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30年前肇庆父母官——王泮

 岸居居 2020-07-08

文/唐焕佳

王泮,字宗鲁,浙江山阴县人(今浙江绍兴),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殿试金榜第二甲第三名进士,当年该科状元为孙继皋。万历八年(1580年),王泮以刑部尚书郎的身份出任肇庆府知府。

▲图片来自网络

在肇庆城区西江岸边,有一座高57.5米,外型为八角九级,内为17层的塔叫“崇禧塔”该塔正是当年肇庆知府王泮兴建的,经过3年时间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成,寓意“文运兴旺”“鸿福无疆”“祛邪扶正”之意。在崇禧塔的西北侧有一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上书“王泮生祠”。众所周知,岭南地区的祠堂通常是为德高望重的先辈建造的,用作后人朝拜和祭祀,但给在世的人建造祠堂确实尚属罕见。那么肇庆老百姓为什么要为在世的王泮建造生祠呢?

▲图片来自网络

据《高要县志》载,称王泮“性恬淡,自奉如寒土,与民接,未尝疾言遽色。然端悫有执,虽门生故变,无所私”。可见,王泮为肇庆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当地人民对他由衷的感恩。王泮在肇庆任职共八年,在历代任职在肇庆的官员中算是较长时间的一位。他在肇庆任职期间,带领百姓治理穷山恶水,开辟建造七星岩景区,建筑跃龙窦和跃龙桥,复兴濂溪书院和菘台书院,办学治愚,置理学田。首次引进西方文化、科技开展对外国交流,且政绩显著,不但深受肇庆百姓的尊崇与爱戴,而且得到朝廷嘉许,提升为湖广布政使司。

王泮到任肇庆的第二年,在时任两广总督吴桂芳,岭南副使李开芳的支持下,对七星岩开始进行开发建设,郑重为七座秀丽的岩峰命名“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同时铺设方便攀登溪径石磴,使登山者安全无虞。总题命名七星岩二十景,为每一处景点都赋上诗词,亲自在阆风岩下题字“含珠洞”,以壮声势,增添人文魅力。在知府大人的带动下,其他的官员墨客、文人才子们即时诗兴大发,纷纷对七星岩进行写山、写水、写景,有些文豪单为一景点作词,有的为几个景点作诗,大概“千年诗廊”就在那时间形成雏形了。从此,七星岩的诗词写作风格自成一体,不但促进了景区的发展,而且使七星岩文化得到更广的传扬,开创了山水诗歌一代新的文风。

肇庆古称“两水夹洲”之地,而七星岩景区一带原是西江分流故道,形成“沥湖”。地势较为低洼,常年债水,每逢雨季,北岭山的坑水全部流入,很难排出,便成一片汪洋。宋朝包拯曾带领军民治理沥水,虽然有了堤围,但更多还是从围塘造田出发,各处的堤围没有连接在一起,时渍时筑,时有水患。到了明朝万历九年,王泮到任肇庆知府第二年(1581年),高要发大水,淹没了大片农田,内涝难以排出西江,作为知府的王泮痛心疾首,决定在景福围开凿“跃龙窦”,以导沥水入西江,排除内涝,治理水患,增强了防洪和排水能力,缓解了由于洪水给肇庆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1586年,王泮又带领乡民们对跃龙窦进行了重修。

王泮除了关心人民疾苦外,还重教兴文,复兴书院,修建崇禧塔。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由于宰相张居正不满地主官借书院讲学非议朝廷,下令封闭全国所有书院。张居正死后,王泮站在以学治愚,崇尚文化的立场上,大力主张办学,复办濂溪书院和崧台书院,并置办学田,学田收入归学堂,使学堂不但有了稳重的经济来源,保证兴办文学的顺利进行,使更多人把孩子送到书院读书。

王泮还大胆引进西方文化,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的利玛窦正是当年王泮引进中国大陆的。肇庆是利玛窦进入中国内陆传播天主教的首站,王泮对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支持,体现了王泮开放包容的的政治理念。利玛窦在肇庆居住长达六年,成就了肇庆在中国大陆第一座欧式天主教的诞生地。中国第一座西文图书馆,中国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自鸣钟,世界第一部中西文辞典《汉葡词典》等多个中国第一就诞生在肇庆。

王泮在肇庆任知府的八年期间,确确实实为肇庆办了很多好事实事,肇庆人民为了感恩,也为了铭记这位好官,才会在崇禧塔和仙花寺附近修建“王泮生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