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时期和平造纸业有多辉煌?年产量1000余吨,产品远销东南亚!

 岚夕归读 2020-07-11

原标题:民国时期和平造纸业有多辉煌?年产量1000余吨,产品远销东南亚!

在工业落后的时代,除自然生长的五谷果蔬竹木等之外,山区经济多仰赖将农林山水之中出产之物进行粗加工的手工业。在和平县,始于宋元时期的纸业和纸伞业,曾是水运时代在粤赣两省乃至南洋地区很有名气的代表性东江物产。除和平县外,龙川、连平的土纸业也畅销一时。东江源头之一的和平上陵镇种植有万亩毛竹,这类竹子,曾是制造土纸的极佳原料。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陵的毛竹还主要用来制作土纸。改革开放之后,毛竹的用处渐趋多元。

地处和平县上陵镇西部的翠山村境内的翠山竹海离县城30公里,是一个以万亩竹林闻名的纯天然风景区。

和平土纸始于宋盛于民国

据《和平县志》记载,该县土纸生产始于宋、元时期。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和平县《杨氏宗谱》记载:杨氏82世德瑾(宋代中期)从程乡兴宁徐田迁至和平彭寨落居,后从彭寨杨木坑迁往纸背坑定居(今优胜镇秀溪村,半个村为杨姓),85世法能精造纸术(据说是曾在福建广德杨滩造过纸)由此看来,和平制造纸业最迟应在宋代中期已传入,因颇负盛名,该地又名“纸背坑”

明中后期,王守仁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奏请建县,推崇阳明文化,兴教办学,发展手工业,和平县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平稳发展轨道。浰源、大坝及龙川县的小参、贝岭等地村民,纷纷重新操起了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在山里建起大小不一的造纸坊,生产各种土纸。和平县令帮助山民引进外地更先进的造纸技术,生产出一种比原来土纸更薄、更细、韧性更好的纸。为纪念王阳明,该县将造出的草纸称为“阳明纸”。(杨廷强《和平阳明纸的由来及兴衰》)但到民国时期,阳明纸写做“洋明纸”,其质幼滑,比东庄纸更薄白,专供写字及薄料之用。

至清代、民国时期,和平造纸业更加盛行,年产土纸1000余吨,是山地村民传统的手工业, 也是村民的第二产业,其系列产品——松香纸、东庄纸、玉扣纸、吊篙纸、油纸以及油纸制品阳明纸伞、阳明纸扇等,都曾通过水路,销往广东省内大部分地区并出口东南亚。

这类各式各样的纸张,有什么用途?多为两种,一是供写字用,一是供包裹用,作用类似如今的塑料袋,虽然现在“禁塑”,但只提供了环保袋作替代品,人们仍觉得塑料袋更方便好用,虽明知有很大的污染,但仍禁行不止。回溯过往的包装用纸,或可略作借鉴。

东庄纸质嫩色白,薄者可制簿及作信笺单据之用,运销南洋各埠。洋明纸后多称阳明纸,质幼滑,比东庄纸更薄白,专供写字及薄料之用。

供包装、包裹用的纸有:花尖纸,质粗,供制火媒及一切杂用。中包纸,质与花尖同,民国时该县一度较多制作者。大包纸,质比中包略粗,供包裹用。尖皮纸也是质粗,供包裹用。还有五钱纸、两纸,每张重五钱或一两,故名。质甚粗厚,供包裹之用。

这些纸以和平县西北一带出产的为佳,县属造纸业以岑江、优胜、大成、大同、浰源、热水等乡为多,纸商大部分集中在县城纸行交易,商店亦间兼采办,从事贩纸的商人以和平本县为最多;销往东江的惠州、石龙、广州、陈村、香港等处及南洋群岛,年产约5万担,平时约值20余万元。(民国《和平县志》)

民国廿八年至三十一年(1939年至1942)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和平事务所”,引进机械和造纸新技术,创建热水罗香洞、低湖、野猪窝等7家造纸社,年产纸2500吨,多销往东江一带市镇和广州、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等国家。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战乱纸产量有所下降,新中国成立前夕,和平县土纸年产量1150吨。

1957年冬,和平县“九连造纸厂”在热水街镇兴建投产,年产纸170吨。1979年,“九连造纸厂”生产的2号光边纸、有光纸被省工业厅评为优质产品;次年4月,惠阳地区在该厂召开现场会,推广其经验。1988年,利用原县氮肥厂旧址建立“和平造纸厂”,1994年租赁给广州、东莞客商经营生产机制纸,当地只收取管理费。1995年,该县有造纸厂9间,其中国有企业2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机器造纸污染环境,国企九连纸厂、林寨纸厂被关闭,全县大部分传统纸作坊也因市场需求量少而衰微萧条。

