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关注】丁勇研究员谈特殊教育学校在促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中发挥“办好特殊教育”的骨干中坚作用

 临渊草堂 2020-07-13

3.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时代是我国特殊教育加快现代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时期。特殊教育学校应把握历史机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在促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中实现转型,切实发挥“办好特殊教育”骨干作用。






一、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不应被忽视和弱化,而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全面加快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地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残疾人口众多的大国。据官方统计,全国目前有残疾人8500万,其中残疾学龄人口约2000万。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高水平全面(所谓全面,就是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一个都不能少!)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全面普及残疾学生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但是,以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规模、布局和层次,仅完成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这项任务就已十分艰巨。近期,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送教上门学生的比例已达21.5%,这说明仍有数十万中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没有完全接受过规范的九年义务教育。所以,除了大力推进并通过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普及程度之外,我国仍要长期坚持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方针,继续执行国家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政策(30万人口以上县、区要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促其向学前阶段、高中阶段两头延伸发展,这是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率的必然之举,也是由我国国情特点所决定的。

(二)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学校需加快功能转型

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正整体实现从“隔离”向“融合”的现代转型。这一发展进程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功能转型的新要求,即要求特殊教育学校从单一的育人机构向以融合教育专业指导、管理为主的多功能教育机构转型。但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思想准备,还是硬件条件、巡回指导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能完全适应融合教育发展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由单一育人功能教育机构向以融合教育专业指导、管理为主的多功能教育机构转型,全面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推进区域融合教育发展的专业指导水平、专业服务水平、组织管理水平,凸显其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新时代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由传统封闭隔离式教育机构向现代开放融合式教育机构转型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特殊教育学校需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经济社会现代化以及高质量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办好特殊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但是,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质量不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上,过分强调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德智体美劳五育一体),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与教学水平还比较落后,不能完全适应融合教育发展和学校教育对象的变化,缺少指导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面对以中重度及多重残疾儿童为主的教育事实,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还未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三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能完全适应融合教育快速发展和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要是教师综合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不能完全胜任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复合型角色(专业人员、管理者、指导者)的定位;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能胜任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一些核心的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和行为管理等)和多重残疾儿童教育能力不足等。因此,全面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内涵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校办学水平,是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办好特殊教育的现实需要。







二、顺应融合教育发展潮流,

实现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升级


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既向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新要求,也为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特殊教育学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加强学校建设,全面实现学校职能的转型升级,加快学校由单一的育人机构向以融合教育指导、管理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教育机构转型发展。

(一)加强思想和制度建设,把学校建成区域融合教育管理中心

特殊教育学校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校长和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思维,学会从区域层面全局思考和组织指导区域融合教育发展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将学校工作重点从育人转向区域融合教育指导与组织管理上来。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融合教育组织管理能力。要在当地教育部门领导下,积极做好区域融合教育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教育评价等工作,加强区域推进融合教育的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组织开展、统筹协调和指导区域融合教育的管理能力。再次要面向社会,开放办学。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与普通学校、社区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交流及合作关系,主动寻求政府和社区相关部门、单位支持,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形成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发展的合力。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更多地赋予或委托特殊教育学校以行政组织和统筹协调权,还要为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和融合教育开展提供人员编制、经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及保障,尤其是要配足发展融合教育所需要的教师及专业人员,以便特殊教育学校有职有权有条件开展融合教育管理工作。

(二)加强专业化建设,把学校建成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指导中心

首先是把学校建成具有骨干和示范性质的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指导和专业服务中心,发挥其专业优势。加强指导中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区域巡回指导体系,以便在区域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特殊儿童教育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学科教学课程调整、学生行为管理等融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专业指导时,能及时提供专业支持和专业服务。

其次是把学校建成区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发挥其资源支持优势。逐步建立起与普通学校资源教室统分结合的学习支持和辅助技术等资源中心,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和无障碍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 ”、远程教育、在线学习、智慧学校平台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普通学校师生和家长提供设备、图书资料、专业信息、专业技术、学生学习支持、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再次是把学校建成区域融合教育教科研中心,发挥其科研引领优势。无论是指导融合教育的开展,还是教师专业成长,都需要科研的引领和提升。所以,要加强教育科研,努力通过课题形成普特一体的教学科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三)加强教学研用共同体建设,把学校建成区域融合教育教师培训中心

对区域内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面广量大的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及能力的教师开展培训,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任务。特殊教育学校起初因受师资等条件所限,难以独立承担这一任务。所以,在建设初期,可以依托或联合县(区)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尔后通过引进多种专业人员和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充实高水平研究人员、学科教研员等专业人才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形成开放的,以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主的,教研室、教师发展中心协同配合的区域融合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区域普通学校各科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普通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的专业能力。







三、全面加强内涵建设,

推动特殊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除了要更多地承担区域融合教育专业指导和管理等任务外,育人仍是其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特殊教育学校要将育人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坚持把推进素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担负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独特性而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特殊性,但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人。因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上要按照学校育人的根本属性及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坚持知行合一,坚持人才培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坚持使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的教育,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是突出德育实效。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除了要加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人生的政治方向外,还要重视残疾学生社会性发展及与困难和障碍作斗争的意志力培养和生命主体性的激发,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活出生命的自觉与精彩。第二是提升智育水平。特殊教育学校(包括培智学校)的智育不仅要着眼于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合,注重学生生活能力、生存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通过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内化,促进残疾学生语言、思维、意识等“人”才具有的高级心智的正常化发展。第三是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的体质,还要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运用残存功能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力。第四是增强美育熏陶。特殊教育学校的美育不仅要培养残疾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要设计、开发、运用好美育内容,丰富残疾学生情绪情感,陶冶浸润美好心灵。第五是加强劳动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劳动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小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增强他们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日常生活和简单生产劳动等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初、高中阶段可适当渗透一些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初步训练,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享有幸福生活的基本能力。

(二)始终在课程与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持续发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

课程与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应立足育人目标,根据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残障学生身心特点,在课程与教学这个中心环节持续发力。在课程建设上,特殊教育学校既要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国家课程整体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还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个体差异大、障碍程度重等特点,在国家课程实施与校本课程开发方面下大力气开展研究,加强建设,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选择性、灵活性和适切性,以使课程体系更加适合学生多样性需求,促进他们充分适性全面发展。在教学上,特殊教育学校要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加强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不仅要注意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合作教学、走班制教学、分层教学、支架教学、综合探究、线上教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这一教育形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等多种教学形式的优化组合,注重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互联网 ”、辅助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促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也要改变特殊教育学校过去几乎无教学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的状况,逐步建立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规律的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始终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着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实现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队伍保障。基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应有着更高的教师队伍发展目标定位,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一是提高入职学历门槛和资格标准。未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般要具有四年学科专业本科加三年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学历或七年特殊教育本硕连读,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方能适应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融合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所以,今后特殊教育学校新进人员原则上应具有硕士学历和双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二是加强在职教师培训,系统提升在职教师学科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经过培训的教师,不仅应具备组织开展融合教育的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如制订融合教育方案、组织活动、协调统筹、深入社区家庭等;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评估、制订个别化教育方案、实施教育康复管理等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对普校教师);同时还要具备普通学校主要学科课标、教材、教学的相关知识,具有普通班级管理、资源教室使用和课程教学调整等能力。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形成教师发展优化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师德成长的导向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教师管理,如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双证制度,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实施校内岗位(巡回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定期轮换)轮换制度,形成动态开放、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和动力机制。积极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特教津贴等政策,建立教师薪酬绩效逐步增长机制,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