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如果能够去古代旅行,你会选择去哪个朝代?” 要是搞一场投票,唐朝和宋朝想必是会在榜单上位列前茅的。
不过,我想了想,如果去唐朝,就得喝加了盐、生姜等作料的煎茶。但如果去宋朝呢,我们就能够体验一下宋徽宗《宣和宫词》中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的宋朝点茶,想想就美!
正好,我有一个宋朝朋友王三郎,今天他诚挚邀请我们去赴一场茶宴,在茶宴上他将带我们认识宋茶的特点、见识江湖人称“十二先生”的各式茶具,以及宋朝的瓶装矿泉水,另外还有神秘嘉宾出场,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将那能让人入醉乡的点茶品上一品……
哎呀,好心动,那我们赶紧去吧!
北宋 宋徽宗 赵佶 《文会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宋茶到底是个什么茶?
好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南宋临安(今杭州)的一处庭院,只见这里垂柳修竹,树影婆娑,树下摆着一张黑漆桌案,案上摆设有果盘、杯盏、瓶花等,今天的茶宴就在这里举行,已有几人意态闲雅地围坐在案旁,坐在主位的就是此间的主人、我的朋友王三郎了,他也看到了我们:“来啦!快请坐,我们这就要开始了。”
只见王三郎取出来数个不同形状的小茶饼,有扇形、环形、月牙、花瓣、树叶等精致的造型,我接过来欣赏了一下,发现和我们现代的茶饼大有不同:
首先是造型比现代丰富,我们现代要么方形、要么圆形,比较单一,这跟我们现代人主要喝散茶不太注重饼茶有关。
其次是比现代茶饼小很多,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宋代茶饼有“八饼重一斤”的,也有“二十饼重一斤”的,一枚茶饼只有十几克到几十克重,还不到一两重,称得上是迷你了。
而且宋人不叫它饼茶或砖茶,宋人叫它片茶,另外宋朝还有一种类似我们今天的茶叶一样一片片散着的,宋朝叫做草茶,但在宋朝片茶才是主流茶叶。
打开包装,发现茶饼的表面有龙凤、祥云、如意等造型,这个我们现代倒也有类似的。
我把茶砖还给王三郎,问道:“我们现代的茶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有很多分类,如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白茶等,那你们宋朝的茶都属于哪些分类呢?”
王三郎想了想说:“如果按你们现代的分类法,我们宋朝的茶都属于绿茶,因为宋茶制作时没有任何发酵环节,像我们宋朝的制茶文献《大观茶论》、《北苑别录》等都记录了宋茶的采摘、杀青、烘焙、包装等所有流程要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
我又好奇地问:“可我听说你们宋朝也有白茶呀,宋徽宗就曾对白茶有过记录呢。”
王三郎闻言笑道:“我们宋朝的白茶和现代的白茶不是一回事,宋朝的白茶按分类其实是绿茶的一种,《北苑拾遗》记载我们宋朝全国上下能制白茶的树只有六棵,是极其珍贵的贡品茶,只不过恰好叫了白茶这个名字而已。”
他又接着说:“很多人以为日本的抹茶道与我们宋朝点茶相同,这是误会,虽然日本茶道是源自我们,但我们宋朝的茶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在制作过程中会对茶叶反复漂洗、压榨,尽可能地将茶叶中的苦汁榨出。而日本抹茶制作就省略了这一步骤,所以抹茶最后喝起来是苦的,日本人因此在喝抹茶之前都要先吃很甜的点心,但我们宋朝的点茶却完全不苦,你待会就可以试试!”
用什么茶具?有请审安老人和他的“十二先生”
王三郎继续说:“来,请你们见识一下宋朝的茶具!” 我说:“哎呀,这个我知道,宋朝的建盏特别的有名!”