手工业时代的手工造纸法

数年前,笔者前往某古镇时,曾亲眼看到了制造毛边纸,一同围观的游人都感到好奇与惊叹。

回顾和平县往昔的造纸法,能传承下来的已是凤毛麟角。

旧时的造纸厂多设在河边、湖边等水边。据民国《和平县志》记载,和平县内没有大规模的造纸厂,只有乡村中筑成一两间农屋,名为“纸栅”,内设纸槽纸榨竹帘焙笼,于近水处装水碓一座,每年立夏节后斫伐嫩竹,名为蔴,削成三尺五雨长一寸阔之竹条,层叠湖内,俗名蔴湖,分层布以石灰和水醃之,40天后,纤维已经分解,取出洗净后,复置湖内,以净水再浸20日,然后洗净污水,取出其外皮,名剥竹蔴,放入竹筏内,以人足搓烂其外皮,入水碓舂烂,同入纸槽内加进富有黏性之胶水(用赤桔树叶制作),用棍搅拌,使之匀合而成稀淡之浆液,然后用竹帘在纸槽水面上,兜起一张一张叠放在纸板上,积放一尺四五寸高时,以纸榨压干水分,用焙笼逐张焙燥,亦有放于竹篙上吊燥者。焙笼装置法,即两壁中空,外涂石灰,使光滑。中空处以柴烧之,俟热度到外层,即黏纸于壁上,使之燥。每一纸棚需搓纸一人,兜纸一人,伙人一人,用焙笼者加焙纸一人。

民国三十一年,经合作社指导改良,将竹蔴尽去外皮落湖醃之等,都还如上述方法,惟落纸槽时再加各种胶料,如松香白丸、糯米白泥粉和合成纸焙燥后,用木轮辗之,使其光滑薄白,有如一切舶来之品。

目前,阳明纸的制作技艺已列入河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方法与上述制法大同小异,并有所改良。另外还有一种制油纸,将黄树皮槌烂,再以纸屑和槌之置桶房内,和水用木棍拌注于布帐上而成坯,晒一个钟头时间,取下煮熟,配合桐油,上油槌之,即成油纸。该县此时无大工厂,老坝街有七八户人家制造,下车乡亦有制造者,每年出品共约10万张,销往江西三南一带。

连平龙川土纸业风靡一时

除和平县外,竹资源丰富的连平上坪、内莞、惠化、陂头等地,也有生产土纸的私营小作坊,生产商品包装用纸和卫生用纸,年产量50吨左右。产品除满足县内需要外,还顺着水道销往新丰、河源等地。上坪东南所产东庄纸,柔软而韧,着墨不化,远销香港。1971年建起连平造纸厂,1983年基本停产。1999年,县造纸厂宣布破产。此后,县内仅有私营企业及个体户经营造纸业务。2004年,该县生产机制纸434吨、纸制品177吨。(《连平县志》)

龙川县亦有土纸生产,林副产品中的土纸、香菇、松香、蝉花、竹蓆为当地传统产品,其中贝岭东庄纸成为龙川的传统优质产品,贝岭镇米贝村民有造土纸传统技艺,老米坳背有纸棚(造纸厂)20多间。

新中国成立后,龙川县土纸主要产区为上坪、细坳、贝岭、麻布岗等地。1953年,该县从事土纸生产的有2300余人,年产土纸2390吨。1955年兴办贝岭大同纸板厂。1958年创办上坪公社造纸厂,不久停产。后来,贝岭大同纸板厂与贝岭铁工厂合并,搬迁到老隆镇下泡水组建县造纸厂。

1984年惠阳地区有色金属横坑钨矿厂迁往紫金时,留下附属造纸厂及职工(其中龙川籍20人),经省冶金厅批准,龙川籍职工返回龙川造纸厂,原纸厂的材料及造纸设备无偿拨给使用。1984年在老隆镇下泡水建厂,属县二轻类企业。1985年9月投产,当年产炮竹纸10吨,产值9800元。(《龙川县志》)

不敌布伞而败下阵来的和平纸伞业

和平纸伞业约于清末民初传入,就其产品数量、质量及销售范围等而言,在当时多种手工业中首屈一指。兴旺于上世纪40年代。和平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着力发展各种手工业生产,纸伞业便是其中重要一项。

和平纸伞制作全靠手工,不但工序多,所需材料也多。纸伞的主要材料是纸,它是一种特制的纸,其纸质柔韧,薄如蝉翼,只有附城老坝街黄姓高姓几户人家精于制作。在这种纸上面涂上桐油,制成油纸伞,为挑夫货担挡风遮雨之用。纸伞的长、短伞骨,均以苗竹为材料,农村从业人员多以加工伞骨为主。

