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无极与太极-渊源及内涵探寻

 逸心茶舍 2020-07-10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全国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太极拳与太极文化正逐渐成为中华文明极其重要的标志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爱较真的西方人总是动不动就问:太极到底是什么东西?其实他们哪里知道,他们想彻底弄明白的太极以及与太极密切相关的无极和两仪的内涵,即使是在中国,自从它们被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先后提出以来,几乎可以说从来就没有被真正说清楚过。

一、无极、太极的哲学渊源及基本观点

无极一词出自《老子·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无极的: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辞海》则认为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宇宙原始状态。乍一看,两者好像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好像把无极这个概念说清楚了。仔细一想,才发现二者对无极的本质属性定位完全不同。前者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本原,而后者则认为无极只代表一种状态,就是宇宙在最原始时候——也就是《汉语大词典》所说的宇宙的本原”——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对于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两大权威词(辞)典究竟孰是孰非尚难判定,岂能算说清楚了?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认为太极一词来源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关于太极的确切内涵,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从来就没有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说法。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这种观点在两汉时期较为普遍。以虚无本体为太极,认为太极即。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朱熹认为太极即理,他说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⑷张载认为太极为一个包含阴阳两仪的对立统一体,他说:一物而两体者,其太极之谓欤?”⑸王夫之认为太极为阴阳二气合一的理气交融统一体,为阴阳之浑合者太极虽虚而理气充凝……”《汉语大词典》基本采信了第一种解释:古代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是宇宙万物之原。

按照第一种解释和《汉语大词典》的观点,太极为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如果我们回头再去看《汉语大词典》对于无极的定义,就会感到甚为迷惑:这宇宙的本原宇宙最初的元气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如果所指相同,则无极与太极岂不毫无差别?如果所指不同,那这本原又是什么,它怎能、又怎样产生出宇宙的最初元气呢?另外,第一种解释所说的浑然一体究竟是指阴阳已显明、但双方紧密抱合成一个整体的类似太极图的情形,还是根本分不清哪是阴哪是阳的混沌状态?如果是指后者,则太极与无极怎么区别?第二种观点认为太极是虚无本体,即,那么无极又是什么呢?后文将要说到的无极生太极又该怎么理解呢?朱熹认为太极即理。按照《周易》的说法,太极生两仪,两仪通常指天和地(也可指阴阳、男女等),太极这个理生出了天地大世界,不只老外难以理解,但凡相信唯物论的国人也是不能接受的。张载所说的太极包含阴阳两仪的说法也并非没有问题。太极既然本来就包含两仪,又何来太极生两仪呢?王夫之一方面说太极为阴阳二气的交融统一体,另一方面又说太极为理气的交融统一体,就难免更使人对太极的复杂性望而生畏了。更何况,太极的气既然可分为阴阳二气,太极的理是否也可分为阴阳二理呢?阴阳二气和阴阳二理交融而成的太极究竟是何模样,确实颇令人捉摸不透。

北宋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后又说:太极本无极也,从而把无极与太极联系在一起,大约是指无极与太极既同源同本而又有先后顺序之意。明代王宗岳在其著名的《太极拳论》中顺承此意,明确提出无极生太极的说法: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朱熹则认为无极与太极并非两种存在,而是同一存在,为先贤所说的二名一体同一之道。既然同一,为何又分无极与太极呢?朱熹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应该说,周敦颐和王宗岳的无极生太极之说,是对《周易·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重要补充,从而使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重要概念得以整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尽管体系中这些概念本身的含义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从未被清楚详尽地阐明过。然而朱熹的说法却再一次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言喻了。

以上即是中国古代以来关于无极与太极内涵及相互关系的主要观点。综观这些观点及相关论述,对于究竟该怎样理解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含义,无极怎样生太极,太极怎样生两仪,无极与太极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总使人感觉扑朔迷离而又矛盾重重,极难理出个清晰的头绪。

二、太极拳宗师和太极拳理论家对无极与太极的诠释

自从无极与太极的概念出现以来,直到太极拳产生之前,无极与太极在现实生活中极少有具体的指代和实际的运用,因而对其理论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也就并不十分迫切。随着太极拳的发明和推广,人们对太极拳理论的研究逐渐展开和深入,无极与太极的确切含义和相互关系也就越来越成为躲不过去的暗礁了。

面对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的不断追问,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说: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杨宗师只是从练拳者的动静状态来描述无极与太极的某种特性,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无极与太极理念的全面渴求。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太极拳学》一书中试图从理论上详细阐释无极与太极在太极拳中的真正含义。他说:无极者,当人未练拳术之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目无所视,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至于太极,孙禄堂是这样描述的: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之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之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此外,他在《太极拳学》自序中写道: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从孙禄堂对无极与太极的阐述来看,他认为无极与太极均为气,只是二者的状态有所区别。无极之气是一种混混沌沌、阴阳未判、清浊不分的状态,这种状态似乎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的;而太极之气则为所谓的中和状态。这种中和状态究竟是何种状态,这种状态到底是怎样由无极转化来的,这种状态怎么又跟扯到一起,就很有些令人费脑筋了。不过有一点应该可以推定,他所说的太极中和之气应为阴阳已显现、或至少已有所显现的状态;否则,这种中和之气与混混沌沌的无极之气又有什么区别呢?

