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0-07-13

实用类文体受到高考作文“宠爱”,给我们哪些启示?

作者说

2020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广大考生终于可以卸下重担,享受暑假了。

小编发现,今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III卷的作文题很有意思,分别要求考生写作发言稿、演讲稿和信。2019年,全国Ⅰ、Ⅱ卷的作文题也有关于“演讲稿”的相关要求。由此可见,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越来越受到高考的重视。

这样的作文命题体现出怎样的命题趋势?考生行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今后的复习备考有何指导?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老师对此作了分析,请看——

1

读懂写作导引

从题目结构上看,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Ⅱ卷、III卷三道作文题都是由写作材料、写作导引和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是新材料作文共有的内容,而写作导引则是对写作语境、写作目的、写作任务等的限定。写作导引的具体化,就是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最典型的特征。写作的任务,往往就隐藏在写作导引中。

从形式上看,写作导引指的是材料之后、“要求”之前的那一段话。例如全国Ⅰ卷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就是写作导引。

写作导引中,有写作的语境,即“班级举行读书会”;有交际的对象,即同班级学生;有写作的话题,即材料的人物及其行为、品质;有写作的目的,即表达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感触;有写作的任务,即“写一篇发言稿”。

2

典型任务:文体驱动

过去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大部分新材料作文,都只是提供材料和立意的方向,而不会设置具体的交流情境,也不会设计真实的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板块中明确了“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今年高考全国Ⅰ、Ⅱ、III卷的三道作文题较好地践行了课标的理念。

高考作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所谓“具体情境”和“典型任务”,就体现在写作导引中。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典型任务”,指的是完成写作导引中的具体要求,而不仅仅是“写一篇作文”这样的测评任务。当用这样的思路对这三道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有相似的“典型任务”,即全国Ⅰ卷的“写一篇发言稿”,全国Ⅱ卷的“完成一篇演讲稿”,全国Ⅲ卷的“写一封信”。这些任务的最大特点就是“文体驱动”。

所谓“文体驱动”中的“文体”,不是“文体不限”“明确文体”意义层面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以表达方式为主的教学文体,而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存在的、带有一定交流目的的实用类文体,过去也称为“应用文”。在进行作文试题分析时,不少人往往侧重于材料分析、立意分析和命题意图分析,而对于题目要求的实用文体关注较少。实际上,处于一定交际语境中的文体特征,对审题立意、材料选择、文章结构、表达语体等,是有较大影响的。

3

复习备考怎么做

首先,作文题中对“应用文”文体方面的要求,与语言表达与运用意义上的应用文写作不同。后者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某一类应用文的信息、表达、格式等知识层面的水平;前者虽然也考查这些内容,但重点不是发言稿、演讲稿或书信的格式,而是学生在一定文体框架下进行有目的、有对象的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当然,掌握基本的文体特征对写作也是有影响的。如果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些文体要求,将作文写成了“自说自话”“自证自言”的普通议论文,那就有可能偏离题意。

其次,文体特征关系到交流对象、交流目的,进而影响到语体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全国Ⅰ卷的“写一篇发言稿”,写作对象是同班级中参加读书会的同学,自己的发言要围绕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展开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全国Ⅱ卷的“完成一篇演讲稿”,写作对象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的其他青年,写作时就要以参会青年的口吻表达对“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理性看法,最好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全国Ⅲ卷的“写一封信”,写作对象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即以即将毕业的高三学长的身份,与高一新生围绕“认识自己”“有价值地度过高中生活”等话题展开对话交流。

高考作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正因为有了交际文体的限定,考生才不会将“阅读老师”作为写作对象,甚至不知道文章是写给谁的;相反,有了写作对象,考生就会将自己置身于特定情境中,想象甚至暗示自己正在参加某项具体的活动,这样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另外,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对象,决定着写作的口吻、语气等。以同学的身份参加读书会,以青年同行的身份参加论坛,和以“过来人”的身份对新高一学生说话,口吻和语气是有区别的。

最后,文体特征关系到写作目的、内容,甚至文章的结构、脉络等。作为演讲稿,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以“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作为写作目的、内容,而“三事”暗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全国Ⅰ卷的“发言稿”,要求考生谈谈自己对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中某个人的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是对人物本身的感悟与思考,还可以从历史人物出发,表达对当今社会的某种现象与观念的思考;全国Ⅱ卷的“演讲稿”,要求考生畅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以及自己作为青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造过程中的责任和努力。全国Ⅲ卷的“书信”,要求考生站在高中毕业的时间节点上,在回忆高中生活的基础上,对高一新生就“认识自我”“高中生活价值思考”等话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很明显,这样的“建议”不适合全国Ⅱ卷的语境。

总结一下

对高考作文而言,关注材料分析,把握立意方向固然重要,但对于写作导引中的“具体语境”和“典型任务”,以及隐含的“文体驱动”,也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