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1」为什么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

 无缘无故老先生 2020-07-14
松涛万壑清 2020-07-13 18:05:52

《资治通鉴》的开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文章怎么开头,也决定着文章的好坏。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开头是这样的:

周纪一

威烈王

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下面,一项项来解释。

“周纪一”:司马光采用编年方式,学习的是《史记》的本纪,以朝代为纪。“周纪”就是周朝的记载。“一”是周纪的第一卷。

“威烈王 二十三年”:《资治通鉴》的《周纪》是从威烈王的二十三年开始的。周威烈王,名午,在位24年。威烈王二十三年是公元前403年。

这一年,司马光认为发生的最大的事是,周威烈王任命魏斯、赵籍、韩虔做诸侯。

周武王灭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封邦建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分封”。

分封制是从周代开始有记载的,但可能在夏代就有了。从道理上讲,原始社会是部落聚居,当时全国各地有很多部落。部落之间的沟通交流有交易、有战争。部落的扩大是通过降服其他部落实现的。这种降服,有的是灭族,有的是让其他部落臣服。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所采取的也是分封制。这种分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让原有部落臣服;另一种是灭掉原来的部落后,夏朝任命新的部落首领。

周武王准备伐纣时,并不是只率领周部落来攻周,而是“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史记·周本纪)也就是往东方行军,看看诸侯是不是听从他。到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有八百个诸侯都赶来了,各路诸侯都认为可以伐纣。但武王很慎重,说不能伐。于是退兵了。第二年,才决定伐纣。

可见,商朝就是分封制的。

「读资治通鉴1」为什么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

春秋时期地图

司马光的评论

开篇这几句简短的记载之后,司马光就针对周威烈王封魏、赵、韩为诸侯,发表了一通评论。

司马光认为,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是遵守礼,礼最重要的是分等级,分等级最重要的是定名。礼是君临天下的纪纲;分等级是区分君臣上下;定名是公、卿、大夫各守其责。

天子君临天下,并不是一个人掌管所有的事,而是通过礼来实现的。

什么是礼?

他用了一个比喻:“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礼就是天子统领三公,三公率领诸侯,诸侯管理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礼就是通过以上率下,一层层地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就像一个人,君王就是人的心腹,用来指使手足行动。也像一棵树,君王是根本,三公九卿、大夫、士是枝干和树叶。手足保护心腹,枝叶庇护根本,这样才能上下相互保护,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安宁。

接下来,他论述了“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礼莫大于分”

礼首要的是区分君臣。他说,文王序易卦,首先从乾坤开始。孔子作《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是说君臣的区分就像是天地的区分一样,不可改变。所以,《春秋》一字定褒贬,尊周室,抑诸侯。周室东迁之后,虽然衰微,但各诸侯仍然奉周为王。

司马光在这里用近乎死板的观念来维护君臣之分。他说:“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意思就是,只要不是像桀纣那样暴虐地无以复加了,又没有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仁至义尽的,就不应该打破君臣的名分,以臣弑君。这就是“礼之大节不可乱”。

“分莫大于名”

君臣之分,是通过天子赐臣职务和不同等级的礼制来实现的。臣的职务就是“名”,不同等级的礼制就是“器”。

所谓“名”,前面已经说过,就是公、卿、士大夫。

所谓“礼制”,就是不同等级的爵位,都要遵守不同等级享受的不同待遇。

现在的礼制少了,但也有存在,最典型的比如省部、厅局、县处怎么配车、坐什么车。古代也是一样,而且更为复杂。君、臣,臣当中的公卿士大夫,都享受什么待遇,在周代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

《礼记·王制》对周代的天子礼仪作了详细的介绍,其中君臣之分最重要的是封田、丧葬、祭祀。(见下表)

