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心血管疾病常用检测项目汇总

 zjshzq 2020-07-0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包括外周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和脑动脉疾病。事实上多数心血管疾病是由于血栓引起的。在我国CAD已成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组织学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破损或脱落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甚至阻塞,引起心肌细胞的缺血、损伤甚至坏死。

心血管疾病的实验室检查除常规血、尿检查外,多种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均有利于诊断。如感染性心脏病时体液的微生物培养、血液细菌、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O”、 血沉、C反应蛋白)的血液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液各种脂质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心力衰竭时血BNP或NT-proBNP的测定等。本文主要介绍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时的标志物以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

心肌损伤标志物

1、血清肌钙蛋白(troponin,Tn)测定

【参考区间】

  • ECLIA法测定高敏cTnT

高敏cTnT测定:<0.014 μg/L(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 ECLIA法测定高敏cTnI 

高敏cTnl测定:<0. 034 μg/L

以上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由于各厂商的产品不同以及各地区的实验室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其上限为正常参考人群的第99百分位值,并且在第99百分位值处的CV≤10%。

【临床意义】

cTn 对心肌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取代CK-MB mass 成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入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诊断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损伤时,首先是在胞质中游离的少量cTnl和cTnT迅速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外周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在发病后4小时内即可测得。随着心肌肌丝缓慢而持续的降解,cTnI 和cTnT不断释放进入血液,升高持续时间可长达2周,有很长的诊断窗口期。

随着高敏感cTn(hs-cTn)检测方法的发展,ESC在2011年颁布的NSTE- ACS指南中已将hs-cTn作为ACS诊断和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非ACS hs-cTn升高的心源性病因有: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和重度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危象、快速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挫伤、心脏消融、起搏、心脏电复律、心内膜活检、心肌炎等疾病;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瓣膜疾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尖球形综合征、肺动脉栓塞和重度肺动脉高压。

非ACS hs- cTn升高的非心源性病因有:急性和慢性肾衰竭、急性神经系统病变(包括卒中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甲状腺功能减退、浸润性疾病(如淀粉样变性、血色病、结节病、硬皮病)、药物毒性(如阿霉素、氟尿嘧啶、曲妥珠单抗、蛇毒)、烧伤>30%体表面积、横纹肌溶解和严重疾病患者(呼吸衰竭、脓毒症等)。

2、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Myo)测定

【参考区间】

  • 乳胶增强透射比浊法测定

成人Myo:<70μg/L

  • ECLIA法测定

男性:28~72ng/ml

女性:25~58ng/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 非均相免疫法测定

男性:16~96ng/ml

女性:9~82ng/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临床意义】

血清肌红蛋白升高见于心肌损伤横纹肌溶解症等。

肌红蛋白水平在心脏病发作或其他肌肉损伤后的0.5~1小时内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5~12小时。

心肌损伤后血中的肌红蛋白升高早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其阴性结果能有效地排除心脏病发作,但其阳性结果必须通过肌钙蛋白检测来确认。

由于血液中的肌红蛋白能被肾脏迅速清除,所以测定肌红蛋白也有助于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同时肌红蛋白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评价有否再灌注的较为敏感和准确的指标。

3、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质量测定

【参考区间】

  • ECLIA法测定

男性:<3.61 ng/ml

女性:<4.87 ng/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 非均相免疫法测定

成人CK-MB mass:<3.6 ng/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临床意义】

血清CK-MB质量升高常见于肌肉损伤,通常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
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3~8小时内,可在血液中检测到CK- MB质量的升高,并且维持一段时间的高水平。
在其他的一些疾病中,如脑卒中、横纹肌溶解症,也可发现CK- MB质量的升高。
CK-MB质量的测定避免了其活性检测中可能遇到的干扰(如巨CK等),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4、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测定

【参考区间】

  • ECLIA法测定

不同方法测定结果可能有一定差异

  • 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测定

阴性

【临床意义】

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升高见于早期急性心肌损伤。

临床上有三分之一以上的ACS患者在缺乏典型临床症状时就已经发生心肌损伤的病理变化,cTn、CK-MB等心肌标志物的血清浓度只有在心肌坏死后才会升高,而在心肌缺血时无明显变化,近年来有文献报道,H-FABP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具有敏感性高、检测时间早等优点,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断。

