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只是爱静 2020-07-07

欧陆均势最早由英王威廉三世提出,这个登上英国王位的荷兰人,因在母国荷兰时就饱受法国的欺辱,登上皇位后就一直将对抗法国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充分利用每一个机会,联合欧陆强国制衡法国,自此,欧陆均势逐渐形成。但直到1814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欧洲才正式以均势作为国际秩序的建立原则。

一、19世纪两位外交大师的长袖善舞,让均势成为本国得以生存的屏障

19世纪欧洲政坛能人辈出,但要论起奥地利的梅特涅和普鲁士的俾斯麦,却足以让其他人星光暗淡。两位外交大师在欧洲各国间纵横捭阖,一手拉拢,一手遏制。虽然彼此国情不同、外部环境不同、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让不利的局势得以扭转,让本国在欧陆的均势中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

1.维也纳会议中梅特涅高举君权神授大旗,让正统主义成为欧洲强国的基本价值观

19世纪初,拿破仑在欧洲势如破竹,哈布斯堡王朝名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灭亡。仅保留下来的奥利地此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一方面面对着意图称霸欧洲的法国的威胁,一方面在德意志区域内又面临着新兴普鲁士的挑战。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理念席卷全欧,让多民族的奥地利帝国受到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巨大冲击。

在欧洲列强共同绞杀拿破仑成功后,象征着国际秩序重建的维也纳会议召开,此时,身为奥地利国务大臣的梅特涅清楚地看到局势的严峻,如果欧洲各国都本着追求自身地缘安全的理念,那对巴尔干半岛虎视眈眈的俄国和觊觎德意志领导地位的普鲁士,都会让国力羸弱的奥地利沦为二等国家,自此失去在欧洲的话语权。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维也纳会议

为此,梅特涅不得不在会议中玩弄权术,凭借着高超的外交技巧,将法国一家独大产生的威胁,以及民族主义革命对意识形态冲击的恐惧,深植在欧洲各国的心中。

他耐心地说服了所有的参会代表,让欧洲各国围绕在君权神授正统道德价值观的旗帜下,互相保持克制,共同维护欧陆的现状和稳定,避免因追求自身利益而破坏欧洲的均势。 通过此次会议而形成的“维也纳体系”,使得本已面临瓦解的奥地利又延续了百年的寿命。

“法俄各有一处边界,且易守难攻。奥、普却四境门户洞开,饱受邻国威胁。两国在法、俄强势压力之下,惟有善用智慧步步为营之上策,彼此与邻国保持友好,始得安宁。”

——梅特涅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2.铁血宰相俾斯麦出于现实政治的考量,使乱局中的欧洲重回力量平衡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让维持了近40年之久的维也纳体系趋于瓦解,随后近20年法奥、普奥、普法三次战争的爆发,欧洲再次陷入了乱局之中,尤其是1870年普法战争,让欧陆均势被彻底打破。

曾任英国首相的迪斯累里说过:“普法战争乃一场德意志革命,其政治意义远大于上一世纪之法国大革命。往昔之外交传统一一被其打破,新天下产生于焉,均势已遭全毁。”

普法战争后,德国的建立让德意志地区近300多个分散的政治实体成为了统一的力量,一个军事强国自此在欧洲崛起,这对于英、法、俄、奥等国而言,无异于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俾斯麦

但让世人意想不到的是,促成普法战争,让德国自此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此后却一反常态,大力提倡欧陆均势,让混乱的欧洲重新实现了力量平衡。

世人一直以来忽略的是,俾斯麦对国家实力正确的评估,是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一旦他认为德国的边界到达了国家安全所必要的范围,他就该转而采取谨慎而具有安定作用的策略。因此,他强调的现实政治,恰恰成为了维也纳体系之后,欧陆均势新的平衡点。

在此后的20余年中,他以其高明而灵活的外交手法,不断抚平法、奥因战败而油生出的怒火,消减英、俄对德国力量增长的警惕,通过合纵连横的策略,让德国的实力在欧陆均势允许的范围内持续扩充,最终成为了实际意义上中欧的霸主。

二、复杂多变的外交设计让波谲云诡的欧陆处于微妙的均衡中

无论是梅特涅和俾斯麦,他们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国家已处于“饱和”状态,一旦突破边界,结局必然无法收场。于是,梅特涅极尽反复无常之能事,在各国间使用阴谋诡诈的权术,构筑起欧洲“五强”均势,确保了奥地利的国家地位和生存空间。而俾斯麦则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克制力,将铁血的激情转化成冰冷的保守,为德国的生存四处结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欧洲均势和秩序的稳定。

