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会不会高估了人性?

 舍得付出 2020-07-09
周小宽疗愈音乐 来自周小宽 04:50
(打开喜马拉雅搜索周小宽心理疗愈音乐可以订阅)



高估了人性、爱、父母和我们自己,

是让很多人活在痛苦挣扎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当你对生活的预期一开始就出了偏差,将标准定得太高,那么无论你生活得如何,你都不会满意,你都会挣扎愤怒,都会不甘痛苦,都会继续执着于那个“如果”。

理解人性的真实,看到我们自己生而为人的局限,活在真实的认知里,而非一种幻想般的自恋里面,我们才可能对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感到满意。
我们才可能在世界的不完美中,找到一种“这就是我想要的”的感觉,因此,我们才会体验到幸福。
 
咨询里,文章中,常常和大家去谈到原生家庭,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的原生家庭充满了伤害、缺失,血和着泪的故事。
引导来访者将自己未曾表达的愤怒和恨意表达出来,定义他所受到的创伤,定义养育环境的问题、父母功能的缺失甚至是父母的“毒害”,这常常是咨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恨了就完了吗?
不是的,唯有通过“真相”了这些事情,让一个人看见了那些非常遗憾又无法改变的过去,看见了他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家族,每一个人人性中的软弱、糟糕的那些真实,他才能理解他自己现在的“缺陷”“做不到”“无法改变”。
因此,他才能与自己达成和解。
因此,他才能自我接纳,降低虚幻而完美的标准,在真实的人性和不足的自己面前,终于可以鼓起勇气去拥抱这些残缺。
而后他才能获得那种其实我还好,生活还好,世界还好的感觉。


2


先以父母为例吧。
在我上一次发的推送文里面,我分析了父母对我们的控制,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痛苦,严重的人甚至被父母大规模的侵占了他们的生命,而没有办法逃离这样的一个困局。
对此,我们当然是可以去恨的,恨是真实合理的感受。
但咨询,不是来访对咨询师表达着对父母当年所作所为的恨意就完结了,如果只是那样,咨询师可能最多就是个敢于听你诉苦,支持你诉苦的朋友的角色。
如果你在咨询里,通过很多的探讨分析,在被共情接纳的环境里,咨询师会帮你去看到,我们唯有放下对父母的那些期待,那些近乎完美的设想,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完成与父母的分化,才能够更多的脱离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影响,离开这种令我们极度痛苦的爱恨交织的情绪,轻装上阵,迈向我们自己的人生。
 
在咨询里,我曾经听到来访者这样的表达:
“就算知道他们也有他们的局限和原因,但是我还是恨,我妈妈以前就是对我极度严苛,她极度焦虑,我不满足她的要求,达不到她的期待我就应该去死,就不配做她的女儿,我怎么能不恨呢?如果不是因为她完全没有包容接纳过我,我就能好好的爱我自己,我就不会那么焦虑那么想要掌控,那么我现在对我的孩子就能够多一些爱的能力,多一些包容的能力,可是就因为她,我现在变得和她一样了。我恨妈妈,也恨这样无法改变的我自己!”
 
因为妈妈的功能不够好,因为妈妈充满焦虑,没有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孩子充满了控制、要求,一再的要求孩子完美,因此当来访成为妈妈之后,也没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母亲功能,眼睁睁看着妈妈的故事在自己身上重演,这个因果看起来是很直观确凿的了。
但是即使看见这一层真相,却无法完全的改变自己的焦虑、严格、对孩子的控制。来访不但恨妈妈,与此共存的是,她还不断攻击着这个无法逃离原生家庭影响的自己。
 
走到这里,该怎么走呢?
其实我们还有一条路的。
 
当我们看见了妈妈的问题,和原生家庭的问题后,如果我们真的理解到,那其实是大多数人真实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毫无伤害和完美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只是伤害的等级,当我们接受了,我们在生命的开始,被随机分配了一个相对而言养育功能较差的母亲,她因为匮乏而焦虑,因为焦虑而控制(此处略去父亲和家族的影响,不展开讨论),所以她只能用极度的要求去面对自己的孩子而无法做到包容接纳的爱,
当我们接受这份人生的真实,不再去想,为什么只有我分配到这样的母亲(实际上并非只有你有这样的母亲),这份接受会救赎你。

因为你接受了你母亲当年的做不到,你就会接受你自己现在的做不到。
你们都是人。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你们和其他所有人一样,都无法成为完美妈妈,我们每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即可。
 


如果我们高估了人性,高估了人的能力,觉得我的意识可以战胜一切,而潜意识也是完全能被我改变的,那么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变得上不封顶,太高太高。
如果我们活在这样的自恋幻想里,我们不但是不能和父母和解,更可悲的是,我们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恨不够好的父母,我们也恨不够好的自己。
这个恨,如果持续存在,其实是既朝向父母,也朝向自己的。

如果你现在仍然期待着你的父母能够穿越他们的潜意识种种问题,变成更好的父母,那么你必然也期待着自己能够穿越你的潜意识的种种问题,成为特别好的自己。
那么,你就会回到本文的第一部分。
——这一切的标准其实都不真实,不符合人性的种种弱点和局限。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你对他人永远不会满意,你也会永远完不成对你自己的接纳。你会充满愤怒。你无法与你自己和解。
 

3

关于父母的真实是什么呢?
就算不谈及家族的代际(你的曾祖父母怎么影响你的祖父母,祖父母怎么影响你的父母),就算不谈及中华民族千年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集体潜意识中种下的因,
即使我们只看当年,在相对艰难的生活里,为了能够生活得稍微平稳体面一些,在那个年代,父母的生活可能是非常艰辛的,是如履薄冰的。
有的父母儿时经历了兄弟姐妹的死亡、经历了逃难,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没有书读的年代,他们怎么可能不匮乏,怎么可能不焦虑?
有的父母也许小时候生活在相对条件好的家庭,但是,从小被送养、寄宿、留守着长大的孩子非常非常多,或者他们小时候也饱受有问题的父母隐形虐待式的对待,要么完全不被关注从未被共情过,要么被过分的操控被要求因此长期处在一种我什么都必须要做好的应激反应里。
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构建的家庭,比比皆是。

很遗憾悲怆是不是,但是不管怎么遗憾悲怆,这都是现实。
甚至是极为普遍的现实。
 
有人也许会问,那你是觉得原生家庭的父母都应该被谅解吗?