「读资治通鉴1」为什么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

《礼记·礼器第十之一》列举了君臣、诸侯到士大夫的待遇类别。用来区分君臣和臣的各等级的有很多种类。有的是以多为贵,像天子祭祀的庙最多,是七庙,就是祭祀祖宗七代的。诸侯、大夫、士依次递减。有的是以少为贵,像天子一天一顿饭、诸侯一天两顿饭、大夫和士一天三顿饭,没有爵位的人吃很多饭。这并不是说,要饿着天子,而是说,天子是以德为饱,靠的是精神食粮,不像农人那样干的是体力活,所以吃的多。有的是以大为贵,像宫室、器皿、棺椁、封田等,天子的都比诸侯的要大,依爵位而递减。有的以小为贵,像祭祀时候,天子用爵,盛酒一升,容量最小,诸侯、大夫、士容器都越来越大。有的以高为贵,天子的堂是九尺高,诸侯的是七尺高,大夫的是五尺高,士是三尺高。这是从地基来讲的。有的以纹饰繁复为贵,像天子的龙袍、冕旒之冠。有的以素为贵,像大圭不雕琢,大羹不加佐料等等。

总之,君臣是通过这些繁复的礼节来区分尊卑贵贱的。

礼崩乐坏之后,周室仍存靠的是守君臣的名分。

司马光认为,周幽王和周厉王失德之后,周室动迁到洛阳,已经礼崩乐坏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大夫擅权掌管诸侯之国,但周文王、周武王的祭祀绵绵不绝,诸侯仍然尊崇周王,靠的就是周王仍然能够恪守着君臣之分,让诸侯虽然有征伐之名,但却不敢僭越君臣之分。

他举了晋文公的例子。晋文公重耳,是春秋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霸主。他曾因晋国内部争储而被排斥,流亡在外二十多年,之后复国。复国后,周王室也发生了争储。周襄王的弟弟叔带跟嫂子,也就是周襄王的老婆偷情,叔带把周襄王赶出了周国。周襄王避居郑国。晋文公为了争霸,就将勤王作为资本,率领诸侯,灭了叔带,重新请周襄王回到周国。这对周襄王是莫大的帮助。

勤王大功,晋文公底气硬了,就向周襄王请功。要的不是封地,而是葬礼的规格——“请隧于襄王”。

隧,就是墓道。按照周礼,天子下葬才有墓道,诸侯以下都是直葬,悬棺而下。也就是说,晋文公想在死后按照天子的礼节来下葬。

周襄王虽然地方不大、力量很小,但在这件事上还是大事不糊涂。他对晋文公说:“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

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是王的礼节。周王还在,周朝还在,并没有新的朝代来替代,一个王朝有两个王,这是叔父所憎恶的。不然的话,叔父自己有的是土地,自己挖墓道就行了,为什么还让我允许你来按照天子的礼节来安葬呢!”

周朝是宗法社会,分封是同姓而封,所以周王称诸侯都是按辈分来,晋文公按辈分是周襄王的叔父。

说完这话,晋文公害怕了,葬礼也没敢违背礼节。

司马光举完这个例子后,写道:“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之后,他还又举了各诸侯擅权的大夫,像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等,都有能力成为诸侯,但还是不敢灭了国君而自立,并不是因为力量不够,而是因为怕得奸名,怕天下共诛之。

司马光举这例子针对的就是周威烈王封魏、赵、韩为诸侯。这是天子自坏礼节。如果天子不许,魏、赵、韩势力再大,瓜分了晋国,也是名不正,诸侯征讨还算师出有名。现在天子把三国封为诸侯,各国诸侯即使想征讨他们,也师出无名了。

所以,在司马光看来,三国分晋,周威烈王封三国为诸侯,这是周朝的名存实亡。为此,他深为感慨:

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读资治通鉴1」为什么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

在司马光看来,春秋时候,虽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君臣的名分、礼节还在,王室的尊荣还在。周威烈王封魏、赵、韩为诸侯之后,就是从法定意义上承认了诸侯各国的擅权大夫能够僭越礼仪,成为诸侯。周朝的宗法制度不仅实亡,名也不存在了。这个先例一开,各国擅权的大夫也就争相开始取国君而代之,接下来也就是诸侯取周王而代之了。周朝的灭亡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由此,中国由春秋进入战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