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宝鸡峡

 汉茂油桃 2020-07-14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东南地区,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品字泉”,全长818公里,于陕西潼关注入黄河。渭河流域有着非常悠久的文明史。渭河在陕西境内塑造和滋润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最早摇篮。早在6000年前,渭河流域就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河流中有丰富的水生物,河畔陆生生物亦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祖先就选择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村定居,在这里开展了早期的农业活动,养殖家畜和渔猎作业。渭河以她宽广而博大的胸怀,哺育着她的儿女。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先祖三皇都发祥于渭河流域,伏羲诞生在渭河上游的天水,炎帝起源于渭河中游的宝鸡(陈仓)地区,黄帝则崛起于渭河下游的广大区域,华夏文明的摇篮就在自然条件优越的渭河流域。在人类发展史上,渭河与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恒河,古巴比伦的阿拉伯河一样,是人类最早的乐园。“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形象地说明了渭河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强大基地。炎、黄、周、秦、汉、隋、唐等8个王朝凭借渭水之利,在此建都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在全球工业革命之前的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一直走在世界的前。

  引渭河之水灌溉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西汉成国渠到民国渭惠渠再到今天的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无数先辈用勤劳的双手铸造了一座座丰碑式的水利工程,滋润着辽阔的关中大地,为陕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以长安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为全国之冠。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界秦岭,面积有三万四千平方公里。这里土质肥沃,组织疏松,利于耕作。但年降雨量较少,一般只有六百毫米左右,且雨量分布极不平衡。从地区来说,西部雨量多于东部。季节分布也相差悬殊,雨量多集中于夏秋之交,冬春干旱,以致旱灾频仍。为了克服这些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汉武帝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利用流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及其支流泾、洛等河丰富的水源,大规模兴建引水灌溉工程,进行抗旱洗盐,形成了关中农田水利网。其中主要的引渭人工灌渠是惠泽关中一千多年的成国渠。

    成国渠首见于《汉书·沟洫志》:"而关中灵轵、成国、□渠引诸川"。是知成国渠、□渠可能修建于六辅、灵轵渠以后。《汉书·地理志》在右扶风郡县记载了成国渠道引水之源、起始与终到地点:"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笼(茏)渠"。据此,汉武帝时开凿的成国渠从今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县境入蒙茏渠最后至皇家园林上林苑,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田地。

    三国魏青龙元年(公元233年)卫臻又重新整修成国渠,并在汉代基础上向西扩展,自今宝鸡以东之千水开渠引水。《晋书·食货志》载:"青龙元年,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泻卤之地三千余顷,国以充实焉。"这是说修筑了两个水利工程,一是扩建汉成国渠,引汧水自陈仓到槐里;二是兴筑临晋陂,引洛水灌田。二渠灌田三千顷,增产丰收,使关中这个抗击蜀汉的基地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晋书·宣帝纪》所载基本相同:"青龙一年,穿成国渠,筑临晋陂,溉田数千顷,国以充实焉。"从而把汉代的成国渠向西延伸了近百里地。这是成国渠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建。

    西魏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又曾在武功县西筑六门堰,堰有六座闸门故名曰六门堰,以解决成国渠横跨漆水的工程难题。这一工程措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标志着古人在治水方略上的巨大创新。六门堰这一过沟建筑物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渠库结合工程,具有过沟和泄水的功能,是成国渠的咽喉工程。其中的堰用以连通过沟渠道,门用以排泻漆水

    据现代学者的勘查,曹魏时的成国渠从现在陈仓区虢镇西北临河村附近引汧水,位置在宝鸡峡千河王家崖水库上游附近,经土家崖、冯家咀、李家崖、刘家崖村,然后绕虢镇南侧,又北曲至贾家崖,顺周原脚下向东延伸,与汉成国渠故道相接。这一段是曹魏时扩建,目的是西引汧水以增加成国渠水源,是今日宝鸡峡工程汧河以东渠道自历史上的首次创修。向西延长的这一部分相当现今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的一部分,只是渠道位置较低,大致沿坡原底部而行。

    唐朝时成国渠取得最大灌溉效益的时代。唐初即全面恢复了西汉时兴建的成国渠,引渭水灌田,对中游横绝漆水河谷西魏时兴修的六门堰,贞观年间(627-649)曾花大力气进行重修,且取得了成功。《长安志》曰:"贞观中役九州夫匠,沉铁牛、铁剑以御魑魅,始就其功。"其后各代屡有兴筑,使其功能逐渐增强。"咸阳通十三年夏四月戊子,京兆府奏修六门堰毕,其渠合韦川、莫谷、香谷、武安四水,溉武功、兴平、咸阳、高陵等县田二万余顷,俗号渭白渠,言其利与泾白相上下,又曰成国渠"。

    成国渠在宋熙宁时有修复,只效益无法达到唐代水平。在元人李好文《长安志图》中明确说明为"今废"。因此,成国渠前后延续了将近1200多年,随着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和战乱,渭河流域的发展也日渐衰落,成国渠终于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在渭河宝鸡峡口修建现在的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的设想始于20世纪30年代。邵力之文:"其时,德国人巴尔格建议在渭河宝鸡峡修筑水库,发电抽水,以溉高原之地,而导渭自此益为国人所注意。"民国24年(1935)元月26日,国际联盟的专家考察了拟建的宝鸡峡水库工程,民国25年(1936)11月至第二年3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钻探队完成了对宝鸡峡拦河坝进行了地质勘探。民国35年(1946)12月作为国民政府治黄顾问的美国专家也查勘了宝鸡峡水库坝址。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计划修建第二渭惠渠即宝鸡峡灌溉工程,后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搁置。

    时隔十年,1956年陕西省开始筹划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1958年5月完成了初步设计。1958年12月20日,在渠首太寅村举行了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开工典礼。该工程由陕西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省渭河工程局负责施工,当时动员了12个县7万多民工组成10个指挥部分片分段包干。1959年2月水利部张含英副部长带队现场审批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决定将宝鸡峡大坝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大坝修到615米高程,先具备引水灌溉条件。第二期蓄水到636米高程,增加调蓄能力提高灌溉保证率。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原计划1959年月10月建成,但因工程艰巨,至到1962年春被迫停建时,经过几年的艰苦施工才完成部分重点工程及总土石方量的40%左右。直到1971年7月15日终于建成通水,实现了引水上原的宏伟理想。

  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工程决定于1996年8月,1997年12月20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5年9月26日,枢纽开始恢复蓄水。宝鸡峡加坝加闸工程即宝鸡峡水利枢纽全面发挥效益。

美丽的宝鸡峡

 渠首大坝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宝天铁路的景汉大桥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渭河、六川河在此汇流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西普陀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美丽的宝鸡峡

白鹭在浅滩嬉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