分享

消费信贷如果盲目迅速发展背后风险不容忽视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20-07-07

目前的消费信贷热出现的莫名其妙,曾经的鸡肋业务却呈现出趋之若鹜的热潮,2020年6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四号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信用卡,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那么,目前消费信贷如果盲目发展,背后有哪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呢?

一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大爆发导致消费信贷越来越容易

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发展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社会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吃饭、购物、出行等等所有场景的情况下,消费信贷逐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

以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花呗为例,2015年一开始正式上线就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上线仅半个月就已有超过150万户商户开通花呗。

数据显示,中国近1.7亿90后中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越年轻的人群这种消费习惯越明显,近40%的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比。“月入5000元的年轻人比月入2万元的更敢花”。

花呗只是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其中之一,其他互联网消费信贷也是如此。2019年11月,某银行发布的《95后人群信用卡消费场景研究报告》显示,在互联网+新业态的影响下,各大电商推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任性付等因其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使用便利等特点,深受热爱网购的年轻人喜爱,是许多“95后”首次尝试信用消费的产品。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在互联网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冲击下迎来了“爆发式”发展,各类信贷机构纷纷将更年轻的、相对缺乏稳定收入来源的年轻人作为消费信贷业务扩张的对象。可以这么说,互联网消费信贷直接催生了我国消费信贷的爆发式增长。

二是银行放水消费信贷,低于4%的贷款利率催生消费信贷无理性需求

虽然说,互联网消费信贷催生了我国消费信贷的巨大增长,但是银行的个人信贷仍然是住房按揭贷款为主。

银行的个人贷款主要投向个人住房贷款、汽车金融、信用卡贷款、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等方向。有报告显示,2018年6家国有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在零售贷款投向中的占比都在60%以上,其中工行、建行和中行的比例甚至都超过了80%。

但今年以来,各银行纷纷出现消费信贷竞争潮,消费信贷年利率以4%以下的水平在竞争,不但很多人以各种方式收到消费信贷促销的信息,而且以各种低利率竞相开展赤膊厮杀,让人大开眼界。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工商银行融e借贷款利率以个人信用贷款年利率至4.35%进行宣传! 建设银行快贷也以年利率最低4.35%进行促销。招商银行闪电贷年促销利率竟然可以最低3.96%起。

在今年4月初农业银行曾经针对抗疫医护人员的“天使e贷”发放低至3.99%贷款利率的消费性贷款,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年利率最低到3.8%、授信最高30万元的医护贷;建设银行在助力武汉复工复产上给了客户很大的优惠年化3.567%,推出100万月还2900元并成为市面上很低的抵押贷款产品。贷款额度是房产价值的准7成,单户最高放款1000万。

某股份制银行上线的一款线上贷款产品,领取贷款预约券后贷款利率最低可以到3.78%,最长贷款期限为6个月,成为信贷市场上最低银行贷款利率的消费信贷。

各银行纷纷出现消费信贷“放水”潮,消费信贷年利率以4%以下的水平在竞争,各银行的消费信贷已经低于房贷,难怪有人惊呼:难道银行消费信贷“放水潮”来临了吗?

一家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份64个城市首套房贷利率为5.43%,目前4%左右的消费信贷利率已经低于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银行竞相通过低贷款利率竞争消费信贷无疑对消费信贷市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消费信贷市场再起风波。

三是消费信贷快速发展可能导致消费信贷真实用途风险加大

消费信贷毕竟是以消费为用途的信贷,而且需要有明确、真实的用途。

根据工商银行消费信贷宣传推介资料,工商银行融e借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无担保、无抵押的人民币贷款,额度在600元到80万元之间,按照贷款本金余额实际占用天数计息,利率实行差异化定价。最长还款期限是3年,可以选择12期、24期或者36期还款,支持等额本金、等额本息、按期还息一次还本三种方式,支持提前还款。融e借的用途是家装、旅游、购物等用途,但不能用于证券市场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其他国家和银行不支持的项目。

5月9日,备受关注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发布,在本次意见稿中明确,互联网贷款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

同样,即使在银行还没有大力促销消费信贷的时候,一些个人贷款也已经违反了信贷作用的规定,银行因为“贷款管理不审慎”,导致贷款违规流入楼市、股市以及理财产品的事情时有发生,尽管监管三令五申禁止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依然有银行因为违规输血楼市收监管巨额罚单。

有报道,6月22日~23日,银保监会浙江监管局接连披露三则处罚信息显示,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市”等原因,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分行分别被处罚60万元、75万元以及60万元的罚款。