1.梅特涅一手促成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欧洲五强格局趋于稳定

前面我们提到,奥利地国内面临着民族主义浪潮的侵袭,国外则强敌环伺,如何平衡,是梅特涅在维也纳会议中一直思考的。这个能在4个鸡蛋上“跳舞”的男人,以君权神授的正统理论,努力团结保守势力,构建起一个复杂的利益共同体,让奥地利成为欧洲协调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

首先梅特涅利用各国对此前拿破仑军队横扫欧洲的恐惧,构筑起英、俄、普、奥四国同盟,以压倒性优势,钳制住法国,不允许其有丝毫崛起的机会。

而同时,他又清醒地看到,一个心怀不满的法国,对欧洲安全毫无益处,因此极力劝说各国减轻对法国的处罚,让法国保住了大革命以前所拥有的领土,甚至在1818年,获准法国加入讨论欧洲事务的集会,让四国同盟变成了五国同盟。

而更重要的是,梅特涅开创了神圣同盟这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外交框架。他眼睁睁地看到法国大革命的火苗烧遍了欧洲,对民主国家心怀恐惧,认为此种思想的蔓延将使多民族的奥地利崩溃瓦解,故此,树起君权神授的大旗,笼络普、俄保守势力,共同组建了以宗教为基础神圣同盟。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神圣同盟

一方面构建德意志联邦,让其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共同领导下抵御外敌,这种折中,让奥地利残存的正统威望和普鲁士崛起的野心得以平衡,赢得了普鲁士的支持。

另一方面保持同俄国的密切联系,不遗余力地打击民族主义,避免俄国借此机会深入巴尔干地区继而损害奥地利的利益。

正如梅特涅曾说过的那样:“化解他人之利益主张比亟于追求本身利益更重要,别无所求,收益反大。”

应该说,如果不是梅特涅的巧妙构思,那在普鲁士和俄国的双重夹击下,奥地利恐怕早就沦为欧洲二等国家了,他的智慧,既让普鲁士没有充分利用当时德意志地区涌起的民族主义浪潮去抗衡奥利地,也没让沙皇以巴尔干半岛斯拉夫人的保护者之名侵入巴尔干半岛。

在梅特涅的运筹帷幄下,奥地利既得到四国同盟保护其地缘安全,又有神圣同盟共同稳定其国内局势,可以说,梅特涅以一己之力,让奥地利帝国在欧洲舞台上回光返照。

2.俾斯麦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同盟关系,将欧洲维持在危险的平衡点上

俾斯麦崛起的时代,是维也纳体系已然土崩瓦解的时代,自1952年拿破仑侄子拿破仑三世发动政变登上法国皇位的那一刻,到克里米亚战争,君权神授的道德约束就被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现实政治成为了国际体系确立的通行原则。

俾斯麦自1862年成为普鲁士首相以来,大力改革军事,扩充军备,先后发动对丹麦、奥地利、法国三场战争,借助普鲁士的强大实力,逐步促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这三场战争中,俾斯麦出众的外交才华和手段就已显露无疑,普奥战争中,在普军取得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他力排众议,主张缔结合约,避免过分伤害奥地利人的感情,为日后普法战争中奥地利处于中立打下了基础。

而当时针指向1870年,他巧妙地刺激法国人对普宣战,从而将法国定义为侵略者,不仅确保了其他欧洲国家中立,还煽动起德意志联邦内民族主义的热情,一战而奠定了德国统一的基础。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面对德国的统一,欧陆各国大惊失色,他们很清楚,历史上德意志的强大或弱小都会引发欧洲的混乱。而俾斯麦也同样清醒,没有沉浸在德国统一的自满中不能自拔,他清醒地看到,德国的强势一旦威胁到欧洲的安全,诸强很可能会联合起来钳制德国。

因此,他热烈地拥抱现实主义的政策,保持了外交上弹性。他抛弃了普鲁士保守势力对拿破仑家族的憎恨,对法国可能往来保持开放态度。

同样,对于宿敌奥地利,他多次表示:“他将一切日耳曼针对奥地利的夺掠意图看作是愚蠢的行为。”他积极构建德、奥、俄“三皇同盟”和德、奥、意三国同盟,并促成英、奥、意达成地中海协议。

