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思明居士 2020-07-10

导语:

在社会管理体制中,我们往往会说当官的怎么怎么,这里其实模糊了一个概念,在政府中,并非所有人都是官,很多人其实都是吏,并非是真正的官。中国官吏制度起源非常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并逐渐完善。清朝官员陈宏谋曾经说到:"有官则必有吏,有官则必有役。"

这句话很准确概括了古代官吏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其实吏制是对官制的一种补充,因为官员直接由朝廷委派或者由上层统治者通过选拔等方式任命,但是光有官是不能处理复杂的管理事物,就需要手底下有一些人协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这些人就是吏。

先秦早期社会官吏的划分和各自职责

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结构中,有官、吏、役三者的区别,官就是官员、职官,由统治者直接或者间接任命,有品级,而且划分非常清楚,官员有晋升的机会,比如从九品可以升到一品;吏,指的是吏员、典吏、掾(yuan)吏,掾就是辅助、帮助的意思,相信很多人都能背诵杜甫的《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就清楚吏处于什么地位了,吏是没有品级的,不入流,也不能晋升。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一 杜甫《石壕吏》

但是吏也可以像官员一样领取薪水;役则是普通老百姓所服的徭役,比如修建什么工程,或者政府有什么需要大规模人力的项目,就需要让百姓出力,属于一种临时性质的,相比较之下,官比吏固定,吏比役固定。

在先秦时期,官、吏、役刚刚起源,并没有固定的分类和名称,往往很容易混淆。夏朝就已经产生了官吏制度,只是流于传说,商朝时期关于官吏制的记载也比较模糊,而且因为名称不统一,容易产生误解。比较清晰记载自周朝开始,比如《左传》中记载"天吏逸德,猛于烈火"、"王使委于三吏",据史学家考证,"天吏"是天官,"三吏"是三公,这里面的吏指的是官,是有职位、权力的官员,而非没有等级的负责具体办事的吏。

《周礼·天官》中记载:掌百官府之征令,辨其八职····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七曰胥,掌官叙以治叙。八曰徒,掌官令以征令。这里排第五位的府负责档案资料(契)的管理收藏,排第六位的史,负责文书的起草。他们是各部门的官员从民间选拔出来帮助自己处理日常事务的人员,他们是官员选出来的,不隶属于周天子,也不隶属于诸侯,属于编外人员,不能世袭,也不归他们节制。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二 三官殿内天官像

还有排行第七的胥和排行第八的徒,从排序和所负责的工作来看,他们的地位还要比府、吏更低,负责治理具体事务、征收税务等。他们的性质属于"庶人在官",其实也就是在民间选出一些有才干的人,去政府帮忙。就像服徭役一样,只是这些人服徭役的地点比那些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待遇好罢了。

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周朝的人可以分为分封的人和没有分封的人,毕竟分封的人属于少数,只有姬姓和一些开国功臣。周朝也分为"国人"和"野人",居住在城里的成为国人,城外的为野人。我们可以仔细分析一下,对于那些官员不熟悉的地方的统治,是不是有必要从这些地方抽取一些有威望的人来参与社会治理呢?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政府没有那么多的编制,只能将他们排为编外人员。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人员的来源和职责了。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三 西周分封图

如此来看,可以将官吏的职责排序一下:官员负责统筹负责,府吏负责文职工作,胥徒负责具体跑腿。但是他们的名称并没有统一,还可能不同诸侯国之间的称呼也不一样。

春秋战国时期官吏制度的变化

按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所以他主张"克己复礼"。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周朝按着血缘划分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打破,特别是各个诸侯国为了图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运动。最典型的商鞅变法,其中规定人们可以按着军功大小获取爵位,这就打破了那种按着血缘亲疏远近而规定的爵位大小,这样的变法对官吏制度的影响非常大。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四 三家分晋形势图

