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学说的研究综述

 新民中街 2020-07-07

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由于其本质及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和学说,本文主要将国内外发表的有关经络的学说,特别是近10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于经络学说的研究,笔者认为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主要在搞临床治病,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唯象论和经验论的阶段;第二时期是从40年代末到现在,主要用形态解剖、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等方法来研究经络,发表了很多科学论文;第三阶段应进入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时期,研究探索经络的实体及本质机制。

关于经络,目前有多种见解:

1.神经论。国外(日本、苏联、德、意等)很多学者认为,经络活动是植物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的活动。早在100年前,日本大久保适斋著《针治新书》中就提出了这种看法,但他没有实验证据。1958年间中喜雄认为:植物神经对全身细胞机能有重要影响,但针刺是否按经络传感,还要进一步研究。

2.神经节段说。现代医学认为:体表和内脏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神经完成的。神经节段与皮肤肌肉相关,19世纪英国海特氏提出某些内脏疾病,痛觉可投射到体表皮区,即海特氏痛觉过敏带,其分布区与相应的皮节相似。上海第一医学院解剖教研组研究,曾提出经络与神经节段相关的说法,但有些经络现象未能阐明。我国孟照威研究,背部脏腑十二俞可产生十二经传感,不能用节段说解释等。北京中医学院李定忠观察到超体节的经络现象,因此经络和神经不能等同。

3.神经体液学说。50年代末,我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寻找经络实体的研究,用动物尸体解剖以及电镜等方法力图找到经穴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经穴在形态解剖上与神经密切相关,穴位下常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经络现象可用神经反射活动来解释,但并未找到经穴的特异性实体。发表了经络的神经体液学说,其中很多机理未能阐明,特别是经络传感的机理是什么?针刺入肌肉得传感机理是什么?没有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去探讨,而且经络的分布和走向很多与神经不相一致。

4.中枢神经说。由于在外周找不到经络的组织机构,有人提出经络现象发生在中枢神经内部,主要根据是幻肢感,在针刺截肢患者,患者仍能感到感传走到已被截去的肢体,中医研究院薛崇成提出感传为冲动在大脑皮层的一种模式扩散等论据。

5.经穴的电阻电位说。1950年日本中谷义雄发现经穴易于通电,京大正川教授把皮肤上导电量较高的点名为“良导点”可连结起来成为“良导络”。1951年法国Niboyt用欧姆计测量皮肤电阻,发现了穴位的低电阻特性,形成了一种皮肤电阻和电位为指示的经络探测法,用来探测经穴,诊断疾病。Baulnost认为就像我的特点说离职的通透性和电位的升高产生电场。以后有人不断研究发现,经穴在光、热、声磁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研制出很多检测仪器和技术,但由于人体遗传、健康、营养、情绪以及计量环境、药物等影响,使探测结果有差异而引起争论,另外发现许多低电阻点并不在经络线路上,同时它们是点而不是线。

6.生物场力聚集学说。根据伏尔电针诊治疾病原理,在20年代提出,认为,中医脏腑是人体气的原始产生者,而气是一种能量。人的皮肤对体内的气起着绝缘和交换作用,并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生命过程都伴有放电现象,体内气的电位分布不均匀,经络是场力的聚集。人体与环境交换主要发生在与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有关的峰电位放电(peak discherges)的部位,刺激体表经穴能影响势能,改变局部交换过程,用来诊治疾病。气的变化是第一位的,神经起第二位的作用。

7.人体经穴的高发光说。严智强用高灵敏度光电设备观察人体体表经络线高冷光特性,经144人次,144经次,1720个点的测试,发现人体体表存在12条高强度发光点线,其发光度均较线外两侧各0.5厘米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哲学点线上的1720个点的39.6%与古典经穴位置重合,5.9%基本吻合。同时用低电阻测试仪及用叩诊锤敲打的方法观察,亦与12经古典经络线重合。

8.微循环学说。经络现象是人体微循环系统和包围微血管的肌肉及支配微循环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功能表现,穴位是微循环开放的集中点,14经脉是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络脉说较细小的微循环集中开放的区带和络脉区带以外的微循环。

9.经络链说。陈同本根据针刺临床实验观察认为,经络感传行走路线和肌肉系统的分布、形态机能和肌束排列有关联。神经走向不完全符合经络走向,经络的实质不在周围神经,而在中枢神经系统。

