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鉴为僧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行者善鉴喜欢拜访各地寺庙,这一般称“参访”或“行脚”,也是一种学习,能见到不同地方的僧人,交流一些修行上的体会;他得到剃度名额很幸运,可以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一种“定数”。

【原文】

 

淳熙四年,张子正待制知泰州,以妻病,焚香祷佛,愿剃度一僧。已而妻愈。乃榜示诸刹,凡在籍童行,令悉趁四月十五结夏日集于报恩光孝寺。

秀州行者善鉴,颇欲巡礼丛林,自江阴济江,过石庄投宿明禧禅院,两脚忽重膇如石,不能前,彼盖不知邦君有施也。寺僧与之言,时已初十日矣。心虽欲之,而足力不可强。夜梦伽蓝趣其去,凌晨粥罢,僶勉由如臯县而北。

临十四夜,始至郡城,抵报恩,股痛益甚,卧于选僧寮。明日,张与妻至,群僚毕预斋供,观诸人探饷,时会者五百余辈,序立堂上。张问纲维:“犹有未到者否?”以善鉴对,且言其道路损脚,目今困卧。张必欲其来。鉴不获已策杖往,随众拈一小纸卷,及开视,独鉴得之。

即日落发,张氏制三衣与之,同类皆起登仙之叹。方旬日,南禅缺住持,张又作疏邀开堂主法席,遂连处三大刹,为淮地所重。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张子正待制做泰州(江苏)知州,妻子病了,他很着急,就来到寺庙焚香向佛祷告发愿:“如果我妻子的病能好,我愿意剃度一个僧人。”后来他妻子的病真好了,于是张子正决定还愿。在宋代,剃度一个僧人(买度牒)要花不少钱。“知州要剃度一个僧人”的信息在很多寺庙都张贴出去,只要有资格的行者、沙弥都可以参加选拔,时间是四月十五日结夏日,地点在泰州报恩光孝寺。

秀州(浙江嘉兴)有个名叫善鉴的行者,喜欢去拜访各地丛林(寺庙)。他从江阴渡过长江往北,在路过石庄的时候投宿在明禧禅院。到这儿以后,他的脚忽然肿的厉害,像石头一样,就走不了了,他本来是不知道“泰州知州要剃度一个僧人”这档子事儿的,但禅院的僧人跟他说了。这天正是初十,距离正日子还有五天。善鉴听说此事,心里想去,但心有余力不足,因为脚肿的太厉害了。但在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到明禧禅院的伽蓝(本寺护法)催促他去参与。早晨起来喝完粥,善鉴决定动身去泰州的报恩光孝寺参加选僧。

他一路勉力挣扎,非常艰难,从如皋县(江苏)往北走,终于在十四号这天晚上来到了泰州城。晚上住到了报恩寺,他的腿疼的已是钻心难忍,只能躺在“选僧寮”,看来四月十五号的事情重大,寺庙专门为四方远来的行者沙弥准备了住处(“选僧寮”)。

第二天,四月十五日,张子正跟妻子还有手下众官僚都来了。这些官员集体掏钱供僧,请所有候选行者沙弥吃饭。饭毕,这些“准僧人”都站在法堂上,一数有500多人。张子正询问寺庙的纲维(管事的僧人)人是否到齐了?纲维说还有一位善鉴没来,张子正问什么么没来?纲维说:“他在路上走的辛苦,脚都肿了,就在选僧寮那儿躺着呢。”张子正坚决要求善鉴到场。于是善鉴只能拄着拐棍儿来了。选僧开始。善鉴跟着这500多人抓阄,抓到一个小纸卷,打开一看,他抽中了唯一剃度的名额。

于是,善鉴当天落发,张子正专门为他准备三衣(三种衣服,为合格比丘配备)。这样善鉴就成为正式僧人了。其他落选的童行只能感叹:这善鉴无异于一步登天了!没过十天,当地南禅寺缺一个住持,张子正又写推荐信,请善鉴住持该院并开堂讲法。后来善鉴连续去了本地三大著名寺院做住持,成为淮地(宋代指江苏部分地区)比较看重的僧人。

【祥宏点评】:江苏泰州在宋代属于淮南东路(也叫淮东),张子正的官职是待制,这个官儿不小,宋代官员一般称为“官职差遣”,“差遣”指临时性工作,他可以做泰州知州,也可以去做某知县,这就是“差遣”;剃度一个僧人,从佛法上说功德很大,具体说,剃度僧人就是给僧人一个度牒,度牒是一个很值钱的东西,它有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可以免除徭役赋税等等。有个说法,宋代度牒能值上千缗的钱;沙弥或说行者(童行),指已经出家了但没有度牒的、或年龄不到的僧人;结夏日,“结夏安居”开始日期,一般来说“结夏安居”有三个月,四月十五日开始,七月十五日结束,僧人们在“结夏安居”期间一般不出寺庙,就在寺庙里修行,这是印度流传过来的修行习惯,因为僧人一般都是要出门行乞,“结夏安居”期间天气炎热,走在路上行乞有可能踩到小虫,这样就杀生了。张子正选择结夏日剃度僧人,说明他对佛法有一定了解;善鉴喜欢拜访各地寺庙,一般称“参访”或“行脚”,这是一种学习,见到不同地方的僧人,交流一些修行上的体会,他得到剃度名额很幸运,可以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一种“定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