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经分享】黄元松老师:太极拳怎样用意不用力

 觅书时代 2020-07-13

我想大家练拳到了一定的阶段,听的最多、最耳熟的一句话就是“用意不力'。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十要中的第六要,别看它是第六要,它可是学太极拳的关键,太极拳功夫的核心是用意不用力。

    前辈们的太极拳论和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都是前辈们一生积累的经验,是他们练出来的结果。我们拿前辈们的太极拳的结果来练拳,站在巨人的肩上,起点是不是太高了,能练好太极拳吗?

   我想,我们先学前辈们的太极拳论和太极拳十要,从理论上去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还原前辈们的练拳过程,在还原的层次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你练拳用什么样的方法和途经,最后只要达到太极拳论和太极拳十要这样的结果,我认为练的都是对的。

 《杨氏太极拳真传》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p3页写的: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亳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其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扎西恩师说:打拳不是不用力,也不是不让用力,而是不让用僵力、拙力、硬力。是如何用力,怎样用力的问题。这个力是在意念的支配下的一种柔和寓刚的力,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后的力。她说:用力的过程就是由虚到实的过程,她的轨迹和太极图一样,由阴到阳,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太极拳有吸就有呼,有开就有合,有虚就有实,当然,有松就有紧,紧就是一种膨胀力,它是阳极的表现,是力发四稍的表现,是实的表现。实是指意的贯劲,手指不可使硬劲。她还说:练拳时人不说话,用手形说话,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你手势所表现的内涵。

     我们学习前辈对用意不用力的论述,结合我们平时练拳中的体悟,真正练好传统拳,用意不用力的理念非常关键,不但从理论上要理解,关键是身体上要体悟出来,让身体明白什么是用意不用力。

 《逝去的武林》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得师父的东西容易,自己有东西就难了”。所以练拳一定要明白的练,什么叫明白的练,我理解的是:“你做到了就明白了,否则只是好像明白,好像明白身体上还是空的”。

    太极拳中用意不用力,也是要通过练、练、练才能掌握,意念是潜在的语言,可以表迖意思,用意对,拳就不会错。心中有什么意思,拳里就会带出来,意出于无形,但要赋予有形。

  用意不用力,意在特定的条件下就是力。这观点对不对,大家可以探讨。太极拳要求修炼的人完全不用力,是一种心意的修练。

我平时练拳时,做完热身运动后,开始练拳时,做预备式,要站上三、五分钟,心里默默的提示自已,放下、放松。也就是说用意识告诉自己,开始要练拳了,停止其它想法,集中到拳意中来,可以闭上眼睛,听听自己呼吸,用腹式呼吸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开合。找到那种舒服的状态,然后开始动作。

    在练拳过程中,有时思想还会溜号,没关系,及时发现,并及时把它收回来继续练拳,心里常常提示别东想西想,放松。练拳溜号时常会出现,发现、收回、再溜号、再发现、再收回,经过无数次反复,拳势逐步熟练,拳趣逐步浓厚,意断就会逐渐的减少,这就是对“用意不用力'的意念锻炼。

  真正达到练拳用意不用力的境界,身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呢?我的体会是:人的意气活动与人体血液循环十分密切,比如做搂膝拗步,当动作到位时,意念中再加点坐掌坐腕,气血呼呼的灌满手指头,然后转下一式,心里一松,气血马上回流回来,身体自动下沉。所以说,我们练拳时会感到手指发热、发胀、两手通红,甚至有蚁行、针剌,麻胀等感觉,这就是意的贯注,“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体表现。出现这种身体表现现象时,吴增元老师说:“勿追、勿助、勿断'。否则意就会过重了。

   拳友们,太极拳难就难在这里,用意不用力,等到你身体明白了用意不用力时,那时候练拳才真亚感觉什么叫舒服了。我们一起努力,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拳友们,我也期待你对“用意不用力'的体会分享哟!

       黄元松浅悟

    2020年7月12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