制作纸伞先是用竹制成伞骨、伞柄,以伞骨附于伞顶上,用棉纱绕之,伞样用沙纸、胶水糊好,以熟桐油擦之,伞骨亦要涂熟桐油,使美观,其伞即成。“正因为制作纸伞的工序繁杂,所需村料多样,故那时的纸伞业不可能如七十年代兴起的竹席手工业那样一哄而起。(黄海翔《兴衰荣枯纸伞业》)

民国中后期,因布伞昂贵,纸伞遂盛行,时县属制造者有县城、东坝路纸伞店及雨具合作社等数家,每年出品不下五万把,销往兴宁梅县等地。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布伞“卷土重来”,又取代了纸伞,自此,和平纸伞式微。

和平上陵曾经是造纸原料基地

上述大规模造纸,其原料主要是竹。

河源的竹,种类丰富,有蔴竹、金竹、簕竹、泥竹、黄竹、尧竹、箓竹、赤竹、紫竹、方竹、苦竹等,出笋时间不一,其茎叶大小亦各异。(同治《河源县志 · 物产》)如今东源义合苏家围一带的东江河边,江东新区的古竹(旧名“苦竹”,即因东江边上长有大量竹子得名)以及东江源头之一的和平上陵镇,竹资源非常丰富。

上陵镇地势南高北低,为东江发源地之一,主要河流有罗村河、银湖河,均流入优胜镇注入东江。上陵河、翠山河、江口河、岑江河等河水流入江西老城后注入东江。竹林喜湿,离江河不远的山埠、河边都是竹林生长的良好之地。翠山竹海里的竹子以毛竹居多,还有不少其他品种:观音竹、四方竹、罗汉竹、龟甲竹、苦竹、斑竹、苗竹等等。

地处和平县上陵镇西部的翠山村境内的翠山竹海离县城30公里,是一个以万亩竹林闻名的纯天然风景区。该镇三乐村亦种有大量竹子,与翠山竹海相接。

走进竹海的时候,只有少许阳光。深远的竹林空翠湿人衣,手肘粗细的大竹子挡住天光,洒下翠绿。游人沿着竹径往上走,满眼皆绿,时闻鸟啭,竹香扑鼻。在还未进行旅游开发时,已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从山上往下看,阳光透过竹木,斑驳地洒在稻田里,透出多层的绿,如翡翠,如绿玉,又如新丰江的水,绿得沾在人的襟前袖上,拂之不去。

这些竹子曾是制作土纸的极佳原料。民国时期,上陵镇的人利用随手可取的竹子,进行土纸粗加工,亦有将毛竹外售者,一般通过水路运往他地。后来做板席、制折椅,还有农户自办小型加工厂,生产高级保健竹凉席,家家户户的收益都比较可观。目前,翠山竹海的毛竹有相当一部分经商贩之手销到其他地方,还有一部分农户将竹子卖给上陵镇的竹制品加工企业,农户对毛竹进行直接加工者反而越来越少了。

万亩竹海是翠山村民经济主要来源

翠山竹海的诞生并非朝夕之功,1973年春,在省土产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翠山村的农户开始走种植毛竹之路,着手打造“纯竹林”基地。实行联产承包制后,竹山被划分到各家各户进行培育、经营和管理。在上世纪80年代,翠山村的农户主要是用刚长出新叶的嫩竹作为原材料,进行作坊式加工,生产土纸(旧称东庄纸),以此获得经济收入,其经济效益在当时来说还是相当可观的。因此,农户种植毛竹的积极性在土纸制造业的带动下进一步得到提高。

改革开放后,土纸市场逐渐疲软,而建筑工业迅速发展,翠山村的毛竹被用于建筑行业而走俏于当时经济开始大发展的珠三角一带。同时,翠山村的竹制品加工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毛竹的用途逐步走向多元化,种植毛竹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时光如箭,到2008年时,翠山村的毛竹种植面积已达655公顷,占全村总面积的70%,立竹库存量超过120万株,年产材料竹25万株以上。

竹的用途十分广泛,几乎全身是宝。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改革创新,想方设法做大、做强翠山竹海的毛竹产业,使竹制品产业化,提升竹制品附加值等,是上陵人正在思考的一大课题。

上陵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受到众多游人的青睐,也得到了和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列入旅游开发项目。今年5月,县委书记陈劲松到上陵镇翠山村调研翠山竹海旅游资源开发前期工作时,要求上陵镇及相关部门积极主动,做足做实竹文章,形成产业化发展,切实将翠山竹海旅游项目做强做大。

记者/凌丽

编辑/傅泽彪 校对/林梓楷

责任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