陈式太极拳理论家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对无极与太极的具体内涵及其在太极拳中的表现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说:无极者,……所谓大混沌者。……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对于太极,陈鑫说:太极者,生于无极也。……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又说:(宇宙)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应该说,自古至今,对于无极与太极,尤其是对争议最多、最令人着迷而又最使人困惑的太极概念,陈鑫是说得相对清楚和详尽的。然而,真正理解陈鑫所苦心思虑、精心表述的太极之论的人,又有多少呢?这一点,从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公诸于众后,极少有人引述该书中上述关于太极概念的描述文字便可知。

 对照孙禄堂和陈鑫关于无极与太极的论述,我们发现,孙禄堂一再明确指出无极与太极均为气,只是二气的状态有所不同;而陈鑫则不再明确指陈无极与太极的气的属性,而更多地强调它们分别指代不同的状态。他认为无极代表一种浑浑穆穆大混沌状态;而太极状态,却如硕果之仁,虽然外表看起来仍然浑然一体,其内部则阴阳已备,已经分化为两瓣。待到春风一吹,春雨一润,两瓣便破壳而出,阴阳双分而成两片嫩芽,也就意味着阴阳相合的太极状态已转化为阴阳分立的两仪状态,这便是太极生两仪的过程。为了进一步阐明何为太极状态,陈鑫又以太极生天地两仪为例。他说天地将分未分之际,清气浊气已阴阳两聚但仍未相互脱离,此时即为太极状态;条件一旦具备,时机一旦到来,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阴阳分离,太极解体,天地两仪分立,此亦为太极生两仪的过程。

这里有必要对两仪这个概念稍作辨析。两仪通常指天地或阴阳,有时也指男女。由于阴阳与男女都既有相互结合的太极状态,也有彼此脱离的分立状态——两仪状态,所以,严格地说,处于太极状态中的阴阳是不应该被称作两仪的。如若不然,太极既已包含两仪,又何来太极生两仪呢?既曰,则应完全一分为二,儿女尚在母腹之内是不能视为已的;天地尚未分离之前,尽管清浊已显,仍只能被看成是太极的阴阳,又怎能称为天地两仪呢?因此,为了区别阴阳所代表范畴的不同状态,本文所说的两仪专指处于彼此分离状态下的阴阳,而不包括处于太极状态、更不包括处于无极混沌状态中的阴阳

总之,孙禄堂和陈鑫对于无极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其分歧主要在于无极的定性,即究竟应该把无极看作的本身,还是把它看作的某种特定状态更为合理。关于无极的定性,前文已有提及。《汉语大词典》指出无极是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而《辞海》则认为无极只代表原始宇宙的那种很特别的状态。余功保老师编著的《中国太极拳大百科》也认同《辞海》对无极的定性:无极,表示一种状态,……无虚实,混元一气。阴阳不分为无极。其实,即使按照孙禄堂所说的把无极看作气,则当此气变为太极中和之气时,气还是原来那些气,改变的只是气的状态。因此,将无极定性为一种特定的状态应该更为合理。我们知道,太极由无极演变而来,既然无极是一种状态,则太极也就只能是一种状态,一种与无极不同的特定的状态。如果我们回头再看陈鑫对太极的相关表述,可以发现,将太极看作一种状态是完全契合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的。既然太极是一种状态,那么,太极究竟代表一种怎样的状态呢?从我们前面对孙禄堂和陈鑫相关论述的分析可知,无极状态的最基本特征是混混沌沌、阴阳不明,而太极则应为事物内部阴阳已显明、或至少已有所显现、但阴阳依旧未分开的状态

当然,将无极与太极的本质属性定性为状态,绝不是要否定无极与太极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恰恰相反,尽可能准确的定性正是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研究和阐发无极与太极的相关理念,从而运用它们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指导太极拳及更多领域的社会实践。关于无极与太极的相关理念和在太极拳及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本人将在另外的文章中进行探讨。

三、无极图与太极图所引发的对无极与太极内涵的思考

虽然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文字论述扑朔迷离,使人难得要领,然而令人深感欣慰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太极图,得以将玄妙难知的太极理念,以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奇妙的图形极其形象地显示出来。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简直就是对太极图的直观描述;《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也是在说此图吗?至于《周易》日月相推寒暑相推刚柔相推不正是对太极图中阴和阳相互推转的具体解说吗?