10.肌肉论。日本矶部文雄研究,经络是运动肌物理性运动器官系统。内脏是内脏肌化学性代谢生成的器官系统,两者处于电磁场有机平衡的关系中。藤田六朗提出,经络是肌肉运动的主因性、管腔外流体、波功、通路膜系,认为14经在肌肉中而非神经的论说,值得重视。

11.淋巴管系统。龚启华等研究,四肢、肩、颈及头部和下肢膀胱经的淋巴管的分布和走向与经络接近一致,冲脉与胸导管的分布也几乎一致。经络的描述,一部分可能是以急性淋巴管炎的走向为依据,有人用碳素墨水注入上肢一定穴位以追踪淋巴管走向。发现肺经足三阴经符合率较高。

12.特殊结构论。1977年,美洲学者Thomas解剖穴位认为,经穴的物质基础为一种新的网状管道结构,既非血管,又非神经,但和神经血管有关联,这种新结构叫本身丛。这个描述的结构很像我国经络的描述,值得注意。

13.第三平衡论。1975年,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经络研究所孟昭威教授认为,现代生理学中已知人体平衡结构有三:1.躯体神经,传导速度100米∕秒,属快速姿势平衡;2.植物神经,传导速度1米∕秒,属内脏活动平衡;3.内分泌系统,作用以分计,属全体慢平衡,而经络感传速度是0.1米∕秒,介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之间,属第三平衡系统,这样人体有四个平衡系统。孟氏认为,经络是古代发现的一种特殊感觉生理线路图,刺激全身不同部位都与12经相通,产生了“整体区域全息论”。

第三平衡论与神经系统第三分枝和1973年美国学者Mclean提出的“三位一体脑和行为”学说有密切关系。

14.电磁传导通路说。70年代末研究用氦~氖激光照射穴位,发现可诱发感传,因为激光作用不仅在激光本身,还取决于某些活组织,所以有人提出经络是电磁传导通路的假说,已解释激光对穴位照射的作用。

15.液晶说。张紹光、张紹明1990年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间的一种溶致液晶,液晶是一种介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新的物质状态,对外界的微小变化都很敏感,极小的能量就能导致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人体组织间隙充满着液晶,形成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液晶没有独立的形状和边界,不像神经血管固定,寻找形态和位置困难,经络是带状区域,穴位是液晶富集对刺激较敏感的点,针刺在液晶富集点上,效果最好。

16.线粒体腺三磷学说。高震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内外气的贡献及来源机理,认为经络是含线粒体腺三磷较多细胞组成的点。作者将动物及人体经穴和非经穴处组织细胞染色镜检观察发现,经穴细胞中的线粒体比非经穴处细胞数量多,无特殊畸形,能产生大量优质的ATP能量流。动物及人的线粒体常密集于肌肉细胞的肌原纤维间和神经细胞轴实的周围,有利于ATP很快的扩散和传导。植物神经细胞及分泌细胞线粒体较多,有利于哲学器官的功能及体液活动增强。当人体经穴受到针等刺激后,细胞内的线粒体腺三磷受到激发,产生大量ATP能量,向细胞间隙处冲出,使电流量增高,产生电位差、低电阻,这些能量激发其他细胞的能量,引起连锁反应,特别是经络线路上含线粒体多的细胞,产生经络的传感现象(得气)。

17.超导说。裴朗提出经络现象符合现代科技中超导或波导学说理论,他发现注射药物至足三里穴后有向下扩散的趋势,阳陵泉穴注后以向上扩散为主。他认为经络是一种现象,而不含任何组织形式的定向式的人体通道,经络感传有方向不同的差别。

18.经络立体结构系统说。祝总骧等认为,经络是一种多层次、多形态、多功能的立体结构系统,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人体12经脉的宽度为1毫米,主支与古典经络图谱基本相符。经络的低阻抗性与角质层较薄有关,敏感现象与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层中的血管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有关。

19.声信息说。中国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王云祥等用声信息发射技术对绵羊六条经脉测试,发现声信息的传导有普遍性、循环性、重复性及双向性,而且不受气候、季节和地区的影响。

20.经络高钙说。郭义等证明,经络有高Ca﹢浓度的特性,明显的高于非经穴处,并认为针灸得气,循经传导,针灸疗效可能与Ca﹢的浓度升高有关。

21.生物电磁场说。朱必伟认为生物电磁场通过组织和体液中的电解质和振荡的电磁场,按其特定的形式投射体表,各组织器官便形成自己在体表的特定的分布。

更新于 2019-01-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