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老子||《道德经》第2章 处无为事,行不言教

 大智若愚wxy 2023-01-19 发布于重庆

第2章 处无为事,行不言教

【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①,斯恶已②;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③相和(hè),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④圣人处无为⑤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始⑥,生而不有,为⑦而不恃⑧,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⑨。

【考注】①美之为美:美的标准②已:同“矣”。③音声: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④是以:表连接。⑤无为: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不妄为,不刻意为,不强力施为,顺应规律适时适度而为。如《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意思是说,事物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不要人为地去干预。⑥始(shǐ):首倡,首先倡导,最先发起。⑦为:施为,成就。如《广雅》:“为,施也。又,成也。”⑧恃:依赖、依仗。⑨去:离去,消逝。

【考译】天下都知道真善‬美‬的标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万事都有自己的两面,这正如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是相对应而存在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相随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以无言施行教化。这就像天地一样,让万物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兴作而没有倡始,滋养、抚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成于万物而不依赖,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

唯有象天地那样不居功自傲,才可以成为永恒。

【导读】本章老子首次提出“无为”的理念,老子开门见山地指出,让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有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使人争”等。那如何才好呢?为说明这个问题,老子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即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然后指出,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无为”,即因循事物之本然而不强为。最后老子给出了“无为”的最高境界,即“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本章还是老子辩证思想的总纲,老子在此后各章的论述中几乎都贯彻了“对立统一”的思想。

【辨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开门见山指出,规定事物统一的标准不是什么好事。

都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人人都追求做到最好,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老子怎么反而担心起来了呢?因为真善美一旦有了固定标准会导致三个严重后果:第一,统一的标准对丰富多彩的个性是个严重威胁,比如今天,标准的流水线式教育正在毁掉我们的孩子和教育自身;第二,天下都照固定标准来,于是就有了竞争,有了内卷,有了不择手段,有了伪诈。对其危害我们都有深刻体验,比如泛滥的达标验收和量化考核,人人心知肚明的造假应付。第三,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个标准谁来制定和执行?腐败不可避免了。第3章老子提倡“不尚贤”也是这个意思,“贤”即世俗之贤,也就是世俗的真善美。老子希望的是人人皆纯朴,而不是人人争做最优秀、最出色的。

文章图片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老子在集中阐述自己的辩证法思想,也是为自己的上述主张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老子认为,万物无不有对,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万物有对,传统文化里叫阴阳,哲学上称之为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又相成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真善美、假恶丑首先就是这样一种斗争关系,即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就是反映了上述对立面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相互成就的关系。

文章图片2

观察太极阴阳鱼的运动轨迹,思考阳鱼阴眼、阴鱼阳眼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由于一体两面是事物的普遍规律,“有为”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故圣人的做法是“无为”以处事,“无言”以行教,即“无为”。就拿老子前边的例子来说,“无为”就是不设定标准,一切顺因自然,这个“自然”就是事物之本来,就是道,那么“无为”就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讲的圣人既不是智慧圣人,也不是道德圣人,而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统治者。老子的“无为”当然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做的意思(参注⑤),《淮南子·修务训》替老子澄清了“无为者,寂然无声,默然不动”的误解,因为“天子之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万物兴作而不为之倡始,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有成于万物而不依恃,有功于万物而不居功。“不始”是对事物端始的“无为”,“不有”“不恃”“不居”是对事物结果的“无为”,因此这是“无为”之最高境界。

“不有”“不恃”“不居”相对易懂,难点在“不始”。始,倡始,“不始”即不先入为主地对万物的走向做出安排,用时髦话说就是不对万物发展做“顶层安排”。

什么叫“万物作而不始”?这就是“道”的要求了。天道是什么样子?“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天地说什么了?没有指令、不喊开始,四季不是自然更替、万物不是自然兴作?“不始”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是。天道无为,靠的是自然力,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效法天道,即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文章图片3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惟其不居,才成就了牠的永恒。这是对圣人“无为”的最高赞誉——成为永恒。

这里的“不居”是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即不以功而为私。“去”古义为“离去,消逝”,“不去”即不会消逝,永恒。圣人为世界做了那么多却“不居”丝毫,必然赢得世人的景仰、感念,成为永恒。很多解老者把这句释为“正因为它从不占有,所以它不会失去”,这就肤浅了。

本章是《老子》全书首次提出“无为”理念,遍观全书,“无为”有很多具体表现,柔弱、不争、清静都是,后面将陆续讲到,让我们循序渐进。

【启示】对个人来说,要难得糊涂;对国家来说,就是要“小政府,大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