就如同英国首相格莱斯顿说过的那样:“务须由欧洲列强联合行动始合乎安全,首要条件在于各国应齐心协力。余在此仅提出六大国:俄、德、奥、英、法、意,此六国之完整结合对最后之圆满成功不仅重要且近乎不可或缺。”

正是在他苦心设计下,使欧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同盟格局,重新回到了梅特涅时代的均势。各方利益相互重叠又相互竞争,试图扩张却不得不保持节制,以此确保欧洲总体态势稳定。

三、敏感又脆弱的欧陆均势终因后继无人而逐步瓦解

梅特涅和俾斯麦的遗憾就在于,他俩的智慧早已超出当时社会的普遍认知,一手操纵所形成的欧洲大陆的完美平衡,在两人离任后却无以为继。毕竟,在欧洲外交这场“大舞会”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他俩高超的“舞技”,和过人的“体力”。

1.1848年大革命的爆发让奥地利苦心维持的均势走向末路

1848年起,以平民对抗君主独裁的武装革命运动开始在欧洲风起云涌,作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奥地利受到强烈冲击,保守派代表梅特涅不得不辞职出逃伦敦,自此梅特涅的时代终结。而他之后的接替者,眼界狭隘且缺乏谋略,让梅特涅苦心经营的保守势力团结局面就此打破。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梅特涅逃出维也纳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本保持中立,后来却在俄国处于被动的局面下,与英法结盟,向俄国施压,这最终成为了俄国战败的关键性因素。

维也纳体系之所以能维持近40年,就在于以约束法国、对抗革命为共同理念的四国同盟和神圣同盟的存在,而一旦奥地利抛弃了共有的价值观,同盟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

于是乎,普鲁士开始大胆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老大的地位,并最终通过普奥战争将其踢出德国额序列。而摆脱道德约束的俄国,也放手插足巴尔干事务,让奥地利不得不直面俄国的威胁,最终双方在巴尔干半岛的纷争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欧陆均势的终结最终将奥地利帝国送入到崩溃的黑暗中。

2.无法控制的野心让德国挣脱均势枷锁而成为欧洲大国关系中最不稳定的一环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年轻的皇帝并不像他的爷爷威廉一世那样跟俾斯麦拥有相互信任的亲密关系,俾斯麦俨然成为了威廉二世眼中碍手碍脚的老顽固,铁血宰相的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放飞自我的德皇充满野心且生性鲁莽,在诡谲多变的外交关系中完全缺乏天赋,对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暗地打压俄国,又通过三皇同盟及《再保险条约》拉拢俄国的策略不明所以。他因血缘关系极力亲近英国,又放弃和俄国同盟的做法让法、俄两国都感到了强大的压力。于是在俾斯麦下台两年后,法俄同盟建立,从此,德国不得不面对东西两线的威胁。

俾斯麦曾对此有深刻认知:“法俄同盟极其自然,不容轻忽。神圣同盟因奥解散,再无可阻挡一无利益冲突之法俄二国自然修好之障碍。”

基于此种局势,德国更需要密切同奥国的关系,同时不断加强对军备的追求以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但此举又让一直以来试图维持欧洲平衡的英国极为不满,英德关系逐步恶化,德国被进一步孤立。

1814-1914 从梅特涅正统主义到俾斯麦现实政治,看欧陆均势的兴衰

最终,在奥国鲁莽地对塞尔维亚宣战后,作为同盟的德国不得不被拉入一战的泥潭,苦苦支撑4年之后战败,在凡尔赛条约中遭受了极为严苛的制裁。

俾斯麦通过巧妙的安排构筑起的欧洲同盟体系,其复杂的折冲关系让继任者一脸茫然。不仅先后恶化了与俄国、英国的关系,更让欧洲均势转化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使德国陷入了政策僵化和外交孤立的窘境。

写在最后:

欧陆均势在19世纪成为欧洲各国的普遍共识,这不仅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更得益于梅特涅和俾斯麦两位大师级人物的长袖善舞、运筹帷幄,自1814年至1914年百年间,除去中间近20年的动荡外,欧洲总体上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均势观念已发展至极限,各国领袖为了转移国内不断涌现的危机,不得不将矛盾转向国外,以此激发国内民族主义的热情,并达到扩张领土的目的,于是,持续近百年的均势局面在一战隆隆炮火中化为灰烬,欧洲也一步步地走向毁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