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不离手,你要放下的不仅仅是手机……

 心理咨询曹怀宁 2020-07-10

有人说手机被称为“新型鸦片”,有些农村孩子有手机成瘾现象,对此该怎么看?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如果从每天使用的时间及难以离开的程度这两个维度进行考量,那么现在手机成瘾已经是全民级的现象。聊天、刷朋友圈、看直播与视频、玩游戏、看小说漫画……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捧着手机不放的理由。

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对此表示忧虑,因为在手机上花的时间已经大大挤占了我们真实社交、深度阅读及学习的份额,“人将变得越来越浅薄而急躁”,他们说。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与手机如此难舍难分?

我想,这要从人本性中的依恋需要谈起。

人都有着强烈的依恋需要

小婴儿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对母亲怀有深深的依恋。他们需要经常被母亲抱着、呵护着、关注着,才能建立起健康的依恋模式。

我们人终其一生,都需要与外界及他人的连结,在“声声慢”的过去,人们靠晃晃悠悠的车马书信保持连结,想快也快不起来,欲望被天然地抑制住,没了可能也就不会有强烈的念想。

但现在,只要时间允许,两个人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聊微信,连结的欲望没有了现实的阻碍,就可以被尽情地释放。

而健康的依恋是由适度的满足和恰逢其时的分离共同造就的

当孩子的内心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后,他自己就会萌生向外探索的需要,这时父母如果能相应地放手,帮助他逐渐完成分离的过程,孩子就能形成独立又富有安全感的人格。

但如果父母这时依然在不停地给予孩子关注和牵连,那么过度的满足反而会造成固着,压抑了孩子向外探索的天性。

手机就像只会给予却不懂得节制的父母,它24小时待命,只要人需要它必然会忠实地给出响应。在这样不间断的满足之下,人对于它的依恋就形成了固着,变得越来越难离开它

除非人有清晰明确的自我约束,以自制力扮演睿智的父母引导分离,否则我们就很有可能渐渐沉进这温柔乡里难以自拔。

手机成瘾,其实错不在手机。关键在于,你,准备好做自己的父母了吗?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