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阴≠胃阴,二者治疗有差异!

 伊春吉星高照 2020-07-09

导读:阴虚与胃阴虚证治差别问题,是研究脾阴学说的疑点之一,本文试图予以阐明,不妥之处,恳祈指正。

脾阴虚理论,《内经》早已荫芽。论及脾阴虚的医家,历代时有所见。脾阴虚的存在,却长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原因何在?

窃以为根本有三

1.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

脾的功能,主要通过脾之阳气的升运而体现。无论脾阳抑或脾阴的病变,都必然影响其阳气的升运。

人们于是多注重阳气受损这一现象,对于“藏精而起亟”(《素问·生气通天论》)的内守之阴精,研讨却欠深入。

脾阴与脾阳的关系未能明确,脾阴与脾湿的区别浑然不清。

关于脾阴的生理、病理以及脾阴虚的治疗,长期未能形成系统、准确的理论,“脾无滋法”等错误的认识乘隙久存,甚而被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2.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和输布,关系甚为密切。

脾阴虚、胃阴虚兼夹并见的情况甚多。在症状上哪些属脾阴虚,哪些属胃阴虚,较难截然划分。

因此,人们常常将脾胃并论,进而有人在辨证时,得出胃阳同脾阳,脾阴即胃阴的错误结论,忽略了脾、胃特点,各因其阴阳协调发挥各自的生理作用,而将其病理变化脾阴虚和胃阴虚也混为一谈。

3. 治疗药物中,不少是既能入脾经,又能入胃经。

人多以其具有共性而忽略了对其个性的深入研究,对治疗脾阴虚,或治疗胃阴虚,在选用上没有认真划分。

脾胃同居中焦,表里相关,功能上相辅相成,脾阴虚、胃阴虚两者往往连同发生,临床证候多有兼夹,有时不易完全区分。

笔者在临床上区别脾阴虚、胃阴虚,常用以下四点衡量之。

1.临床症状

偏重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属脾阴虚。

证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淡红少津,苔薄,脉濡微数;

偏受纳、和降的功能失调,又有阴虚见证者,属胃阴虚。

证见饥不欲食,口渴欲饮,脘痞嘈杂,或干呕呃逆,胃脘灼热,便干溲少,舌光红少津,或舌苔花剥,脉象细数。

2. 病因病机

有脾胃阴虚见证而因于内伤杂病,多属脾阴虚;

因于外感热病或呕吐伤津者,多属胃阴虚。

3. 病史

具前述见证,久病、病程较长者多偏重脾阴虚;

新病、病程较短者多属胃阴虚。

四. 治疗

具有纳运方面的障碍和外在表现,虚象明显,又运用补脾气、养胃阴等法治疗乏效,多属脾阴虚。

参合以上几点分析辨证,则脾阴虚与胃阴虚证候的鉴别诊断,就有度可循了。

笔者在临床上,对脾阴虚证滋补脾阴,对胃阴虚证则滋养胃阴;

对脾阴虚为主、胃阴虚为次或原发于脾阴虚者,滋脾阴为主,兼养胃阴;

对胃阴虚为主、脾阴虚为次或原发于胃阴虚者,则养胃阴为主,兼滋脾阴;脾胃阴虚俱重,则治予兼顾。这样,临床往往收效较好。

脾阴虚、胃阴虚证型有别,其治疗用药也应有所区别。

临床上,养胃阴多用甘凉、甘寒;益脾阴宜用甘淡平。

因“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胃阴不足、阴虚内热,正宜甘寒滋其阴、清其热。

而脾为阴土,性善升运,喜燥恶湿,脾阴虚之虚热又多不如胃阴虚严重;脾阴虚用甘寒治疗,则不仅滋腻养阴,有碍运化,且寒凉清热,对证不确。

药物之甘淡平与甘寒,同中有异。

甘能补虚,淡不滞湿,针对以阴、气俱虚为临床特征的脾阴虚证,甘淡平补颇为适宜。

反之,单用于胃阴不足、阴虚内热之证,又因滋润力薄,缓不济急,有所不合。

笔者经验,临床上,养胃阴可选麦冬、沙参、梨汁、生地、藕汁、冰糖、花粉、鲜芦根等,方剂如《温病条辨》益胃汤、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等;

益脾阴则多用山药、莲米、太子参、芡实、粳米、人乳等,方剂如《不居集》中和理阴汤、慎柔养真汤、喻昌辉益脾汤(山药、莲米、苡仁、芡实、扁豆、茯苓、太子参、白术、石斛、桔梗、谷芽、炙甘草)等。

案例二则

1.低热

章某某,女,44岁,教师,1979年11月15日初诊。

烦热6月余,手足心热尤甚。体温常在37.5~38.5℃。诊断为“功能性低热”,迭经多种退热剂治疗,往往药时热势暂退,药停复热。

用甘寒养阴之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胡黄连,药服6剂,纳呆愈甚,体温仍38℃。

诊时,症见烦热同前,形体干瘦,神靡体倦,烦满不思食,舌淡红苔薄,脉濡微数。识为脾阴虚,遵岳美中经验,治予甘淡平补,滋脾退热。

处方:太子参、淮山药各30克,云茯苓、生谷芽各15克,白术9克,甘草6克。

2剂诸症均减,体温降至37.5℃。再进4剂,体温36.7℃,精神好转。前后服此方15剂,随访5年无复发。

2.胃脘痛

童某某,男,24岁,农民,1984年9月17日就诊。

胃脘痛1月余,病起呕吐之后,伴嘈杂恶心,脘痞腹胀。诊为“慢性胃炎”,经用香砂六君子汤类无效后,转我处诊治。

误为脾阴虚,用滋养脾阴之六神汤加玄胡索、朱砂连,药服6剂病势无减,更进食即胃痛呃逆,饥不欲食明显。舌红苔少,脉象弦细而数。

再改用滋养胃阴之益胃汤加百合、玄胡索、朱砂连,2剂疼痛即减。予此方去玄胡索继服6剂,其后诸症悉除。

脾阴与胃阴所在部位不同,性质有别。滋脾和养胃,药物也有性味的差异,治疗各具特殊性。

临床上,或滋脾以治胃,或养胃以调脾,或两者并治,皆贵在审证求因,治病求本。若标本轻重,均能胸有成竹,切中病情,往往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岳美中指出:“脾胃虽互为表里,脾阴虚、胃阴虚用药有相似之处,但终有别……差异甚多,不应含混。”

这一精当的论述,阐明了脾、胃阴虚理论与其实践的一致性。它与方药中关于养阴“定位分治”、“各施其属”的可贵经验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

它们不仅适用于脾、胃阴虚的理论探讨,对于临床治疗用药,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因为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可能就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


如果不想错过医承有道订阅号里的中医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有道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