 太极图从最初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很多种,其中以现代人所熟知的阴阳鱼图最为简洁、美观、奇妙、和谐,因而也最为人们所推崇,并传遍世界各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太极拳标志性的象征。

 既然太极所代表的状态可以用太极图来表示,那么无极所代表的状态是否也可以用一个简单而形象的无极图来表示呢?如果说可以,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由于无极代表阴阳未判、浑然一体的状态,我们自然会想到用一个圆形图来表示无极;事实上,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所画的无极图正是一个圆形图。

 下面,我们就根据前人对无极与太极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孙禄堂和陈鑫两位太极宗师的详细描述,参照无极图与太极图所显示的无极太极形象,试将无极、太极与两仪的确切内涵阐释如下:

无极代表事物内部未显阴阳或阴阳分界尚不明显的整体状态;或者难分彼此或暂不必分彼此的两个密切合作的事物所形成的整体状态。为方便起见,有时也可将处于无极状态的整体称为无极。

 太极代表与无极相对的、事物内部阴阳分界已明显、但阴阳依旧未相互脱离的状态;或者两个事物结合成一个浑然无间的整体,但二者之间的分界或区别仍然明显存在的一种阴阳相合的状态。为方便起见,有时也可将处于太极状态的整体称为太极。

 两仪代表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部分或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脱离接触而彼此分立的一种状态。人们通常将处于两仪状态的两个事物称为两仪,尤其指天地、阴阳或男女。

也就是说,无极为浑然一体的状态,为;太极为介于无极的与阴阳相互独立的”——两仪——之间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既是、或者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又具有阴阳明显两分的特征。当其内部阴阳矛盾运动时,太极看起来像;然而此时阴阳虽然在相互运动,彼此却并未脱离接触,因此又依然具有的特征。如果太极内部阴阳矛盾运动出现不够协调的情况,或者双方矛盾激化,就可能使双方脱离接触,成为相互独立的两仪,阴阳双方所形成的太极状态也就转变为两仪状态。

 四、无极、太极与两仪的相互转化

 当我们明确无极、太极与两仪的具体内涵后,再来探究无极、太极与两仪的相互转化就相对容易了。我们知道,无极代表事物内部阴阳不明的整体状态。当事物在各种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下,内部阴阳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变化,从而有可能使双方差异逐渐显现,甚至出现相对柔和、彼此并不脱离接触的相对运动,事物的无极状态就转变为太极状态了。在太极状态下,如果阴阳双方通过彼此协调或周旋,使矛盾得到解决或缓和,双方重新逐步融合为一体,就可视为太极回归无极状态。反之,如果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就会导致双方关系破裂。阴阳要么继续保持太极状态——但此时的太极状态已由之前以合作为主的太极状态转变为以斗争为主的太极状态;要么脱离接触而相互对立,事物的阴阳双方就由太极状态转化为阴阳分立的两仪状态。彼此分立的阴阳两仪,由于相互合作或相互斗争的需要,又有可能重新靠近并相合相抱而成为太极状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有意识的生命体或团体而言,根据太极状态形成的基本原因或者说阴阳双方相互靠近的主要动机的不同,太极状态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太极状态(阴阳双方以合作共赢为主要目的)和建立在斗争基础上的太极状态(阴阳双方以控制或战胜对方为主要目的)。同一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所形成的太极状态通常以合作为主,至少在太极状态形成的初期是以合作为主的;不同事物所形成的太极状态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双方开始靠近时的基本动机。当然,太极状态的性质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可能随着双方合作和矛盾运动的持续进行而发生变化的。

 阴阳双方以斗争为主要目的的太极状态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一方最终完全控制或战胜另一方,则可视为太极状态已转化为战胜方的无极状态,因为被战胜方已无法再对对方施加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双方均无法完全控制或彻底战胜对方而最终彼此分离,则可视为太极状态转化为两仪状态;如果双方并不分离,只是暂时停止争斗,则依旧应视为太极状态,只是已由相互运动的太极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的太极状态。

 另外,在极端的内外条件综合作用下,事物有可能由无极状态直接进入两仪状态,中间不经过明显的太极状态(例如一条被砍为两段的蚯蚓,很快可以变成两条相互独立的蚯蚓);也有可能由两仪状态直接进入无极状态(例如一条大鱼直接鲸吞另一条比它小得多的小鱼)。

 五、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的相对性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即使是阴和阳本身,也必然包含阴阳两种对立因素),绝对的无极状态是不存在的。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极状态都只能是近似的或相对的,它是相对于事物内部矛盾较明显的太极状态而言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只有太极状态,而没有所谓的无极状态,这或许可以作为解释《周易》只说易有太极而不提无极的缘由吧。同样,太极状态也是相对于阴阳不明显的无极状态和阴阳完全分开的两仪状态而言的,绝对的、纯粹的太极状态也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见到。

 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的相对性还在于,当我们运用无极太极理论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时,界定阴阳所处状态的依据,往往并非阴阳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阴阳是否发生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

无极、太极与两仪状态的相对性还有另一个方面,即形成无极、太极或两仪状态的阴阳双方,并非只能是同类事物;只要是我们所考察的发生某种关系的一对对象,我们就可将其分别看成阴阳双方,以便运用无极太极理论进行研究。例如,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企业与国家等等。

【待续《论无极与太极·中篇》】

   作者简介:和合欧阳,原名欧凯明,1973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广州海军陆战学院战术理论教员,2013年从部队转业。前后从事太极拳教学和太极理论研究10余年。曾受教于多位太极名家,并在重要国内外太极拳比赛中获得突出成绩。根据太极拳经典理论,结合自身练拳和推手实践,融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成功学、积极心理学等思想精华,积极探索无极太极智慧理论,多次在大学、中学和民间团体宣讲,荻得广泛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