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思明居士 2020-07-11

引言

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纷繁复杂,常常令人眼花缭乱。比如说关于"宰相"——这个中国古代官职中影响力最大的官,在每个朝代就都有许多五花八门的称呼。就拿唐朝而言,可以称之为宰相的官职竟多达20余种,如尚书令、侍中、仆射、参知政事、同掌机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等等。并且,唐朝宰相的数量之多也是中国历朝当中罕见的。

这就让人不禁思索,为什么那些唐朝的皇帝喜欢给宰相安排这么多不同的官职呢?"宰相"这个官名为什么不能直接沿用不变?唐朝每朝任职"宰相"的官员,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一、宰相是个什么官?

宰相,是中国封建社会辅助帝王、统帅百官、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最早是单独的两个官职,史书记载在商周时期就有。但是"宰相"合在一起连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自此以后,除了辽代以宰相为正式官名外,其他各代的宰相所指的官名和职责,都不尽相同,宰相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或者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

到了唐朝时期,宰相指的是有权参与政事,协助君王处理军国要政的那些大臣,这些人构成了大唐的宰相群体,互相分享也互相牵制着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至高官位。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二、唐朝的宰相由什么人来担任?

唐朝的宰相在中国上古代历朝历代中,数量是最多的,共有524人。因为在唐朝时期,实行的是群相制度。每一位唐朝皇帝都拥有许多位宰相,其中最多的是武则天时期,有78人,最少的哀帝时期也有6人,其他的皇帝有三四十位宰相那是非常普遍的数字,简直堪比皇帝后宫。

既然宰相不是一个官职,也不止一个人,那么唐朝宰相这个庞大的参政团体,是由些什么样官员来担任的呢?

1、三省长官为相

唐承袭隋朝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制度,其中的三省长官就是宰相,即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三省职权也与南北朝和隋朝差不多。凡是制定军国大事,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拟为诏敕,第二步是交给门下省审议复奏,第三步是交付给尚书省颁发执行。不过,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被任命过尚书令,后来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了皇太子,由登基即位,自此也就没有人敢任尚书令一职了,于是尚书令的两个下属左、右仆射代替处理尚书省的事务,成为最高长官,与中书令、门下侍中组成宰相F4集团。

在唐朝初期,宰相的基本人员构成就是这样。

三省长官同时为相,是对相权的一种分化,这是对秦汉至南北朝一人或两人为相的宰相制度的演变和完善。宰相间相互牵制,可以防止专相专权,对皇权的集权统治也起过积极的作用。

三省制度在唐中后期有了变化,宰相的数量经历了由少变多,又多变少的复杂过程,后文中将会阐释。

2、五花八门的兼职宰相

唐朝那么多的宰相,而三省长官只有有限的4个名额,那其他的宰相是怎么来的呢?那就是靠其他官员来兼职做宰相了,也就是他官入相。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通俗来讲,就是此人虽不是三省长官,但是因为才华能力受到皇帝器重,也被授予了相当于宰相的一个头衔。后来的"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就属于这类了。

比如唐太宗时期,御史大夫杜淹、秘书监魏征先后被皇帝邀请参议朝政。这是因为太宗初登基,需要将自己旧王府的政治力量安排到中央的政治体系中,但是原来的三省长官位高权重,也不好轻易换人,以免引起朝政动荡,所以,就很聪明地想到了这种的方法,将原来那些官职不高的心腹慢慢地安排到核心团队中来。这也是后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议朝政"被视为宰相的缘起。

另外,出于对一些功高老臣的尊重,也为这些人安排了等同于宰相的特殊官衔。比如名将李靖曾经"以疾辞位",太宗不舍,于是邀请他隔两三天去中书门下"平章事",意思是帮忙断决处理政事。后来,到了贞观末年,只有加了"平章事"这个名号才能称为宰相。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一生经历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与李靖并称的唐朝开国名将李勣,历任兵部尚书、太常卿、太子詹事,又被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同三品"这个名号应该是由此而起。

到了继任的唐高宗时期,原来作为加衔的称号用习惯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正式的称呼。三省的长官因为过于尊崇,而不一定会设立,而以上提到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变成了正规的宰相称呼。

唐高宗龙朔二年,门下省被改为东台,中书省改为西台。门下侍中改称东台左相,门下侍郎改称东台侍郎;中书令改称西台右相,中书侍郎改称西台侍郎。总章二年669年二月,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左史事张文瓘正式入宰相。自此后,宰相必须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称号,否则,就没有宰相的实际权力。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武则天当政时期,最喜欢折腾,三省长官的名号被多次改变,光宅元年(684年),将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改为文昌左、右相;中书省改为"凤阁",中书令为内史;门下省改名为"鸾台",侍中改为纳言。武则天时期基本上以三省的长官为宰相名号。后来三省的名称被又唐中宗改回,毕竟"凤阁""鸾台"太过女皇特色,但是"鸾台"后来也成了位高权重的门下省的别名。

