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的“恪”字究竟怎么读

 老鄧子 2020-07-07

      学术界中对陈寅恪略知一二的人士都知道,陈寅恪的名字读法与众不同,其中“恪”字不念“ke”,而是念“que”。以季羡林、周一良等人为首署名的《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有一英文副题,也用的是“Chen Yin-que”。(注:该书的副标题是Studies in Honour of Professor Chen Yin-que )这一读法,看来是从陈寅恪先生的朋友、学生那里来的,可以说是一种“口述文化”。北大张芝联先生回忆到,那时人们称呼陈寅恪先生的兄弟陈衡恪,也念“que”,而不是“ke”。看来该字的读法,他们陈家有特别之处。  

   但是,如此称呼并不完全正确。主要原因是陈寅恪本人在海外求学的时候,并不如此署名。

      至今已经发现三个证据,其中一条与刘桂生教授依据陈寅恪在德国留学时的学籍材料所写成的短文相同 。刘教授的短文,主要通过德国中国学家、现任教于荷兰莱顿大学的施耐德教授的帮助,找到了陈寅恪在德国求学时的学籍注册单。有趣的是,陈寅恪在注册单上的署名是“Chen Yinkoh”,显然,这一“koh”是“ke”的不同拼法,而绝对不会念成“que”,因为如果是念“que”,则无论如何也不会拼成“koh”。 

   其实,在最早出版的回忆陈寅恪的文章中,就已经有相应的证据。1970年陈的表弟俞大维编辑了《谈陈寅恪》一书,其中有赵元任、杨步伟的回忆文章。

    赵不但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也是陈寅恪先生的老友、中研院史语所的老同事。他很早就发现陈寅恪在署名时,根据的是标准的读法。作为一个语言学家,赵还特别作了说明,认为把“恪”读成“却que”,是当时北方人的误读。

    他在文中说,他和妻子杨步伟参加了毛子水的请茶会,在座的有罗家伦、傅斯年、陈寅恪和张幼仪 ,时为1924年8月7日,地点在德国柏林。赵在事后记了日记,用了Y.C.Chen。但是,到了八月二十日才发现寅恪自己用的拼法,那天的日记上就写了去访“Yinko Tschen”。“陈”字的拼法当然就是按德文的习惯,但是“恪”字的确有很多人误读若“却”或“怯”。前者全国都是读洪音ㄩ母,没有读细音其く母的,而“却、怯”在北方是读くㄩㄝ,所以我当初也跟着人叫他陈寅くㄩㄝ;所以日记上也先写了“Y.C.Chen”了。    此外, 在陈寅恪与友人的信中的署名也可佐证。

    二战后,陈寅恪到英国治眼病。他给傅斯年的一封信,其中谈了不少有关眼睛开刀以后的情况,在最后落款时,他希望傅斯年方便时回信,由当时在英国牛津的邵循正先生转。

     此处他(由他妻子唐筼代笔)用英文写下他的名字与地址,赫然便是 :Prof.ChenYin-ke(陈寅恪)c/oProf.H.C.Shao(邵循正)-Balliol College Oxford,England(注:陈寅恪致傅斯年信,存“傅斯年档案”,藏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Ⅰ-709,该信落款日期是二月十九日,应在1946年。) 

   如此看来,当时熟悉的人称呼陈寅恪兄弟的一般是按que音念他们的名字,但也有人—包括陈寅恪先生本人—偶尔也运用过“ke”这一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