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会孩子说“NO”:美德不是“道德绑架”,不是别人的护身符

 齐姐育儿 2020-07-09

孔融让梨的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

家长们都会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孩子要学会礼让他人,教育孩子要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等等。

但今年来,各地关于老人强行要求让座的新闻数不胜数,甚至采取了一些比较过激的行为。

之前就看过一个消息:仅仅是孩子并没有看到站在她面前的老人没有及时让座,就被老人扇了好几下巴掌。

这让大家不禁怀疑,给老人让座什么时候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礼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家长希望孩子拥有这些美德这无可厚非,但是却忘了告诉孩子所有的善良都是需要锋芒的!

孩子的美德不该被绑架,也决不能成为无耻之人的护身符。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美德不被“道德绑架”呢?

学会说不

当孩子碰到不合理的请求时,学会怎么拒绝很重要。

一个人的善良很容易被别人过度消费。

怎么拒绝,什么时候拒绝,其实可以遵循“事不过三”这个原则。

拿借橡皮来举例:

  • 当第一次有人向自己借橡皮的时候,秉持着乐于助人的美德可以选择借给他;
  • 当他第二次问自己借橡皮的时候,就需要问清楚为什么还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橡皮,如果理由合理可以选择再借一次;
  • 但是当他第三次再来借橡皮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当机立断地拒绝他!

这就是“事不过三“原则。

很多时候,当别人第三次来借东西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不好意思拒绝而默许这一行为。

实际上这是对方在不停试探孩子善良的底线。

如果这个底线放的很低,或者不断刷新,就会让别人觉得借三次,四次都没关系。

以后就会越来越不好开口,毕竟三次都无所谓,四次五次有什么区别?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拒绝并不是对别人不友好,这是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没有错!

在拒绝之后被别人埋怨,并不是孩子自己有错,错的是那个理直气壮,贪得无厌的人!


美德是锦上添花,并不是义务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容易会无声地传达一种讯息:就是美德这种事情是孩子必须要做的,如果不做就是孩子有道德瑕疵,需要被批评!

正是因为这种观念在孩子的脑海中如此根深蒂固,所以孩子在碰到不合理的情况时才会选择默默忍受。

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自己不让座就是有错的,就是个坏孩子,他们心里会产生浓烈的负罪感,甚至怀疑自己。

而大多数老人也正是知道这一点,才肆无忌惮地利用孩子的善良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他们眼里,孩子给自己让座已经成了他们的义务,好像他们不让座自己的权益就会收到侵害一样。

美德本来就不是义务,它能做的只有锦上添花而已。

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义务和美德之间的分别,告诉孩子就算不做这些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觉得自己做错了,也不要去妥协。

在别人利用自己的善良时,一定要站出来勇敢地保护自己权益!

当孩子自己并没有要让座的意愿时,家长不能去指责孩子,可以将问题抛给孩子自己,悄悄跟他说:“你看这位爷爷很辛苦,宝宝愿意给爷爷让座吗?”

最后,无论孩子做出什么选择,家长都应该尊重,千万不要在孩子拒绝之后,去指责孩子没有爱心。

  • 当家长因为这件事情去指责孩子的时候,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道德绑架”。
  •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养成那些美德,但是一定不要“道德绑架”,要求孩子必须实施!
  • 家长要告诫孩子在实施善举之前一定要保证自己的权益,没必要随意地迁就别人。

毕竟没有底线的善良就是在变相地纵容那些恶劣的行为!

【文章寄语】:

强迫让座只是社会这类现象的一个缩影。

不能一味地让孩子去善良,在善良之前先学会分辨善恶,学会分辨是非对错,才是最要紧的。

【题外话】:

你如何看待现在的老人“道德绑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