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察皇后之死令乾隆心智大乱,重臣因译错一个词,竟两次被判死刑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看过《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朋友都知道,乾隆帝跟发妻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之间感情真挚,史实也的确如此。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帝因心智大乱对百官变得极为苛刻,三朝重臣阿克敦仅仅因为“译错”一个词,竟然两度被判处死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一日,富察皇后在跟随乾隆帝结束东巡、回返北京的途中,病逝于运河中的御船上,时年才37岁。富察皇后跟乾隆帝鹣鲽情深,所以她的死对于乾隆帝来讲打击极为沉重。等到一行人回返北京后,乾隆帝便下诏对皇后实施厚葬,并下诏天下臣民一律要为皇后服丧,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亦不得作乐。

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帝极受打击

对于爱妻的早逝,乾隆帝因为极度悲痛,情绪变得非常恶劣,为发泄烦恼焦躁的情绪,便在丧礼事宜上到处找茬,因为长子永璜、三子永璋“居丧无戚容”,便对二人大加斥责,并公然宣布剥夺他们对皇位的继承权。两位皇子仅仅因为哭泣时不用心便遭到严厉的惩戒,其他满汉大臣若稍有差池,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就在当年四月乾隆帝翻阅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册文时,发现满文译文中将“皇妣”译成了“先太后”(两个称呼其实均指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即乾隆帝的嫡母,此时已过世),立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个“大误”(乾隆帝大概是误以为“皇妣”指代的是其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此时尚健在),遂召见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阿克敦前来问罪。

乾隆帝因为极度悲痛,情绪变得非常恶劣  

没想阿克敦竟然头脑发昏,在没有候旨的情况下,便擅自退出宫殿回府,让乾隆帝获悉后勃然大怒。为惩戒这位三朝老臣(阿克敦是进士出身,在康熙朝便已出任要职),皇帝不仅褫夺阿克敦所有的官职,而且还把他送交刑部严审。对于皇帝给他的处罚,阿克敦感到很冤,因为翰林院的翻译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乾隆帝不明其故,还以为前者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可对于参与会审的刑部官员来讲,尽管他们也清楚阿克敦的确没罪,但无奈皇帝正处于盛怒之中,不仅没人敢为阿克敦辩解,而且只能加重对他的处分,以此才能让自己摆脱“包庇”的嫌疑。所以刑部会审的结果,是准备判处阿克敦“绞监候”(即绞刑缓期执行)。

乾隆帝的嫡母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  

没想到暴怒中的乾隆帝对于此结果并不满意,竟下旨严责刑部官员“党同徇庇”、“故意宽纵”,把他们全部拿下问罪,满尚书盛安、汉尚书汪由敦被革职留任,四位侍郎勒尔森、钱阿群、兆惠、魏定国也得到同样的处罚。事后,乾隆帝下旨,按照“大不敬”的罪名,判处阿克敦“斩监候”(即斩首缓期执行)。

鲜为人知的是,阿克敦在雍正朝也曾两次被判处过死刑(在担任署理两广总督、广州将军期间,因向暹罗米船索取“规礼”罪被判处绞刑,旋因包庇贪赃的下属,被判处“斩监候”),如此算来他一生被四判死刑,也算是一个传奇记录。

阿克敦因“译错”一个词,竟然两度被判死刑

好在这只是乾隆帝在暴怒中做出的决定,等到他消了气、恢复理智后,便有重臣替阿克敦辩解,并指出册文中的翻译其实无误。乾隆帝也觉得对阿克敦的处罚过于沉重,于是不久便将其释放,并任命他为署理工部侍郎,在内阁学士上行走。由受皇帝倚重的三朝元老到两次被判死刑,再到获释并被重新起用,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阿克敦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实在是过于刺激。

(乾隆十三年)四月,翰林院进孝贤皇后册文,清文译“皇妣”为“先太后”,上以为大误,召阿克敦询之。阿克敦未候旨已退,上怒,谓阿克敦以解协办大学士故怨望,夺官,下刑部,当大不敬律,拟斩监候。六月,命在内阁学士上行走,署工部侍郎。见《清史稿·卷三百零三·列传九十·阿克敦传》。

乾隆帝恢复理智后,下令释放阿克敦

“册文风波”过去后,阿克敦仅在署理工部侍郎的职位做了1个月,便渐次升迁至署理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兜兜转转,不仅回到了原来的岗位上,还再次得到乾隆帝的信任。此后7年间,阿克敦又相继升任协办大学士、署理左都御史、步军统领等要职,并加太子少保,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目疾致仕。次年,阿克敦病逝,终年72岁,卒谥文勤。

史料来源:《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