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州湾西侧的灵山卫,在明代曾是登莱海防要地

 胶东故事会 2020-07-13

胶州湾,自古即是战略要地。提及胶州湾,大家都会想到清末德国殖民的历史。青岛城市的发展,虽然肇始于此,但胶州湾的战略地位,却很早就被古人所识。

在南宋时期,宋金两国水军就曾在胶州湾附近海域鏖战;到了明朝初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认识到了“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灵山卫志》),于是在胶州湾两侧密集设置了大量的卫所,海湾以东有浮山所、鳌山卫,海湾以西,则有灵山卫,一东一西呈犄角之势,控遏胶州湾海防。

就地理位置来说,灵山卫位于胶莱河以西,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胶东地区。但灵山卫在明代是析自胶县,到了清代裁撤卫所之后,又重归胶县辖下。而胶县在明清大部分时期,是属莱州府管辖,因此也可将灵山卫看做“登莱”(胶东)的范围。胶南析自胶县,又合于黄岛,那已经是后话了。

不同于后来的胶澳商埠(青岛市前身)的通商功能,明代卫所的设立主要是军事定位,因此到了清代海防废弛之后,卫所逐渐裁撤,卫城和所城也逐渐退化成普通的村镇。现如今,上述两卫一所,除了浮山所距离后来的商埠的较近,逐渐发展成青岛市中心城区的一部分之外,鳌山卫和灵山卫现今都只是比较偏远的街道(镇)。

青岛境内的明代卫所城墙,以即墨雄崖所保存相对完整,其余大多已经难寻古迹,灵山卫现今也看不到多少要塞痕迹,唯独在部分地名当中,还能看出历史的尘埃。

如今的灵山卫街道办事处驻地,有东门外、北门里、南门里等村庄,这些地名中的“门”,指的就是明代灵山卫城的城门。

根据《灵山卫志》记载,明代灵山卫成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朝阳门”,西为“阅武门”,南为“镇海门”,北为“迎恩门”。

在古代,为了迎接皇帝圣旨,城池都会将其中一座城门命名为“迎恩”或“奉恩”等,但根据大路方位的不同,这座城门的位置也不一样。灵山卫城南面大海,北面是通往胶州的官道,上峰使者都是从北面来,因此北面为“迎恩门”,而南面叫做“镇海门”。

灵山卫南门里村,就是在南门附近的村庄,因此这里有条主干路,就叫做镇海路,名字显然取自古代的“镇海门”。

卫城是军事定位,因此城池规模相对县城较小,根据记载,灵山卫城当初周长只有三里,后来拓宽后才达到五里,大体是一个方形结构,南北、东西两条大街各一里有余,两街交汇,呈十字形,故名“十字街”。从记载的状况来看,灵山卫城跟雄崖所城大致相仿,这也能从侧面看出,守御(备御)千户所的地位,的确与卫相相埒。

在明清时期,这个五里周长的卫城内,居住的多数都是明代的军户和他们的后裔。根据记载,明代曾担任灵山卫指挥使的有恭、梁、程、六、李等姓,担任卫指挥同知的有史、毕、高、张等姓,担任指挥佥事的有汤、唐、夏、王等姓,担任所千户的有金、孟、朱、魏、刘、余、宗、柳、叶、陈、王、杨等姓。

其中,宗姓不仅在现在的灵山卫可以见到,在胶东的平度、莱州、龙口等地亦有分布。以上宗姓族谱,都提到远祖在明代从军至灵山卫,后又分支迁徙平度,后又析出莱州、龙口等分支。宗姓,为典型南方姓氏,北方本不多见,因此灵山卫之设立,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宗姓的分布格局,当初之海防功能虽然不存,但人文影响至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