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手歌》浅释

 阿金大大 2020-07-15

   《打手歌》原文是:“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虽然只是六句,但含意深邃,是指导太极拳爱好者研习打(推)手的要领和运用变化的经典之作,深受世人推崇。今略作注释,供练习者参考。

 掤捋挤按须认真:

    此句说明:1、打手的形式是由掤捋挤按(内含采捌肘靠)八法组成。2、如欲掌握打手的要领和技法,必须认真研究熟习八法。对八法要一招一式,清楚明确,认真练习,先要心知,进而身知,先求招熟,再求懂劲。劲是由招法与感觉共同锻炼而成,就招而生劲,藉劲以用招。招形诸外,劲蕴于内,招是劲的载体,劲是招的实力,二者水乳交融,不可乖离。八法融合八劲,如能做到招不虚发,劲不落空,说明认真研习八法、八劲已有成效。

    如欲掌握八法、八劲,首先得做到身法正确,拳势规范,如果没有较好的太极拳功底,是不易通过打手锻炼就能正确地掌握八法、八劲的。练习打手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从顺遂入手,循序渐进,克服缺陷、凸凹、断续三病,做到运劲如抽丝,连绵不绝,才能“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人难进:

    “上”指上肢对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八法的运用;“下”指下肢进退顾盼定五步的运作。太极拳打手是一整体运动,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由八法和五步组成的十三势打手是一整体结构,既要势势清楚,又须互相连贯,才能上下相随。对其具体练法,武禹襄先生在《十三势说略》中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其根在脚”,要用意使脚心涌泉穴与地面相互吸引,日久两脚自然有根。根是本,宛如树木本固而枝荣。“发于腿”,双腿要分清虚实,弯曲合度,转动灵敏。膝部要正,要松活自然,重心沉稳于实腿,劲贯于涌泉。举步轻如鸿毛,落步稳如泰山。如做弓步前腿膝盖骨不可超过足尖,小腿垂直以七分实力,如直向地下栽物。后腿为虚要有弹力,用三分活力向前推进。“主宰于腰”,腰为中枢决定发劲之方向远近高低,故手足要随腰胯走转,不可自动。“形于手指”,根在脚,达于手。“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九节劲要节节贯串,意、气、劲顺序运行,宛如抽丝,连绵不绝,完整一气,周身一家始能“上下相随”,向前退后得机得势。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此两句讲实际应用、打手的技法特点。“四两拨千斤”一词,在汉语中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其它武术和别的行业也都有此说法,凡是用较小的力量克服较大力量的都可谓之“四两拨千斤”。《打手歌》中说的“四两拨千斤”之前要予以“牵动”,这是它的特点,研习者应予重视。“牵动。就是牵引,在“拨千斤”之前,要顺其力牵引移动其着力点,改变来力方向,使其落于空处,造成对方重心倾斜,立足不稳之颓势,我可收以小力胜大力之效果。

 引进落空合即出:

    此句承上句“牵动四两拨千斤”,所收之显效,进而阐述如何发放——“合即出”。这句话的重点是“合“,与人打手竞技要掌握对方的攻防虚实,如同音乐的节拍必须相合。如何掌握对方的攻防虚实,要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务“要从人,不要由已”,随曲就伸。形体动作固然要与对方合拍,就是意、气、神、劲也要与对方合拍,丝丝入扣。武禹襄先生说“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对彼劲之轻重迟速,劲源走向,做到无微不觉。无处不懂,走化来劲使之落空,迅即发.放,要“发劲如放箭”,“沉着松静,专主一方”(武禹襄语),切忌犹豫不决,丧失战机。

 沾连粘随不丢顶:

    沾连粘随俗称“打手四纲”。“沾”,接来手要准,落点要轻,相触不重,轻则灵,灵则变,在轻沽微触中随来势而动,运用提上拔高之技,促彼立足不稳,丧失重心,顺而发之,彼必跌出。

    “连”,如磁石吸铁,彼进我引,彼退我随,彼手高我手也高,彼手低,我手也低,缓急相应,随人所动,意在人先,遇力即走,逢隙则入,似牧童牵牛,相行不散,切忌游离散乱。

    “粘”,与人打手如鳔似胶,相揉不硬,如蛇缠物,咬住不放,顺来逆往,以轻制重,控制对方三节,使其不能走化,迫其败北。

    “随”,随人所动,形体动作固然要与人合,意、气、内劲也要如影逐形与人相合不悖,能与人“合”,才能因势变化,借力发人。

    欲正确掌握“打手四纲”,须避四病——顶、匾、丢、抗。“顶”,纯刚无柔,持力相拒,不知走化,周身僵滞:“匾”(偏)身躯不正,重心不稳,手法散乱,拙于应付;“丢”,不能连随,又无粘劲,人退即丢,疏于攻守;“抗”,用力抗拒,以实御实,较顶更甚。顶,抗失之于过,易被对方借力牵动。匾、丢失于不及,易被对方压匾发出。怎样补救四病,“人刚我柔谓之走”,可不顶不抗。“我顺人背谓之粘”,可不匾不丢。

    在研习《打手歌》的基础上,爱好者还可以进一步研习武禹襄先生的“敷、盖、对、吞”《四字密诀》,李亦畲先生的“擎、引、松、放”《撒放密诀》,郝月如先生的“引、化、拿、发《四字要诀》,以及后世诸多名家研习打手的文章,来丰富充实自己。

   下面说几句题外话。

    我国各家武术都有不少歌诀,呈现出武术文化的异彩,遗憾的是从文学角度来研究这些歌诀的作品还非常少,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做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打手歌》来说,紧紧抓住打手这一主题,仅用六句话就清楚地阐述了打手的运作形式,研习态度,技术特点,运作程口练功明旨口序、要领原则等等,真可谓言简而意赅。作者如不具备丰富的打手经验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如此美妙亮丽之作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