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也有个“中国”,为霸占该称谓,他们竟对华使用侮辱性的称呼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我们中国人自称为“中国”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西周初年便见诸于史端,并与与“华夏”、“中华”、“中原”等词通用。“中国”一词的本意是指“天下之中”,原用来指镐京附近的京畿地区,渐渐演变为对黄河中下游汉族聚居地区称呼,后来则扩展为对中华民族聚居地区的称呼,并最终成为国名。

“中国”最早指的是西周国都镐京周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日本国内也有一个地区叫做“中国”,虽然该名称产生的历史要远远地晚于我国,但他们却怀有“后来居上”的心理,想独自霸占“中国”的称谓。为达到这个目的,日本在清末民国年间不仅拒绝称呼我国为“中国”,反而还用侮辱性的称呼“支那”来指代中国,实在是可恶至极。那么,日本国内的“中国”在什么位置?中日两国关于“中国”名称权的争夺,最终又以怎样的结果收场呢?

日本国内的“中国”全称为“中国地方”,其地理范围在本州岛西部,包括今日的鸟取、鸟根、冈山、广岛、山口5县,也即日本古代的山阴、山阳两道(注:两道中的备前、美作、播磨、但马、丹后、丹波等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京都府和兵库县一带,不包括在“中国地方”当中)。

日本本州岛西北部地区被称为“中国”

将上述地区称之为“中国”的历史记载,最早见诸于日本南北朝时代(1336-1392年)的《太平记》当中。据该书记载,足利直冬(幕府将军足利尊氏的庶子)入仕之初,被任命为长门探题(地方军政总管),后来又奉命治理山阳道的周防、安芸、备后、备中及山阴道的出云、伯者、因幡等国(日本的国,相当于中国的郡县),此时他的官名已被改为中国探题。

据同书记载,北朝崇光天皇观应二年(1351年),足利尊氏与南朝一度讲和,并准备解散北朝朝廷,此时对父亲决策不满的足利直冬,便从九州逃往“中国”。由此可以推知,最迟不晚于1351年,日本已将山阴、山阳两道的部分地区称之为“中国”。

将军足利尊氏执政时,“中国”在日本出现

由于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中华”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美称,有“中心之国”的意思,虽然我国是“中国”这个称谓当仁不让的“专利拥有者”,但日、韩、越等国在国内却也经常窃号自娱,以示在文化、国力上对周边落后小国展现优势地位。

再加上,虽然中国历代王朝均以“中国”自称,但无一将其用于正式国名,直到民国肇建才正式将其定为国名。这不经意的“疏漏”,便给日本以“可乘之机”,与中国争夺“中国”名称的专有权。

其实早在甲午海战之前,昔日以中国为师的日本,便已经开始反对清朝再自称中国。同治十年(1871年),在中日两国谈判《中日修好条规》时,日本代表便提出异议,不同意清朝在条约中自称“中国”,而只能用其本名“大清国”。清使据理力争,认为“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即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写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写改国号之例。”

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便不许清朝自称“中国”

然而蛮横的日使依旧不依不饶,坚持清使必须更改称呼。眼见着谈判陷入僵局,善于和稀泥的正使李鸿章提出一个妥协方案,即双方各让一步,在汉文的条约内写“中国”、“日本”,而在日文的条约内则写“大日本”“大清”,在这种情况下条约才得以签署。不过在事后日方用汉文誊写条约各款项是,依然将中国称之为“大清国”。

民国肇建后,开始将“中国”定为正式的国名,但日本却一直不愿对我们使用此称呼,而代之以侮辱性的称呼“支那”,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正是当时的外相牧野伸显(日后的侵华主谋)。

1913年5月,牧野提出:“在欧美,无论中国各朝国号如何,均使用‘China’等地理性名称,而‘支那’之称我国也常使用...现阁议决定:且不论条约国书中将来理应用‘中华民国’之称,在帝国政府内及与第三国之寻常往来公文中,今后一律废止‘清国’而以‘支那’代之。”见(《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二年第二册·关于决定在公文中使用‘支那’国号之件》)。

在牧野伸显的建议下,日本称呼中国为“支那”

牧野伸显的建议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虽然中国政府屡屡抗议,但对方却往往视若罔闻。直到日本战败之后,才不情愿地废止“支那”的称呼,而以“中国”来称呼中国。不过在国内,日本仍将山阳、山阴地区称为“中国地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史料来源:《太平记》、《日本外交文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