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货郎,消失的一种职业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15

文:邵杰

图:来自网络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天,村里那条土路上,总会传来拨浪鼓咚咚的脆响,那声音郭霞着花米团的香味,颇具穿透力似的,飞进孩子的耳朵里。货郎走街串巷,沿途叫卖,绝对是一道颇具亲和力的风景。

有一部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就是描写义乌货郎的,当时,义乌人多地少,为谋生计不得不翻山越岭,通过‘鸡毛换糖’的方式,赚得几个钢镚养家糊口,而如今的义乌,早已成为现今国内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货郎进得村里,送来人们急需的物品,停留在路口,热天树荫下,冷天找个能晒太阳的地方。锣鼓声声,有时还吆喝几声:破铺衬、烂套子、不能戴的旧帽子,拿来换针换线;鸡毛鸭毛头发辫子、猪骨头羊骨头、吃剩下的牛骨头,都拿来换啦;牙刷把、牙膏皮、旧鞋绑、烂鞋底、破胶鞋、烂球鞋……,都拿来换啦!

梳子、篦子、榾轳子(我们乡下妇女做针线活用的木制顶针)、红头绳、蓝头绳、发卡子、爱美大姑娘小媳妇用的小镜子;毛巾肥皂、雪花膏、搽脸油;袜子、刷子、鞋垫子……,都可以换啦。货郎那纯朴憨厚,抑扬顿挫,拖腔带调的叫卖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吸引力。

货郎一阵锣鼓和着叫卖声,大姑娘小媳妇儿,扎着羊角辫的女娃子,穿着开档裤的小屁孩,便会跑出家门,围住货郎的摊子。

人们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东东,善于算计的大姑娘小媳妇讨价还价,货郎不厌其烦地拿出商品,让人们对比挑选,总会让人们满意而归的。货郎的担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百货商店,流动的小型超市。

货郎大多都是走过南闯过北的,见多识广,能说会道。生意不忙时会和大人们拉会呱,聊聊一路的所见所闻,那场面不亚于一场新闻发布会。有时还会和几个大老爷说上几个荤段子,人群中不时爆发阵阵笑声。

记得临村有个货郎“老曹”,和我们村沾亲带故的,总会分给孩子几颗他自家做的黑乎乎的麦芽糖,孩子们围着他的货郎担子,个个流露出近乎是祈求的眼神,等着老曹分给他们糖吃。还记得那时货郎会给小孩子一种免费的糖——“宝塔糖”,可以杀死肚里的蛔虫。圆锥形的,五颜六色,吃着甜甜的,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货郎做完生意,摇着拨浪鼓离去,几个调皮的男孩子会唱起他们自编的儿歌:“货郎货郎你别走,我买你的针,买你的线,买个小刀割你的蛋……。”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在商店和超市遍地开花,布满大街小巷,购物极其方便。那个历史时期特殊行业的商者——货郎,早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退出历史舞台,那拨浪鼓和憨厚纯朴拖腔带调的沿街叫卖声,也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已成往事矣,只能在记忆中找寻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