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五行书,疏朗而散淡,书家原来是一位“疯子”

 俊YBWCMT 2020-07-09

就中国书法史的发展来看,从晚唐到五代以至北宋初的两百年间,书法是相对比较沉寂衰微的时段,在这期间,书法有两股主要的取向,一是沿袭张旭、怀素而来的狂草书法;一是以唐德宗时的翰林学士吴通微所引申的院林书体。这两股书风都比较鄙俗,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太高的评价与重视,所幸,这个时期还是出现了一位可以上承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下开北宋“四大家”的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旧五代史》称:“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韭花帖》即为杨凝式一笔札作品。

杨凝式的父亲杨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辅,杨凝式也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却都做得不圆满,因身处乱世,常以“心疾”为由推辞官场事务,又曾佯疯行于世上,人称“杨疯子”。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作者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题字以表示谢意。

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被称为“天下第五行书”。

目前所知《韭花帖》版本较多: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为台湾“兰千山馆”藏本,今寄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韭花帖》章法疏朗而散淡,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是真正的清朗宽绰,洋溢着逸气灵韵,格调甚为淡雅。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这种疏阔的章法,由杨凝式首开其风。

《韭花帖》在结字上中宫内敛,结体欹侧而不失平衡,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韭花帖》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用笔精凝入微,顿挫有致,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深得“二王”精髓。

【后人评说】

黄庭坚赋诗盛赞其曰:“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

当代书法家崔学路盛赞:杨凝式《韭花帖》乃五代上承晋唐下启宋元及至而下千年逸清经典之作。

【释文】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馐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凝式状。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杨凝式生活在唐末五代动荡分裂的时代,在萎靡不振的世风中,杨凝式却沉淀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书风,书坛以'颜杨'并称。杨凝式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他的书法那种纵逸自然,天真烂漫的精神,以及随性挥写、无意工拙的态度,身后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