他笑了:“何止呢!建盏只是饮茶用的碗,但在整个茶宴过程中生火、炙茶、碾茶、煮水、品茶用到的茶具有十几种,我们宋朝有位审安老人写过一本《茶具图赞》,集宋代茶器之大成,今天他正好也在,就请他来给你们介绍吧。”
说着将我们带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面前,原来这就是今天的神秘嘉宾审安老人,我忙作揖唱诺,他笑呵呵地拿出一本书:“相逢即是有缘,这本《茶具图赞》是我对本朝茶具的一个总结,就送给你们留念吧。”
我接来翻开,发现这本《茶具图赞》是用传统的白描画再加上文字解释,图文并茂地记录了12件宋朝茶器,分别为:
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和司职方。
等等!我怎么一个都看不懂?不是讲茶具么,怎么有员外、还有副帅啊?我一脸疑惑地望向审安老人,他哈哈大笑道:“ 这是我按照本朝的官制给茶具命名的职称,我称它们为“十二先生”,“上通王公,下逮林野,亦雅道也”,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林野闲人,有这十二先生相伴,何愁品不到好茶,足可慰平生矣!“
南宋 审安老人 《茶具图赞》中的十二茶具
我这才恍然大悟,宋人真是太浪漫了,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审安老人口中“十二先生”真实的身份是:炙茶用的茶笼、捣茶用的茶臼、碾茶用的茶碾、磨茶用的茶磨、量水用的水杓、筛茶用的茶罗、清茶用的茶帚、放茶碗的盏托、喝茶用的茶盏、注汤用的汤瓶、调沸茶汤用的茶筅、清洁茶器用的茶巾。
审安老人又说:“至于你说的建盏,因产自福建南平建窑而得名,确实是最适合点茶用的茶盏。建盏口径大、底部小,有利于点茶击拂;盏色青黑,所以能与青白的茶汤相映成美。”
“不过”,他又说:“建盏的造型是很单一的,它的名贵之处是在于色彩美,像人们推崇的兔毫盏是在黑釉中隐现如兔毛的条状毫纹,鹧鸪盏是隐现类似鹧鸪项上斑纹的毛纹,这些纹路使本来黑厚笨拙的建盏显得精致而又极富动感,但因为很多纹理是因烧制过程中的曜变而产生,带有偶尔性,所以才愈发珍贵。”
原来如此,难怪宋朝大书法家+大茶艺师蔡襄在《茶录》中说:
“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
看来漂亮的建盏在宋代就很难得且昂贵了,我正琢磨着,王三郎过来拉我往前走:“别急,这些茶具我们待会点茶都会用到,现在我带你去看另一样好东西!” 我忙谢过审安老人,随王三郎走开。
一套宋式茶具
宋朝竟然已有瓶装矿泉水?
王三郎神秘地拉着我来到一边,指着地上几个砂瓶让我猜里面是什么。“是水吗?”我问。他笑笑:“是水,但这可不是一般的水,是我们宋朝的知名矿泉水品牌,惠山泉!来自无锡惠山泉水,士大夫们常派仆人不远千里去惠山取水回来点茶,另外市面上也有商贩专门出售砂瓶装的惠山泉。”
我已经震惊到无以复加了,惠山泉的水质好倒是略有耳闻,但是宋朝竟然已经有瓶装矿泉水出售,实在太令人惊讶。
王三郎接着说:“其实惠山泉的闻名是从唐朝茶圣陆羽将它收录到《茶经》里开始的,到了宋朝,惠山泉既曾被作为宫廷贡品,也是文人之间相互馈赠的好礼。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有一次为了感谢蔡襄给他的书《集古录》作序,精心准备了四件高档礼品,其中便有一瓶惠山泉水。王德远的《调燮录》就记载
‘水之宜茶者,以惠山石泉为第一,故士夫多使人往致之,市肆间亦以砂瓶盛贮售利者。’”
今日的惠山泉 位于江苏省无锡市
我正听的叹为观止,王三郎又说:“不过我宋朝还有一种水,比惠山泉还要好,这水却不是泉水,而是天台山的竹沥水,这其中还有个趣事,被收录在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中。
这个故事说的是北宋的两位大文士苏舜钦和蔡襄斗茶,蔡襄用的是惠山泉点好茶,而苏舜钦用的是竹沥水点次一等的茶,而苏舜钦竟然赢了,这是蔡襄一生与人斗茶唯一输的一次,从此竹沥水名声大振,也有人专门贩卖瓶装竹沥水的。”
竹沥水是什么?我赶紧查了一下资料,原来宋人说的竹沥水产自浙江天台山,因为当地气候湿润,当竹子的根部和枝干蓄积了大量的水分时,在竹竿上凿个洞,就会流溢出大量清水,用这种经过天然竹子过滤的竹沥水来泡茶,更能激发茶香。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用得上惠山泉和竹沥水,宋徽宗《大观茶论》说首选清净的山泉水,井水也是可以的,只要是清洁流动的活水就行。
