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柴人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晓风残月

当社会进入现代化时代,当电器、液化石油汽和天然气等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厨房,人们还能想像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主妇们是用什么做燃料,来烧熟一家人的一日三餐的吗?那便是柴草。


这些柴草,主要来自庄稼的桔杆。但因庄稼收成不好,桔杆自然是不够烧一年的,于是,农闲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拾柴禾来补充不足。

容易拾的主要有树叶、庄稼桔杆、高杆作物的根、枯枝、树根、野蒿草等。

拾柴也是要用工具的,常用的有扫帚、竹筢、粪铲、锄头。运输工具主要是粪箕、筐和麻袋。如果拾得多了,就要用架子车或手推车。 

春夏之交这段时间柴比较难拾,没有桔杆,没有枯树,只能割草。可因青草是牛的主要食料。所以,想割到草晒干了当柴烧,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而到了秋季,柴就比较好拾了。庄稼成熟收割了,青草变枯了,树叶飘落了,可拾之柴也就多了。儿时的记忆中,秋天极像一位深藏闺中的淑女,跟在夏的后面缓缓地走来,羞羞答答地边走边用手轻拂大地。

于是,最激动的是乡村的树木们,它们先是用沙沙的掌声,继而洒下满树的彩叶当作鲜花,对秋的莅临表示欢迎。这时,遍地落叶,像是厚厚的地毯。每当天刚蒙蒙亮,村子里就会响起“忽啦,忽啦”的扫树叶的声音。母亲就会在这时,把我们兄妹叫起来,让我们去扫落下的树叶。


当然,人们最先扫的是公家的树叶。因为各家有各家的树木,谁家的树叶谁家扫,早扫晚扫都一样。集体的树叶,是谁先来到谁先扫。那时,还没有实行分田到户,乡村公路旁的树木都属于集体的。于是,一些人为扫到集体的树叶,半夜就会起来。地上的树叶扫光后,碰到年轻的小树,还要拼命摇晃,或者用竹杆击打树叶,让它们落下。扫完公家的树叶,才会从容不迫地扫自家的树叶。这时,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几乎在同时进行着这一工作。

连几岁的孩子都在做这一工作,他们拿不动扫帚和筐,就会找一根细长的铁丝去串树叶。在风中,在树下,在窄仄的小路上,在干涸的小水沟里,仨一群俩一伙的小伙伴们,用铁丝把硕大的杨树叶子一片一片串上去,串满一串,换一根铁丝再串。我的妹妹只有七八岁,一天下来串的树叶,也足够母亲做一顿饭的了。树叶拾回以后,瞅个无风的好天气,摊开来晾干,然后就用来煮熟香喷喷的饭菜。

秋天搂豆叶也是最容易的拾柴方法。豆子收下后,地里会有一层厚厚的豆叶。拿上竹筢,把豆叶搂在一起,堆成堆,再用麻袋装上用架车拉回家,就是很好的柴禾。豆叶好烧,又熬火,所以人们最喜欢拾的柴就是豆叶。

人们最喜欢的还是麦茬、豆茬和高梁茬等。麦茬最好拾,麦子收下来后,有一部分麦地要种红芋,这就必须把麦地翻起来,打成红芋垅。这时,麦茬就会被犁子犁出来,裸露在外边,只要把它们归拢在一起,磕掉泥土就行了。由于容易捡拾,一个人一天能拾一大堆麦茬。

豆根属硬柴,比树叶耐烧,可豆根不容易拔。人们去拾豆根时大多带上一个类似妇女上鞋底时用的夹子,用它去夹豆地里的豆根。这活比扫树叶要费点事,但因为缺柴,去夹豆根的孩子还是不少,一垄豆茬往往有几个孩子在同时夹,因此我们常常提着大竹筐要走好几里地,才能拾满一筐。

比起豆茬,拾玉米茬和高梁茬更费事。它们的根系发达,深深地扎在地下,不容易从地里挖出来。但它们不但耐烧,而且火旺,比树叶子和麦茬都强多了。拾玉米茬和高梁茬时,要带个抓钩,先把它从地里挖出来,然后再打碎粘连在上面的泥土。虽然难挖一点,但由于它们体积较大,半天也能拾到一筐。


到了冬天,主要是刨草疙瘩和树桩了。树桩就是树放倒后留下的树墩子,挖树桩可是一个力气活儿,先把树桩周围的泥土刨松,然后用铁锨把土铲走,这样树桩周围就成了个大坑,最后再用斧子把扎在土里的树根截断,有时候几个人忙活了一天,也只刨出一个树墩子。

如果没有树桩可挖,我们也会干一些坏事:用粪铲砍那些树木的裸露在外面的树根,或者上树上折那些树枝,当然是生产队的树。但这样事往往有风险伴随。有一次,妖怪正在树上折树枝时,被一个大队干部发现,被罚了一百个工分,到家后还被他哥暴打一顿。

树叶还在,茅草还在,满地的秸秆还在,但已看到不到拾柴的人。毕竟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会记住那个拾柴的时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