5、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

【参考区间】

  • 白蛋白-钴结合法(ACB法)测定IMA

成人IMA:<64.7 U/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临床意义】

IMA和传统心肌坏死标志物不同,可评价早期可逆性心肌缺血。IMA在心肌缺血发作5~10分钟后血中浓度即可升高,于2~6小时达峰值,12~24小时基本恢复正常。作为评估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指标,IMA值的高低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关,可显著提高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但对心肌缺血个体是否发生心肌梗死不敏感。

IMA可用于ACS的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2003年,由于IMA在急性心肌缺血诊断中极高的阴性预测值,FDA推荐其为ACS的排除指标。IMA结合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检测结果,有助于ACS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病死率。

IMA的心脏特异性较低,其升高还可见于休克、终末期肾病和某些肿瘤患者,但不见于外伤、组织缺氧、骨骼肌缺血、自身免疫性疾病、良性胃肠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因此,IMA在用于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心电图、肌钙蛋白及其他生化标志物。

心力衰竭标志物

1、血清氨基末端- 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测定

【参考区间】

  • ECLIA法测定

<125 pg/ml(<75岁)

<450 pg/ml(≥75岁)

  • 金标记免疫层析法测定

阴性

【临床意义】

NT- proBNP升高主要见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慢性肾病等疾病。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NT-proBNP水平高于健康人和非心力衰竭患者,但升高程度不及急性心力衰竭。NT- proBNP是慢性心力衰竭最强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并适用于不同严重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

NT-proBNP是稳定和不稳定性冠心病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有助于预测以后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危险。

于NT- proBNP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其浓度受肾功能影响较大。因此,慢性肾病患者的NT proBNP水平通常较无慢性肾病患者高。

NT-proBNP还可以用于鉴别诊断急性呼吸困难。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性呼吸困难(COPD、 肺炎、哮喘、 肺瘺并发症、肺栓塞、间质性肺病等)患者。

2、血清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测定

【参考区间】

  •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BNP

成人BNP:<100 pg/ml

(此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 化学发光法检测BNP

诊断心衰:<100 pg/ml

评价心肌梗死患者预期生存率:<80 pg/ml

(以上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临床意义】

BNP 水平升高可见于:

①心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左心室功能不全、原发性高血压;

②肺部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肺栓塞;

③其他:肾病、肝病和血容量过多等。

BNP测定可用于心衰诊断、危险分级、疗效监则和预后评估。心衰患者无论是否出现心衰症状,BNP水平均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与心衰严重程度成正比,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NYHA) 相关。欧洲心脏病协会将BNP检测列入诊断或排除心衰指南。BNP测定结果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胸片和其他心肌标志物检测可为CHF的临床诊断、治疗预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BNP还可作为独立险因素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级。

对急性呼吸困难患者,检测BNP可用于鉴别诊断心力衰竭引起的呼吸困难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

BNP是反映左心室超负荷(如动脉高压、肥大性梗阻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的合适标志物,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极好的负相关性,可作为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替代检测指标。

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标志物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 HCY)测定

【参考区间】

  • 循环酶法测定

女性:

<30岁   6~14 μmol/L

30~59岁 5~13 μmol/L

>60岁   7~14 μmol/L

男性:

<30岁   6~14 μmol/L

30~59岁 6~16 μmol/L

>60岁   6~17 μmol/L

>85岁   15~30 μmol/L

(以上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测定

性别
均数
百分位数 P2.5~P97.5
男性
9.05 μmol/L
5.46~16.20 μmol/L
女性
7.61 μmol/L
4.44~13.56 μmol/L
8.14 μmol/L
5.08~15.39 μmol/L
(以上参考区间引自试剂说明书)

【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的敏感指标,同时还与动脉粥样硬化和CAD的危险性成正比,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疾病最广泛、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中枢血管疾病(CVD)、 外周血管疾病(PVD)、 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危险性,这类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血浆浓度与心脑血管病的程度和并发症呈正相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

部分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升高,并且与血清肌酐值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著负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