想起来一个笑话,有个人拿着瓶醋到处问:“我有醋,谁家有螃蟹?” 谁要是真这么问,怕是会挨揍。但是在宋朝,如果你拿着一瓶惠山泉或者竹沥水问:“我有好水,谁家有好茶?” 那是一定不会挨揍的,相反还会受到热烈的欢迎。
当茶与水在宋朝相遇
说话间,王三郎将我们引到一旁,只见地上有一个方形的火炉,里面炉火正盛,火上放着两个汤瓶正在煎水,炉前小方桌上放着一叠茶碗、盏托等茶具,桌子的横档上还挂着一方茶巾。
王三郎说:“那我就来献丑一番,给你们点茶。” 我迫不及待地开始围观。
只见第一步是碾茶:王三郎先将茶饼裹在干净的纸里,用棒槌捣成块状,再将茶块放入茶碾的槽中,快速地碾成粉末,在碾的过程中我就已经闻到茶叶的清香四溢了,难怪宋朝诗人陆游在《昼卧闻碾茶》中要说“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不用等到喝上茶,碾茶的香气就已使他睡意全无了。
第二步是罗茶:他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罗中细细地筛,筛出来的极细的茶末才能用来点茶,《大观茶论·罗碾》中就说茶末越细腻点出来的茶才好看又好喝。
第三步是候汤:所谓汤就是水,烧点茶用的水,王三郎说:“别小看烧水这个过程,水没熟或过熟,点出来的茶都不对,要仔细听,二沸之后立刻将汤瓶提起,然后等到水沸腾的声音平静下来,这时候的水最适合点茶。”
第四步是熁盏:王三郎迅速地用开水将茶盏烫了一下,他说也可以将茶盏放在火上烤一下,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茶盏过冷,导致点茶时乳花无法悬浮。
第五步就是点茶了:他将适量茶末放入茶盏中,先注入少量开水,调成均匀的茶膏,然后再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最后茶汤的表面出现了厚厚一层白色的乳花,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雪沫乳花浮午盏”一样。
南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王三郎将点好的茶盏放在木质盏托上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嗯!果然好喝,因为击打出乳花的原因,茶汤口感特别轻软、柔和,而且因为制茶过程中榨去了苦汁,所以喝起来一点都不苦,非常鲜爽!
我连连感慨今天真是不虚此行了!岂料王三郎却说还有一道惊喜,他问:“不知你们可曾听说过诗人陆游的那句‘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我说:“当然听过了,莫非……”
他笑笑:“你们难得来一趟,请让我为你们再演示一下分茶。” 我忙坐好,只见他在茶盏内放入茶末,一手拎着茶壶注汤,一手提起茶筅轻轻搅拌,等注汤到一半时,轻轻拎起茶筅,茶汤中间凸起,周围层层叠叠地低下去,便出现了一座云雾围绕着的山。
很快水波平息,山水图消失了,王三郎继续一边注汤,一边不断地转动茶盏,茶汤表面又相继出现了牡丹、仙鹤、诗句等图案,随着茶汤的注入,汤面像变戏法一样上演不同的画面,难怪宋人又将分茶叫做茶百戏了。
这看起来很像我们现代的咖啡拉花,但其实却有本质的不同:咖啡拉花是将牛奶打成奶泡,在咖啡上拉花,由于牛奶和咖啡的密度不同,奶泡浮在咖啡表面很容易,但宋朝分茶却是在单一的茶水里单纯靠手法来点化出图案,难度比咖啡拉花要大得多。
分茶的乐趣,就在于当茶与水相遇之时,形成的各种美妙的图案意象,将人带入到茶与水所营造的雅致氛围中去。
结语
如此品饮过数杯,手上握着兔毫建盏,盏中茶汤上厚白的乳花像云朵一样轻柔,众人都仿佛痴了一般陶醉在氤氲的茶香中, 此时此刻我才算深刻领会了宋徽宗那句“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日渐西沉,我们起身与王三郎告别,他殷殷叮嘱:“下次再来,带你们去玩宋朝其他好玩的!” 当然是回答好的咯。
参考书籍:
《摆一桌绝妙的宋朝茶席》李开周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