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大师论真善美,你看似懂得但真的懂了吗?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认识真善美。

——题记

关于真善美,一位哲学大师是这样理解的,一起来了解和学习下:

有人总把真、善、美三者混为一谈,认为真的就是善的,就是美的,善的就是真的,就是美的,这些说法或观点,看起来很好,但仔细追究的话,却很有问题。

在中国文化里,这三者是有着极大区分的,概括起来,真就是说话上的真诚,善就是行为上的善良,美就是形象上的美丽。

人不能凭直觉,就断定某事为真,必须要经过逻辑分析。而美是形象,专凭直觉去发现。人的某一行为是善还是恶,不能仅凭直觉,还要在具体的情形中分析对待。

王阳明的良知说,就主张专门凭借人的直觉,就可以知道善知道恶,所以,他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王那里,人的直觉能觉察到善恶,能第一时间发现事物的美与丑。人因先知先觉了他的“良知”,所以会顺良知行,实际上就是致良知,亦即格物。

按照王阳明的说法,人对于道德价值的知识,是一种本能的认识,是一种直接的知识,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认识。对于美来书,也是如此,人对于美的感觉,并不是看到后把它加以分析,依照美学的规律进行一番评论和总结,而是全凭感觉,即在心灵中很快就形成一个初印象,感觉其美。至于依照美学之规律,分析它是如何的美,则成了其后的事。

又有人认为,所谓的知善恶,致良知,不过是人在某种社会制度内,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是在知识方面所形成的心灵表现。在某种社会或时代,某事是善的,但在其他社会或时代,就可能是不善的。所谓的善恶都是相对的。

按照另外有些人的观点,良知只能知道其对象,而不能创造其对象。道德行为是依照道德规律的行为,即某种社会所约定俗成的规矩。人的良知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物竞天择”的演变而形成的。

再回到王阳明的心学,王认为直觉能使人知道什么就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但这里的问题是,单凭直接是不行的,知道什么事应该做,然后就去研究怎么做,这已经不是直觉的范围,而是一种逻辑判断。因为在真和善中,有很多事物或事情都不能单凭依靠直觉,更多的还要借助逻辑,借助理性。一句话,在真与假方面,我们要建立科学分析事物的方法。

关于真、善、美,我们可以说,真就是与事实相符,善就是与社会或他人有利,但对于美,我们只能说,它是使人有某种愉悦或美丽感觉的形象。

结语——

人不能专凭直觉就断定一件事为真或为假,也不可以仅凭一些表面就断定某人某事为善或为恶,但人可以通过一种感觉说此物为美或不美,这就是真、善、美三者的区别,感觉不是构成真、善的要素,但是却是构成美的要素。

人在判断真和善时,不仅要靠直觉和感觉,更要借助逻辑和科学。

网友评论:

读周国平“求真、向善、爱美是高贵心灵的追求”的感想 对于真善美,在中华文化哲学智慧里始终存在着,而且有着比较固定的标准,只是没有这样的说而已。真是真理、真实等,中心思想是诚实,人要有基本的诚实之心,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是朴,朴素自然,敦厚诚实。善的内涵则非常广泛,不但表现为好,而且要体现出如何去做才能够好,所以善是真善美的核心,善也是一篇大文章,此处只是点到为止,意思意思;善是善良,友善等人的内在品质,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更表现为妥善、善于等处理问题的方法,道德经中表述为如射箭,高低左右前后有偏差就要调整,才可以准确中地;毛泽东著作的中心点在这里,中庸之道的精髓也在这里;如何调偏,既有认识能力的积累,更要有方法上的不断掌握,是人和人类社会和谐美好的基本要素;所以伟人也会出错,因为这个学问太大了,它贯穿古今,直指未来。善的最高境界是“为而不争”,不为了什么去争,还能好好的做好本质工作,复杂变简单。美,人能够为而不争,敦厚、善良、内心安静,会发现感受许多美好的事物,会拓宽美感的范围,这里的辩证法最多,比如人往往对于苦的事情认为是不美的事情,可是由苦可以转变为甜,有人就说以苦为乐,人能看开看透一些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拓宽美的享受,对于美的基础以人的内在品质为基础,好人以善良为美,恶人、坏人以侵害他人利益为享受,等等。至于人的初级美的感官感受,情况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以苦为乐,内心安静的人,一定比不知足的人能够享受更多的快乐和美好。总起来说,中华古文化给予了我们这样的聪明智慧,道德经把天地道作为人类的老师,让我们学习它无私的真诚和善良,为我们呈现万物勃发的大美境界,把万物当成孩子一样生养而不索取,所以,中华先人给我们树立的不变标准和人性价值原则就是天地道的大道大德原则,它亘古不变,它一变则万物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