武则天时期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宰相,就是狄仁杰了,他曾经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都是一回事,新瓶旧酒而已。

同是武则天时期的一位尚书,名叫卢钦望的,他刚升任尚书左仆射,因为没有被加 "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于是不敢去政事堂参议政事,直到过了数日,皇帝下诏让他去参加"军国重事",他才开始真正履行宰相职责。这个小心使得万年船的家伙,也开启了仅仅担任为三省长官的左、右仆射,而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就不去参议政事、不被看成正式宰相的一个既定规则。

唐玄宗时期也多次更改官名,但是基本上还是以"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名号。期间,裴耀卿、张九龄、牛仙客等人都依次以侍中、中书令、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位,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承宰相之职。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宰相称号,一直沿用到唐朝末年,乃至宋朝。

3、翰林学士走近相权

在唐高宗时期,就开始派一些学士到皇宫,与他们聊时政大事,分走了一部分的宰相权力,这些人被称为"北门学士"。武则天当政时期,为了排除异己,也大量重用北门学士参与朝政,他们可以不经过中书省而直接制定一些政令,中书省的权力就这样开始被削弱了。

本来,"北门学士"只不过是一群名儒,没有名号,也没有定员,是一个松散的团体,大概充当的是起草文件这种随时差遣的工作,他们轮流值班,以备皇帝随时咨询,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顾问咨询机构。

但是,离皇权近的地方总是比较容易被皇帝重用。开元二十五年,中书省的日常事物太多,就开始专门选一批学士来分管中书省的工作。慢慢地,翰林学士的地位就变重要了,"知制诰"这个翰林头衔也就替代了中书舍人的职责,原来的中书舍人却成为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的地位几乎与宰相平等。唐玄宗时期,翰林学士对国家政令有了封驳权。肃宗时期,翰林学士逐渐掌握了拟定制诏的权力。唐中期以后,天下动乱,藩镇割据,皇帝四处避难,大臣与皇帝有时候天各一方,而紧跟皇帝的翰林院随从,成了实际掌管文书诏令的人,经常参与决定军国大事,久而久之实权与宰相无异。至德宗以后,许多宰相都是从翰林学士中选出来的。

3、 聊一聊唐朝宰相的议事机构

既然宰相不止一个,那么就必须要有多个宰相一起开会共商国事的地方。

政事堂,就是为了让宰相们共议国事、发表政论而特别设立的。最初,政事堂设定在门下省,后来,又迁移至中书省。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门下省,是政令审核复奏的地方,所以,宰相们一般会在这里进行辩论比赛,争吵纷纭,然后拿出最后定论上奏。政事堂规定,中午前议政,中午后宰相们要拜拜,因为到了本司议事时间。

只有宰相才能入政事堂议事,因此,能不能进入政事堂,也成为了有没有取得宰相资格的一个印证。

到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政事堂被改到了中书门下,这是由当时宰相张说奏请的。这个变化,不仅仅是一个地点的变化,而是意味着宰相权力的倾斜。张说把政事堂迁到中书门下之后,还在这个机构下设立了吏房、兵房、刑礼房、户房、机枢房,把尚书省的六部都给复制过来了,严重地削弱了尚书的实际权力,大家所熟知的那个三省六部制再也不是当年的三省六部了,宰相的权力被最大可能性的集中在他一人身上。不得不说,张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热衷于权力的心机男。这样一来,原本为了制约相权而设立的三省制度,从实际操作上已经成了一言堂,这也为后来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独掌朝纲、腐败国政的源头之一。

结语

唐代的宰相制度是唐代庞大的官职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断成熟和完善,对唐代的社会和后世、乃至周边国家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尚书、仆射、内史、中书令、鸾台唐朝时期宰相官名为何一变再变?

唐代宰相名号的演变频繁又复杂,从唐高祖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名号,到太宗朝的"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再到贞观末年"加平章事方为宰相",高宗时期"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名号成为制度,武则天至唐玄宗统治时期,虽然官名多次更改, 但"侍 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依然为宰相名号。肃宗至德二载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正式成为唐后期宰相名号制度的主体。

宰相制度的完善,伴随的是名相辈出,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武则天时期的狄仁杰,玄宗时期的姚崇、张九龄,后期的杨炎、陆贽等等,这些名相各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尽心竭力协助君主、造福黎民,与帝王臣民一起,开创了大唐盛世的辉煌局面,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青名。

参考书:

《新唐书》

《旧唐书》

《唐会要》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历代官职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