据梳理银保监会相关信息发现,2020年6月25日止,今年以来全国银行因“个人贷款管理不审慎”而遭受监管部门行政处罚累积多达72次。

2018年12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南通监管分局因存在以贷收费、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对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分行罚款人民币47万元。作出处罚决定的日期为。

2019年3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因违规向关联方发放信用贷款、贷款转存定期存款并续作存单质押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及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对大连银行北京分行处以合计2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3位当事人分别被处以8万元和5万元的罚款处罚。

如果各银行大力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竞争,在贷款用途上必然是更加放松条件,对贷款的真实用途可能会存在监管不力,从而出现消费信贷真正的用途存疑的现象大量发生。

四是消费信贷的过度发展可能会导致一些以贷养贷现象的加剧

目前已经出现一些以贷养贷、以卡养卡现象,如果再加大消费信贷的发放,更容易陷入以贷还贷、以卡还卡的无限循环之中。

现在的年轻人对借债还钱没有太成熟的概念,虽然不能说是过度消费,但是借贷消费、借钱消费却也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一些人靠借贷度日、经常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特别是银行信用卡和互联网借贷如花呗的出现,为这些年轻人更加不节制自己的消费欲望和借贷消费提供了可能。很多年轻人“花钱一时爽,还钱很彷徨”,花钱的时候没有计划,还钱的时候“破罐破摔’。每次无论是到偿还信用卡还是还花呗时,往往寻求再次借贷,不是再找一张信用卡透支,就是借钱偿还以后继续透支借贷。久而久之不是陷入了“还花呗”的无限循环,就是陷入”以卡养卡“”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当中。

信用卡是为了支付方便、为了在不使用资金的前提下实现支付的手段和方式,花呗推出的初衷则是为了解决一些人的不时之需,但一些人通过信用卡透支消费、花呗借贷消费,却将信用额度成为自己经济的一部分,成为自己财务的一部分,从而信用卡额度和花呗额度已经成为自己资金的一部分,长此以往,一些人越来越难控制消费的欲望,不断地增加信用卡的额度,各种互联网借贷额度越来越多,导致以贷养贷大量发生。

2020年6月29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关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要“理性消费、适度透支。”

监管部门重点提示,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背负了超出其偿还能力的大额信用卡贷款,甚至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等问题。明确要求消费者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理性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借长用”,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类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可见,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消费信贷、信用卡透支的风险,而随着消费信贷的大力发展,可能会进一步诱发以贷养贷、以卡养卡、以花呗养花呗。

五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后果可能出现不可控的不良资产风险

网络上关于90后、00后的过度消费信息特别多,流传最广的是90后人均负债12.79万元。另外有调查显示,90后有70%的人没有任何存款。信用卡逾期也已经成为90后的重要消费方式的一部分。

但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显示的结果,90后有明显的超前消费意识,信用消费习惯已经养成,是线上消费分期付款的核心人群。90后大部分都有某呗的额度,过于依赖于信用卡额度和提高信用卡额度而沦为信用卡过度依赖症,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而过度借款,有的甚至是大量进行民间借贷和高利贷。

盲目的发展消费信贷可能导致不可控的不良资产风险,有些消费者过度依赖信用卡透支消费,陷入“以贷还贷”“以卡养卡”的境况,导致资金紧张、还款压力倍增;还有些消费者将信用卡借款违规用于房地产、证券等非消费领域,放大资金杠杆,容易导致个人或家庭财务不可持续,也致使金融机构风险累积。

根据2020年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8.75亿元,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应偿信贷余额已逼近两年最高额。根据权威机构披露的第一季度信用卡不良率数据,信用卡贷款在第一季度减少3300多亿,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52%。有零售银行之王称号的招商银行2019年年报显示,信用卡新生成不良贷款66.29亿元,同比增加26.91亿元,增长了68.33%。

面对持卡人多头借贷、共债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一时半会也难以解除的风险,银行大多主动采取较为严格的风控降额甚至是封卡等监管措施,很多持卡人反映,工行、招行、广发、中信、交通、中行、民生、浦发、平安开启一定程度的风控降额,部分持卡人的额度甚至被清零。有银行人士表示,信用卡“降额可能与套现有关,还有可能是个人网贷记录过多。”

在信用卡风险逐步增大的前提下,银行消费信贷可能会填补信用卡降额下的坑,也可能会加大个人信用风险的累积,从而在整体上加大个人不良贷款的风险。(麒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