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社区治理到底在什么水平?——以静安区第一届社区治理优秀项目为例

 阿福根 2020-07-09

上海的社区治理到什么程度了?(2) 来自社邻家 19:02

上个礼拜,静安区举办第一届社区治理十大创新项目比赛, 18个项目进入到了决赛。我拿到这些项目后,进行了分析,从这些项目出发,我想找到个答案。即上海的社区治理到底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静安区非常典型,社区治理基础特别好,社会组织的发展、社区自治、社会创新等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市前面。静安区是由原静安、原闸北合并之后的新区,工作多样性更强,既有原静安区的工作风格,比较高端、规范、国际化、国际范儿,当然也有原闸北的风格,果断、推进力度大等等风格。新静安之后,工作风格更为多元,社区治理的多样性就得到了提升,应该说比以前更具可分析性。同时,静安区相关部门对于社区治理非常执着的,相关领导有激情,有思路,推动力度很大,好多举措我非常佩服。

我认为静安区代表了上海社区治理的最高水平,对于静安区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对上海社区治理水平的分析。

我参加过不少评审会,这些申报材料我看了,觉得非常有意思。有一些,一眼就可以看出是街道写的,写材料的政府层级越高,行政化套路就越深,有的街道写的材料排比、对仗、套话比较多,一些词分析得面面俱到,像“‘心’公约”就分了三个心:心有所想、同心协力、心有所得。而到了居委会层面,写得就挺生动的,比如一个居委会的材料中,垃圾箱更新、垃圾分类处理之后,题目是“垃圾厢房的‘咸鱼翻身记’”,从“前世”的社区卫生死角到“今生”悠和家园“环保生态示范中心”,“垃圾厢房华丽转身”等等,听起来挺舒服、生动,给这个项目也加分不少。另外,有些申报材料是社会组织写的,材料写得比较好,当然并不意味着干得多好,但能够看出他们对于社区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入的,方案写得还是比较不错的,有些词用得特别创新,这就是我对材料的一些认识。

通过对18个社区治理项目的分析,我发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社区治理正在从前台创新走向后台创新。前台创新大家能感受得到,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活动很丰富,这是前台的创新。

后台创新是什么?社区治理背后有很多制度化的东西,而这些制度化的东西是比较枯燥的,也比较复杂的。如果一个政府部门、一个居委会,不是非常认真负责,一般不愿意去做后台创新的,因为领导、大家感受不到嘛。比如临汾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创新的点就是“事务受理中心工作绩效考核方案”,该方案体现了公平公正性,促进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升,“计件制”等方式引入其中,实现了流程的标准化和可追溯等等,充分体现了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的科学性。

但是像这样的创新,去办事儿的人可以体会到,但不去办事儿真的意识不到它的创新在何处。文汇报记者钱蓓和我聊起这个感受,就这个大赛,她在文汇报上写了篇新闻,讲到静安区民政局推出的一套社区分析工具,专门用于社区工作者的职场训练和能力提升。她文章里谈到,很多社区居委会的一线老书记、一线工作者提出的一些困惑,说“我们这一行只有经验,没有工具”,所以只能老书记手把手地传、帮、带,传授这种经验性的技能,但效率不高。针对这一现象,静安区民政局推出了一套工具秘籍,社区分析工具,包括了社区了解、资料统计、结果梳理、社区回应、社区评价等等5个阶段,层层递进,好比练级。

对于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来说,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是通过使用这样的工具,社区工作的标准化、工作能力和水平以及对于社区工作的理解和认识都得到了提升,这样的工具受到了一线社区工作者的好评。

这样的工具是后台创新的重要方面。充分说明上海社区治理的工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大家已经开始做里子的工作,而不仅仅是面子的工作。

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智能化水平提升上。其中有三个项目相关,提升了社区治理的信息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水平。2015年上海市委将“加强基层基础,推进社会治理”作为1号课题之后,社会格局的确不一样了,不管有没有1号课题的影响,社区治理的力量都在换血。社区工作者的年轻化,专业化,社区中专业社工越来越多。人和技术其实都在换血,这对于社区治理的技术水平肯定造成了很大的促进。

