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月三”

 碎玉h43ve28g9l 2020-07-10

“三月三”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轩辕氏。“二月二,龙抬头; 三月三, 生轩辕”。轩辕尊称为“人祖”。 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如今,人们似乎把“三月三”给淡忘了,可在古代,农历的“三月三”,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最早,人们是把三月的这个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上巳日,所以又称为“元巳”。三国魏以后,为了便于记忆,“上巳”固定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自此,一直延至清朝,于此日,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修禊
    “修禊”也叫“祓禊”。这一风俗,战国时代已有。《后汉书·礼仪志上》说,三月上巳日,“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病,为大洁。”。《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这和古代用香草熏身,草药沐浴相同。
  求子
       上巳日,还被解释为求子。古人认为,“上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就是求子。所以,在三月三日这一天,民间就有许多求子活动。如“浮卵”、“浮枣”等。
  曲水流觞
       这是两种娱乐性的活动。《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即在弯曲的溪水中,将盛着酒的杯子浮于水上漂流,借流水传杯,人们各自守候一处,酒杯漂流到谁的地方,谁就取饮赋诗,以此取乐。彼时,许多文人借曲水流觞,友朋雅聚。史上最出名的,就是晋代王羲之和四十二位朋友,于“三月三”相聚于会稽山阴兰亭,他们饮酒赋诗,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这本是一种野外活动,但后来人们却因此专门修建了一些园池,开展此项活动。如魏明帝的“流杯池”等。到了清代,在中南海、潭柘寺、香山等地都修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作为曲水流觞的开展场所,皇帝还专门题写“禊赏亭”、“流水音”等匾额。千余年后,兰亭聚会上的诸多文章都已不知所踪,《兰亭集序》却成了不朽,也为三月初三上巳节最重要的风俗“曲水流觞”留下了重要的记录。嵊州人也会举办一个书法朝圣之类的节庆,纪念隐卒在嵊州的王羲之。
   踏青  
       唐宋时期的“三月三”,成为一个以春游踏青为中心的节日。而且“上巳”是唐代的三大节日之一。这一天,皇帝要“赐宴曲江亭”,百姓也到曲江行乐。如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反映出此日姑娘游春踏青之盛。
  戴荠插柳
       宋代以后,“三月三”流行头戴荠菜花。最初,人们只是把荠菜花铺灶上及床席下,目的是避蚁虫。苏轼就曾在文章中写道:“三月三日,收荠菜花置灯檠上,则飞蛾蚊虫不投。”但后来,人们就把荠菜花戴在头上,目的有二:一是表达“丰收”的愿望。如《商城县志》所记:“三月三日,戴荠菜花,喜岁丰之兆。”;二是“避眼疾”。即防止害眼。但我觉得,极有可能还是一种审美的需求,因俗谚曰:“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至今,民间还有“三月荠花赛牡丹”之说。柳,是避虫求祥之物,三月三日插柳,就是为了避毒蝎。
  占农  
      “三月三”还有占农事之俗。一是以天气占桑蚕。如《齐民要术》引用农书:“欲知蚕善恶,常以三月三日,天阴无日、不见雨,蚕大善。”;二是以蛙鸣占农桑。认为若三月三日蛙鸣,则是年必定丰收,这应该是指南方。
      越俗
      “三月三”是童养媳的节日。传这天,凡童养媳(嵊州话称"养亲爿")可以回娘家的。《诗·邶风·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传说三月三这一天吃鸡蛋可以祈求平安,防病去灾,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头不昏脑不疼。 关于地菜煮鸡蛋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来沔城采药偶遇大雨,...老者照办,服蛋三枚,病即痊愈,此事传开,热潮遍及城乡,而那天刚好是三月初三,因此,地菜煮鸡蛋,就形成了风俗。
  此外,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活动。如唐代有射箭的礼俗;元代把农作物的秸秆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然后跳入水中,表示“脱穷”;宋以后,还流行祭神活动等。
  现今,“三月三”在汉族地区,活动几近于无,倒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一些各具特色的活动,那就另当别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