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体例 第一单元 标题 相亲相爱一家人 【本单元的地位】(含与其他单元的联系等) 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帮助学生学会交往,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与家长的交往,既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又是学习与社会上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试验场。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中,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有逆反心理。解决与家长的矛盾,善于与家长交往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成长中的中学生为出发点,帮助学生适应新的中学生活,着力培养学生适应新生活、调适自己心理、加强道德修养的能力,以增强自尊、自信为重点。换句话说,主要从学生自我修养和完善来构建教学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本单元既是对七年级内容的拓展,又是对七年级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扩展的,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学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国家的人交往的基 础,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本单元内容结构】(单元知识结构表,说明各课之间的联系等)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善与父母相沟通”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组成。其中,第一课有三个框,第二课有两个框。 第一课 课题 爱在屋檐下 【学习目标】
【资源分析】 ㈠学生分析 人们常说:家庭是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关爱和教育。可以说,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人们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智力不成熟,所以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对此,应该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和付出,进而孝敬父母和长辈。 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结构分析,说明各框之间的联系等) 本课由三框构成:第一框“我知我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一般情况,即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我爱我家”,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自己家的情感;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及如何将这种孝敬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㈢本地本校资源分析 ㈣相关资源链接(如名词解释、理论动态、相关热点背景等;参考资料要精选和加工,注意著作权等) 【教学策略】(课时安排;教和学的方式;活动建议等) (1) 课时安排:3课时。 (2) 课前准备 本课内容较浅,不必作更多的准备。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即在孝敬父母长辈方面的好事和存在的问题。收集好人好事是为了课上宣传鼓励,找出问题意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咨询父母: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坎坷,哪些事最让父母操心。了解这些有 助于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增强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3)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 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老师的点拨主要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上。 (4) 社会实践活动 本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两项。其一,了解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了解父母的优点、家人的优秀品质,以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其二,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例如,与 父母谈心,汇报情况;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实践自己制订的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等。 【内容提纲】
【重难点解答】 (1) 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家庭既是亲情组织,也是个法律概念。教材对家庭作了简单界定。然后讲了家庭关系建立的几种情形。这一概念不是教学的重点,却是理解这一问题的线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父母所生,生活在既定的家庭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扩展一下视野,会发现依法结婚可以组成新的家庭;收养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随父(母)再婚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与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具有家庭关系,享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后一种情形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今天,要强调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对其合法权益的保障。这在教学中不必强化,但教师要 心中有数。 (2) 关于感受家庭的温暖 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只有搞好这一教学活动,学生才能更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这一内容不是要讲多少大道理,而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温暖,并结合教材中的相 关链接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 (3) 如何孝敬父母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 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对于学生来说,亲情是其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与 他打交道呢?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字经》里有一句颂扬孝亲敬长的话:“香九龄,能温席。”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 苦勤奋,博学多才,受到当时世人的高度赞誉。 孝敬父母,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不孝敬父母,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重则要受法律的制裁。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体贴安慰。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往往不在身边,甚至平时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亲人团聚。有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很流行,就因为它反映了父母对子女精神安慰的需要。作为儿女,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孝心,又有孝行,是我们对青少年尽孝教育落到实处的关 键。 (4) 关于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 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讲的对父母的孝敬,是家人地位平等基础上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是基于对父母养育之恩和辛劳的回报,是当代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不孝敬父母,是不道德的,严重的可能触犯法律。让学生了解这点,有助于他们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然而,这种孝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古代的愚孝。古代有二十四孝图,其中推崇的“老莱子七十戏彩娱亲”未免滑稽,“丁兰刻木事亲”失之愚昧,“郭巨埋儿奉母”过于残忍,这些是今天我们要摒弃的。我们对父母的孝敬还有法律上的大是大非。当父母触犯法律时,做儿女的对其违法行为不能知情不举,更不能包庇,而要进行劝阻、斗争甚至大义灭亲。这个问题虽然属于个别的,但我们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要有个大是大 非的界限,防止步入片面性的误区。 (5) 关于孝亲计划和行动 这是本课教育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为此,既要强调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内心爱父母,乐意为父母奉献,又要把这一教育落到实处、落到行动上。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用学生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用学生提供的经验互相启发。在此基础上,制订计划,付诸行动,并尽量获 得家长的配合,以便提高这一教育的实效。 【学习评价】(评价方案要可操作:能力素质测评方案;习题检测方案等) 本课的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和观察、成长记录等。知识的内容不是 重点,因为本身没有什么难懂的道理,懂了道理不实践也没意义。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只要自己比过去更体会到应 该孝敬父母,更爱自己的家,就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关于能力和行为评价,可以有多种方式,如老师的观察、家长的反映、同学的互评等。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种评价以成长手册的方式可能更好。因为只要自己比以前进步了, 就应该得到肯定。这还可以避免学生横向比较所造成的压力。 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只看问题不见成绩,是片面的。它导致老师总对学生不满,即使出于好心,也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多表扬、激励,学生有成就 感,并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自尊心得到保护,学生会更茁壮地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