天目西路街道在很多居委会设立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又加强了顶层设计,丰富了公众号的功能,同时建立了一些制度,实现了居委会微信公众号的百分百覆盖。他们还开通了24小时居委会信箱,建立了线上、线下服务老百姓的制度,把微信公众号打造成了社区展示、信息发布、活动报名、居民办事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社区工作平台。为居委会和居民、居委会和居委会、居委会和街道之间搭建了一个无缝链接,同时一些议事、义卖、社区福利、社区调研等功能也在不断地丰富进来,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一个加油站。

江宁街道推出了“乐龄一卡通”的助老服务项目,他们把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商户进行了整合,老年人可以通过“一卡通”很方便地预约理发、洗衣、助餐、沐浴、扦脚、家政等服务项目,而且这些电子交易的数据定期结算,资金使用全程是可以追溯、跟踪的,这个项目方便了老年人,也体现了技术的创新。

第三个现象是社区治理的个性化得到了尊重。大家都知道社区治理是扎根于社区的,而社区是有不同特点的,这个街道和那个街道是不同的,居民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社区治理更多的要体现社会性,而不是行政化。行政化就是自上而下,大一统、完全一致,然后自上而下地推。而现在我们要更多地体现自下而上个性化的东西。

在这18个项目中,几乎所有的项目都充分尊重了社区的个性化,一些项目中,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也得到了尊重。比如说南京西路街道推动的居民公约,他们称之为“福民‘心’公约”。这样的“‘心’公约”按以往普遍的操作方法是,街道找几个专家拟好,直接贴到居委活动室和楼道里,这样的公约贴在墙上,老百姓也未必记得住。南京西路街道在推动区治理项目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居民需求,居民可以根据楼组内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自治的项目,通过这些情况,自己提出我们这个楼的公约是什么,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做。居民公约不再是从天而降,而是居民心里要做的事儿,这样的公约能够落地生根,为民所用。

第四个特点是居民的参与成为共识。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之中,以往政府大操大办的现象比较多,尤其在一些硬件改造、社区规划等等方面。而现在的一些创新项目中,居民参与成为普遍共识,很多社区事务中都有了居民的深度参与。

比如,静安寺街道解决居民如厕难的问题,好多老的弄堂中,居民家里没有卫生间,还要手拎马桶到公厕去,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样的项目以往都是由政府推动的。目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静安寺街道充分尊重了居民的参与,通过“三会”制度,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尊重、了解居民的意愿,汇聚群众的一些智慧,也发动居民成立了合用卫生间自管小组,为后续的自治自管做好了准备。

而像垃圾厢房的改造项目,芷江西路也高度重视居民参与,使“悠和绿站”这样的社区自治项目不仅仅是一个硬件改造项目,更是促进社区关系的融合,重新打造了社区的人文环境,像润滑剂一样促进了社区各个人群间的沟通意识与共识的形成,帮助减少了摩擦,缓解了社区矛盾,让社区更加温暖。

宝山路街道在社区营造基金项目中,也是大力促进多方参与和居民共识的达成,他们设计推出了一系列实用的工作模板,像民意的征集、居民代表大会审议等等都成为了必须过的流程。居民代表也积极参与到了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的监督过程之中,参与到了每月一次的监测表回顾、每月两次的监测分享会以及每年两次的项目评估等等这些事务之中。

通过对于18个社区治理项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静安区社区治理的创新已经从前台创新深入到了后台创新,智能化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而社区的个性化、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尊重,居民的参与成为了共识。这四个方面恰恰是社区治理的关键要素,充分说明静安区社区治理的相关工作已经非常深入和扎实。

静安区社区治理工作是上海社区治理的一个缩影。这两年,我们经常和广东、深圳、成都等对比,南方城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力度很大,成都市社区治理的创新举措多,成立了社区治理委员会,推出了社服基金,培养社区治理关键人物,推动社区营造等等。这些举措的确非常的创新,政策也非常到位,而在这一方面,上海没有那么大的手笔。

即使在没有这么大手笔的情况之下,我认为上海的社区治理水平仍然可以自豪地说,走在全国的前列,因为我们走得更深,有些工作已经制度化、流程化、专业化了。

这是我的判断,当然也不一定对,欢迎各位同仁拍砖,谢谢大家!


社邻家,城市更新、社区运营专业品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