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小惠:油酥饼(外一篇)

 妙趣横生 2020-07-16

您熟悉作者吗?

您喜欢这篇作品吗?

如熟悉和喜欢,就去文后打赏吧!

作者的稿费该发多少?完全由您来做主

田小惠:油酥饼(外一篇)


 油酥饼

  

  母亲家的楼下,有一家卖油酥饼的店。这家店的饼,色泽黄亮,皮薄饼酥。饼面上撒十几粒芝麻,咬起来酥的掉渣儿,饼早吃完了,香味却回味无穷!

  每次去看望父母,临走,都要捎几个酥饼回家。

  今年过完年,侄子被送进幼儿园,母亲一下子失业了。闲不住的母亲成了楼下酥饼店的常客,经常跑去帮忙揉面烙饼,打下手。成了店里的免费服务生。我有些不悦,说母亲不会享福,打了几次电话,母亲都在酥饼店忙着。父亲说只要她开心就去忙吧!

  亲生性乐于帮人,这我是知道的。谁也改变不了她,但是以后只要我去买酥饼,店主总会多送一个。这也是沾了母亲的光。

  突然有一天,父亲送来几个油酥饼,说是母亲在自己家里烙的,让我们尝下,但要带回意见给母亲。我感觉酥油太少,没有酥到掉渣儿,儿子说再焦黄点更好。女儿说如果能包点糖最好。

  说说笑笑也就忘了,但过了两天,父亲真的又送了几个油酥饼,吃起来味道明显比上次香了,还真多了两个糖酥饼。父亲说母亲还是让提意见,我不知道母亲葫芦里卖的啥药,难道她要开店?不可能!六十七岁的老人了,也没那个必要。

  但是吃了酥饼,意见还是要提,我觉得碱稍微重一点,也许更香,儿子说芝麻再放多点……

  就这样,我家好长时间不用买馍馍了,父亲总会隔三差五送来母亲烙的油酥饼,而且一次比一次好。那段日子,早餐豆浆、油酥饼。中午忙的懒于做饭,油酥饼,晚餐稀饭、油酥饼。

  终于有一天,女儿说:“外婆的油酥饼虽然很香,但再这样吃下去,我就成了油酥饼。”

  一连几天,不见父亲送油酥饼,感觉有些奇怪,打电话一问。才知道母亲早已回到乡下大姐家,去传授油酥饼制作方法去了。

  老实本份了一辈子的老母亲,竟然有这心眼。我倒吸了一口气,自愧不如。

  原来大姐家新建的房子,是旅游景区-----美丽江山的必经之路,去年十月份,大姐在自己家开了个农家乐,但由于旅游景区正在开发,游人稀少,生意萧条。店里主要靠姐夫烙的油饼艰难支撑,附近村子,先后有三家都是卖同样的油饼,慢慢地油饼也不好销了,由原来每天150个左右降低到每天30个左右。母亲每次打完电话都愁眉不展,为大姐的生意急得坐卧不安。

  母亲回家的第二天早上,不到十点钟就接到母亲在大姐家的来电,她兴奋地告诉我第一炮打的特别响。烙了160个酥饼,不到一个小时姐夫和外甥骑摩托转乡全部卖光。就这样,母亲住在大姐家,手把手传授经验,如何做油酥,怎样看碱的多少。烤到什么成色就好了……

  由于新做的酥饼在农村是新口味,又不同于其他两家早已吃腻的油饼,大姐家的油酥饼,一下子成了畅销货,原来要转乡叫卖,现在有人直接上门来买,姐夫开心的见人就发烟。

  明节,回家祭祖的弟弟要接母亲回城,姐夫姐姐有些不舍,母亲告诉他们好好按照她的方法去做,没问题。

  这不,刚回城两天的母亲,又打电话让我去吃扯面,说是在姐夫的农家乐学做的。看着我吃的赞不绝口,母亲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今年67了,学会做油酥饼,扯面。人啊!想做啥,什么时候都不晚。”

 
 

一句话的车票

  前几日,在客户那沟通完业务,下楼招一辆出租车,准备赶回公司给客户做方案。

  一上车,师傅问:“到哪?”

  “北新街,爱家饺子馆楼下。”

  “好嘞!”

  师傅一脚油门就到了北新街。我抬腕看了下表,差五分钟四点。这才突然想起,今天有接女儿放学的重任在身。学校四点放学。

  赶忙说:“师傅,麻烦赶成关小学,我要接女儿,这两天我家老人回老家行情了,把我弄得手忙脚乱。”

  “哦,现在想起老人的好了?”师傅有点不爽地说。

  “呵呵!一直想着老人的好,家有老,是个宝。我两个孩子,我们自己开店,上下班时间没有规律,平时多亏老人接送孩子,专职为孩子做饭。”我说。

  师傅笑了:“你是个聪明女人!”

  “不聪明,只是觉得别人对陌生人都可积福行善,我们没那么伟大,就先对自己身边的亲人好。我们家老人过生日,我都给买质量好的衣服。米、面、油也是买最好的。老人自己有工资,不缺吃穿,但我们要表达自己的心意。”我说。

  师傅斜眼往我衣服上看了下,我说:“你别看我,我不大会穿。但老人一定要给买好点,还能有多少年这样的机会。”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上次我拉一女的,她在我车上接一电话。就边骂人边催我赶紧开快点,她要赶去妹妹家,说妹妹和婆婆打起架了,她怕妹妹吃亏,赶去帮忙。你说一个娃她姨,瞎参合啥呀!我故意给她慢慢开。”

  说话间,车子到了成关小学附近,透过车窗,看到孩子们已稀稀落落,走在路上。我赶紧掏出拾元钱给师傅,谁知师傅却一摆手:“赶紧下车接孩子要紧,都晚了,这趟车费不要了。”

  我说:“那怎么成?”他假装生气地说:“快点下车,没时间找你钱,你的一句‘家有老,是个宝’我听着舒服,心情好。那就是你的车票。”

  连忙下了车,看着一溜烟不见的出租车,想想这个怪异的师傅,心里还在纳闷。远远地,看见女儿正和一高年级同学馋扶一盲人过马路。

 我快步迎上去。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