不,我不是在叫你谅解谁,原谅谁。
我想说的是,好的原生家庭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原生家庭都充满了问题,而且是代代传递。这就是我看到的真实。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来到了咨询里?
除开那些被诊断为精神疾病的患者,自己想要来到咨询让自己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走出来的人,其实都是先行者
因为还有很多人活在现实生活的局促慌乱里,焦虑地想着怎么把日子过下去,而只有极少人到了可以打开自己构建的防御,谈论心灵的阶段。
 


岔开说一句,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非常想责问父母,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养育孩子生育孩子?既然你自己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要创造一个生命呢? 
但我想,这样的责问,又是一个对人性的高估了。

人的本能中,本来就有一项非常大的动力,那就是繁殖的动力。没有这种动物性的本能,就不会有如今庞大的人类群体了。
这个动力根植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在潜意识中,大部分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觉察都会追随本能,去生育一个孩子,即使不是本能的召唤,在一种从众的心理里面,当我们看到周围的人都养育了孩子,甚至是养育了多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去问我要不要,也不会去问我能不能,而是会认为“我必须也要这样做才正常,才安全才和大家一样”。这就是从众心理。

要想不从众,从自己,那是需要先构建一个核心自我,需要自我强大才能办到的,
要想不跟随本能的繁殖欲,而是去思考自己是否想做父母,是否具备了做好父母的能力,那是需要学习的,需要认知的提升,需要社会整体环境的支持的。

而以上这一切,也许只有在一个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稳定环境中逐渐地才能够在代际发展中得以实现。心灵的发展就是和环境相依的,非常“昂贵”的。
 

4

最后,说说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如何才是真实点全面点?
如何才算标准没有定得太高,如何才算合理期待而不是幻想?

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一位母亲或者是一位父亲,我也会建议你不要去高估自己关于人性的部分。不要给自己太高的要求和期待。
有的妈妈将自己所有的时间给了孩子,反过来只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恨意。因为我们有自己满足自己的那个部分,这是合理的,也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也有自己的能量限制,做得太多,太耗竭了,我们就会愤怒。
如果我们不断勉强自己,不在乎人性的这些真实,道德化的觉得我们必须要去满足孩子,如果我们将对爱的标准定得太高,觉得爱就必须要全方位的付出,如果我们罔顾自己的感受和疲累,将这些标准拼命压给自己的话,
那么我们的潜意识就会因此而恨孩子,毕竟他确实占据了你的生命,需要你做出很多付出。


这种恨意会被我们的意识压抑,因为我们在道德层面,在思维当中,我们知道我们是不可以去恨我们的孩子的,我们只能够给予孩子爱,于是我们对孩子的恨意才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
然后换一种方式表达在孩子的身上。

下面的情形你可能就很熟悉了,
比如当他做错一件事情,比如当他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比如当你刚刚回答了他一个问题,他马上又有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接着问你的时候,比如你带他出门,他动作磨蹭穿鞋穿得慢了的时候,这些时候你对孩子压抑的恨意就会出来,以极为合理的方式。
你会以恨的态度,对他说,你怎么这么不用心、你怎么学了这么多次还是做错,你怎么每次都那么慢。

也许这些话语本身并没有错,本身可能就是你孩子的事实,但是如果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你带出的是你对他深深的恨意和攻击,那么你的孩子就会非常非常委屈,难过,他会感觉到你深深的不接纳、敌对、甚至是觉得你并不爱他。

意识到你自己做不到那么完美,将标准降低,允许自己做不到,并不因此攻击自己的时候,你才能获得与自己的和解。

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因为你的孩子,也会学习你的方式。如果你不放过自己,她(他)也会认同你,活在一种对自己的不放过里面。
原生家庭的伤害是一方面,但是要停止这样的传递,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努力,而是去接受那些自己/父母/伴侣/孩子做不到的事情,这就是整合、成长。是人格层面的提升。
理解了真实,我们就会走向接纳。
接纳当然不等于我们不可以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我们在提出任何要求时,都不会再有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执念。我们建立了容纳做不到和无力感的内心空间,拥有了负性能力,并继续爱自己和世界,这就是接纳的意思。
 
这个端午假期,我带孩子去海边。
但是我做不到一直陪她玩。虽然她非常非常想。

即使是短暂的两天时间,始终陪伴,回答她一切的问题,我也会感到自己的累和负担。我也希望我能在海边,有一个单独的面对大海的安静时刻。

于是尽管女儿要求我一直陪她,我还是告诉她,妈妈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你可以自己去玩一会。
是的,我看到了孩子的失望,她不乐意。但是在我的坚持下,她妥协了。
我想,这就是当下的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也许有一天她会告诉我,我是一个不如她预期中那么理想的妈妈。
我等待着她的表达,也接纳她对我的不满意。但我想,那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让她明白,我是个不完美的妈妈,而她也可以做个不完美的孩子。

也许,这就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刚刚好的样子。


<The End>

小宽的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