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新解 “学而第一篇”第11、12章

 人也昔兮 2020-07-15


引录:

11章:“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2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章解

释词句:

1、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观:观察,(教育部指定书目把第二个观,译为考察,不确)看;志:志向;没:死去;行:行:行为,指子承父业的行为。

2、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多年;其:代词,指父亲;道:应指父亲的志与行;有解释为道路,原则的,这两个解释都不确;(教育部指定书目解释为:道德规范,如此以文会意,也能得到特许,实在不可理喻)。

前文观其志,观其行,志与行从行文看,是后文的语境,儿子在父亲死后,不改变父之道,这里有道,显然就是父亲生前的志与行,子承父志,子继父业,不管是父亲在,还是父亲不在,这才算是孝。

释义:

1、孔子的这段话,第一次说什么是孝。子承父志,继父业,并且,父亲在的时候,已经有了承父志的表现,父亲死后,一直不改父之志,继续父业,这就是孝。这种理解,还有不确之处,不把志与行看成两个单独的概念。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父亲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与行,父亲死后,观察他的志与行。志与行,在这里应为互文。如果很多年都不改变,这才算是孝。

2、孔子认为孝是为人第一,什么是孝,在这里,孔子说,承父志,继父业就是孝。就是说,父亲有什么志向,做什么事,儿子有和父亲一样的志向,做和父亲一样的事情,这就是孝。

这样的孝是不是太片面了。

一个人,志趣与人不同,专长是惟一的,这是常情,父亲的志业,未必是儿子的志趣,因为孝,儿子只能勉强应和,这孝的孔子化圣人化,对于人而言,实在是岂有此理。

人生活一定的社会里,社会需要人发挥自己的专长,社会不会偏废任何志向和专长,社会需要志向和专业更为广泛,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人人都继承父志父业,这样的孝,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吗?

3、由此,可见,孔子阐释的自我观念,很多是偏狭的。如此之言,真的没有人能看得到吗?将其树为圣人,要中国人在几千年时间里崇仰,这主意是害人害民害国的。以儒治民治国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

4、孔子的自家观点,可能是因为论语不成文,只能一会儿这样说一点,一会儿那样说一点,直要把论语读完了,再来把孔子某一个观点的所有言论集合到一块,才可以得到一个集合性的解释。但要记住,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的同一个观点,在不同的言论里,就有了异说甚至相悖的可笑。看在论语语录体形式的面子上,还是宽恕吧。

12章解

释词句:

1、礼之用,和为贵:礼:礼仪,孔子的礼,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如今,孔子的那一套礼节,早已废弃了,如果沿用下来,不知道会怎么样。比如说,孔子只吃方块的肉,这当然是君子之礼,不知今天的君子之人,觉得这礼节如何。用:效用,效果,引申为目的;这一句是说,礼仪的目的,以求达到以和谐为贵。不是说达到和谐,而是实现全社会都认为和谐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孔子说了两个方面的事,一方面是实行礼仪,一方面是社会的和谐及把和谐作为重要的原则。在孔子看来,实行礼仪的目的,不是别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这听起来太有道理了,可一当知道了孔子的礼的具体内容,你就可能不这样看了。孔子的礼,是严格的等级制度,说白了,所谓的礼,就是君子和下贱之人的等级制度要严格遵守。遵守了,就和谐了。如果下贱之人有平等的要求和行为,这就不和谐了。孔子为什么说和为贵,和,相对的是等级制度要遵守,下贱之人想要和君子们平等,破坏等级制度,这就是不和谐;贵,相对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欲望,下贱之人,如果有了追求平等的要求和欲望,这就是没有以和为贵的不安分。

孔子的这句话,最合君子们的心意。孔子用和为贵把下贱之人钉死在和为贵的标杆上,既不让下贱之人有破坏等级制度的不平等之行,更不让下贱之人有追求平等的要求和欲望。用儒家思想治国治民,真的有事半功倍之效,只是穷苦百姓休想翻身。

2、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道:治世之道,治国治民的原则、方法和观念等;斯:代词,指代先王之道;美:好,指和为贵;小大:指所有的方面,不管是君臣之间,还是父子之间,还是老少之间,男女之间,抑或是各种大事小事上,都必须遵守尊卑贵贱的礼节;由之:由:由(礼)管束;之:代词,指礼;这一句是说,先王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大事小事,都要遵循礼节这一原则。

孔子在这里说得特别分明,不论大事小事,礼是不能不遵循的,一切都必须按严格的等级制度之礼来管束。

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所不行:指,有不遵循礼的行为,即,不按等级制度做的行为;知和而和:知道和为贵,就一味求和谐,不讲礼的原则;不以礼节之:节:节制,以礼节强制,意思是不用礼强制不遵循礼的行为;亦不可行也:也是不可行的;意思是,不能为了和谐,而不顾原则,那样是不可行的。

释义:

1、孔子的礼,是严格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2、孔子提出礼的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孔子的所谓社会和谐,是在不平等等级制度下的和谐,孔子之礼,实际上是维持这种不平等等级制度的礼。所以,孔子的和为贵,只能是无稽之谈。让孔子见了平民百姓下跪叩礼,然后,告诉他,和为贵,请孔子不要有什么不满,要遵循和为贵。孔子会如何想,如何回答,这时候,再来看他的弟子子贡说他是温良恭俭让之人,就可疑了。幸亏不是孔子自己夸耀的。孔子不这样想,孔子站在君子的立场上,不管平民百姓的自尊与想法,只要君子们如此去求得和谐,实际上就是维持自己的尊贵地位,不让平民百姓造反,这样去求得和谐。这是一种骗术。

3、孔子的中庸,是讲给平民百姓的中庸。他要君子们严格管束平民百姓遵守礼,如果君子们欺负了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就要中庸。这才是孔子和为贵的本质。

                 2020-7-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