我们比较熟悉的事件有"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这些就是由原来诸侯分封的大夫、家臣阶层打破宗法制,取代主公的典型例子。再有就是战国时期像农民出身的苏秦、没落为商人的吕不韦也可以凭借自身的才能,抓住机遇,实现鲤鱼跃龙门,由平民、贱民转身为官员。这其中的变化隐藏着一个规则,就是整个社会体制发生变化,原有的分封、宗法体制逐渐破碎,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凭借能力赚取功名。这种变化有利于社会整体的进步,唯能力论总比唯血缘论更能强化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社会活力的积极性大增,能者居之,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但是这一时期也并非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力不复存在,孔子就是没落贵族的后代,虽然他早年清苦,甚至放过牛,但是一有机会他还是能凭借自己贵族身份在鲁国谋得一个司寇的职位,虽然官不大,但是相比于普通人来讲,贵族还是有一定的特权的。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五 孔子

秦国实行郡县制之后,郡县长官由秦国国君进行任命,在地方县级行政部门,依然需要佐官帮助县令执行国家行政命令或者处理行政事务,出现了令史、丞史、尉史、司马令史等官员,分别负责文书档案整理、司法案狱、军队军事、管理马匹等事项,可以发现,这些职务和我们历史课本中学的"三公九卿"中三公的职责有些类似。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六 秦朝政府组织图

其实他们所负责的工作性质类似,只是三公负责全国的事务,而这些小吏负责地方事务,他们两方分别属于政治组织中最高一层和最低一层。而地方小吏没有编制,只能拿一些微薄的工资。

对于役,我们从后来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刘邦斩白蛇起义等事件中可以看出来,先秦的役都是政府征集平民进行的体力劳作,而且非常辛苦,管理非常严格。秦国的政治体制延续很久,秦汉等都是按着这样的形式组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系。

先秦官吏制度的特点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先秦时期官、吏、役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官员或者凭借血缘、或者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统治阶级,手里掌握很大的权力,但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数量不多,如果数量足够多的话也就不会再有吏这一级别的管理者了;吏只是从平民中挑选出来,帮助官员处理日常事务,再者官员可以通过这些吏,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毕竟少数的官员不可能涉足到他统辖的所有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吏是对官的一种补充,但是他们却不具备官的特权,可以说是处在官和民之间的一个阶层。而役则完全是一种体力上的纳税行为。是一个国民应尽的义务。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七 吏字

其次,官、吏甚至役角色之间并非固定,随着社会的进步,阶层流变可能性越大。国家建立之初,国家体量大体的形式是"小国寡民",并非大一统,在政治体制建立之初,以血缘为纽带的世袭制也无可厚非,毕竟血缘相近的人,和外人比较起来更为可靠。所以在历史之初官吏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讲非常稳定,但是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一个官员生下一个傻儿子继承了他的官位,那么他肯定不如一个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善于治理社会,这一点也是后世封建社会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平民,平民可能一场战斗之后被封为官或者被授予爵位。所以后来官吏之间的角色变化无常,很大程度上凭借自己的能力。

古代官制、吏制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政治制度

图八 战国"小国寡民"

最后,不可否认的是,先秦时期官吏制度尚处于萌发时期,算不上完备,有很多模糊之处,官吏的职责、身份虽然明确,但是很多时候存在模糊的状态,比如上面提到的孔子的例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他的虽然有贵族的身份,但是却不能像很多立战功被封爵的人有权力。但是这样的模糊之处却无可厚非,毕竟先秦时代的官吏制度发展属于萌芽决断,而且还为后世官吏制度的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语:

我们在学习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往往很多东西日用而不知,也没有特别去关注它们是何时起源,如何发展起来的,官吏制度就是一个例子。原来官、吏竟然有这样的区别,官是官,吏是吏,二者在具体意义上并不能放在一起来讲,只是二者往往在一起办公,人们就将他们并列为一起。封建社会中,官是具体统治社会的阶级,而吏则是官的补充,是给官打下手的辅助者。如果官员犯了错误,是否也要责怪吏而将官吏的作用而一并抹杀了呢?我想恐怕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说,学习历史的作用除了以史为鉴,也能让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