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七雄之魏国

 昵称32901809 2020-07-16

魏斯于三家分晋后,被周威烈王封为魏文侯,同赵、韩一样建立了国家,称魏国,国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领土很分散,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西邻秦国,东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界,南与楚国接壤,北边则有赵国。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此又有人称魏国为梁国。

战国七雄之魏国

魏国处于中央四战之地,四面群敌环绕,连年的战争环境,让魏文侯压力倍增,他目光长远,首先明确了强国的重要性,率先于别国实施改革变法手段,任用翟璜为相,整治政治的弊端,用乐羊为将,实施对外征伐,任用李悝进行一系列变法,李悝废除贵族特权,提出有功者有赏,有能力的人重用,并且说赏就要执行,不能开空头支票,赏罚要得当。使大量出身卑微而有真才实学的士子有报效国家的机会,让魏国有了急贤亲士的美誉,以致于秦国想攻魏国都有人劝阻,说魏国上下同心,打不下来。魏文侯最重要的是启用吴起,训练出以武卒为核心的精锐部队,这些兵从部队里筛选而出,士兵手执一支长戈,身背五十支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带三天干粮,总负重约五十多斤,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还能立即投入激战,才能享受成为武卒的待遇。吴起率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不分胜负”的战绩,成为当时各国中最彪悍的部队,魏国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魏国的一系列操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李悝的变法,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年,以后各国的变法大多以他为参考,像秦国的商鞅变法。而魏文侯拜子夏为师,提升儒家的地位到极致,成功笼络了知识分子阶级,被后世帝王视为执政榜样。

战国七雄之魏国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继续贯彻以战养战的策略,与秦、楚两国不断战争,打得秦、楚两国不断败退,充分秀出了魏武卒“大魏铁军”的肌肉,引起秦、齐、楚、卫、郑等国合围,却被接连击破,魏国已经做到东破强齐、南征荊楚、西掠秦人、威压韩赵,一时风光无两,导致诸侯们纷纷站到魏国的对立面,凸显出魏武侯迷信武力,而不喜欢用外交手段解决冲突的弊端。而且魏武侯的战略目标也不明确,吴起已经打到秦国的关中平原,灭秦是最好时机,魏武侯却认为秦国己经不足为虑,竟然收兵对东方的齐国展开攻伐,但齐国也不是弱者,结果把自己耗在了齐魏争霸的泥潭中,让秦国重新崛起,卷土重来。魏武侯晚年时,听信谗言,不信任臣下,导致许多人才外流他国,连吴起都逃往楚国,辅佐楚悼王。

战国七雄之魏国

魏武侯去世后,公子罃(魏惠王)即位,此时魏国的实力已达巅峰,空前强大,魏罃野心很大,妄图一直称霸下去,但他的用人能力不及魏文侯,导致商鞅、张仪、孙膑等一批人才流落他国,助别国强大。军事能力不如魏武侯,只是依靠强大的力量向外扩张,压迫得连同为三晋的赵韩两国都心生不满,赵国首先反抗,先行进攻依附于魏国的卫国,魏国发兵救援,大破赵国,而齐、秦两国趁火打劫,出兵同时攻打魏国,被魏军打败,齐、秦等国都被迫割地臣服,魏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冒用周天子才能用的王爵,自封魏惠王,韩国表示不服,两国爆发战争,在两败俱伤之际,齐国以救韩为名偷袭魏国后方,魏国回兵,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领兵马攻向齐军,被齐军军师孙膑设计,依靠伏击战在马陵歼灭魏军十万余人,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东边齐魏争霸以魏国惨败而告终。西边秦国也同时对魏国发动猛烈攻击,西河、上郡失守。楚国也发兵北上,在襄陵击败魏军,掠夺魏国八座城池。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在各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从争霸的舞台上掉落,沦为看客。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以水淹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战国七雄之魏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