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儿征文作品展播】杨涛:湘西土家人的年味

 妙趣横生 2020-07-16


杨涛:湘西土家人的年味

 
湘西土家人的年味

  冬至一过,湘西人就开始忙了,忙得心甘情愿,忙得不亦乐乎,杀猪的杀猪、买肉的买肉,腌腊肉、灌香肠、炸肉圆、做扣肉、打糍粑、做甜酒……所有的一切都只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过一个圆满、富足、安康的幸福年。

  年前,随意走进一户湘西人家,就可以看见堂屋的火坑上挂满了被熏得黄黄的腊味,透露出现在湘西人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谁都知道湘西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各民族虽风俗各异,却有着同样直爽的性格,过起年来也是惊天动地,唯恐别人不知晓。


  打糍粑

  临近新年,糍粑是一定要打上几十斤的,也不是因为好吃,过年好吃的东西多了去,没几个人会去吃糍粑,打糍粑就好似一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正,不打糍粑的年仿佛不完整似的。不过真要归溯起来,打糍粑还是与土家的风俗习惯有关,俗话“没有糍粑不过年”说的就是糍粑与土家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回娘家还是走亲戚,或者是朋友间的拜年都要相互赠送糍粑,糍粑代表的就是一种富足生活。

  对小孩子来说,打糍粑是件极为热闹的事。因为打糍粑、捏糍粑是一个需要多人配合的工作,所以都是好几家人凑在一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齐上阵。孩子们则在其中一时充当小运输员、一时充当捣蛋鬼,把过年的气氛烘托得更加喜庆。

  选上好的糯米,用水淘洗干净,再用温水泡上一夜,打出来的糍粑才能又白又细。

  第二天一早,专管烧火蒸米的人,就把洗好的糯米沥干了水。然后用旺火把大铁锅里的水烧开,再放上一个甑子,待甑子开始冒气,就将沥干水的米倒进甑中用旺火蒸。火一定要烧得很旺,而且要随时观察甑脚水,少了就添,少了就添。一般20分钟左右,糯米就由原来的白色变得透明,糯米也就蒸熟了。刚出甑子的糯米饭嚼起来很有粘性,而且越嚼越甜,所以第一锅糯米饭蒸熟,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抓一把,用力捏成团子,感受糯米的清香和甘甜。

  打糍粑是个技术活,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糍粑碓后,两个壮年男子就要举起木槌开打了。只是,打糍粑光有力气还不行,必须掌握一定技巧,要不然力气使出去了,糍粑碓里的糯米却没打粘,做不出好看的糍粑。两个打糍粑的人先要使暗劲将石碓里的米饭捶烂,再相互配合着扬起木槌对打,你一下我一下,在对打的过程中稍微旋转一下,目的就是为了把碓里的糍粑拉开,让另外一个人能把力气恰到好处的使出去,把每一粒糯米都打烂。还有就是打糍粑时一定要把握好节奏,对方的木槌提起来后,这边的木槌才能放下去,避免两根木槌在石碓里“打架”。打糍粑的过程也不能太久,要不糯米饭变冷就打不粘了。经过一阵“嘭咚、嘭咚”的砸打后,糯米饭就成了一团粘乎乎的白糍粑,打糍粑的两个人再旋转着把打粘的糍粑缠绕在木槌上,然后一提,整团糍粑就提起来了。

  把糍粑放在抹了蜂蜡的青石板上,剩下的就是女人们的功夫了。用蜂蜡的目的是不让糍粑粘手,而且糍粑裹了蜂蜡在水里泡几个月也不会变糊。别看捏糍粑好像小孩子玩橡皮泥一样随意,其实也是要有技术的,要不然捏出来的糍粑就大的大,小的小,摆放在一起很不好看。做糍粑的时候,两只手要配合好,左手一搓右手一团一揪,一个又圆又白、冒着热气的糯米团子就做好了,另一人用手把团子压扁,然后提起来,用力往门板上一甩,再提起来,再甩,一个两面光光、呈完美圆形的糯米糍粑才算做好了。

  也有时候因为做的糍粑实在太多,根本来不及一个一个的甩,就干脆先捏糍粑团。然后摆放整齐调整好距离,直接把另一块门板抬来压在上面。让小孩子脱了鞋子站在上面踩跳,把糍粑压扁。这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看着孩子在门板上欢快地跳跃,大人们的心里也满是喜悦,仿佛所有美好的光景都会在此刻拉开序幕。


  灌香肠

  做为年夜饭众多菜式中的一种,腊肉和香肠必不可少。所以冬至过后的肉市场总是呈现出一派异常忙碌的景象,因为大家都想买到合心意的好肉腌腊肉、灌香肠,所以这时候的肉市场也最拥挤。灌香肠要稍精一些的猪前腿肉,肉质鲜嫩些,做出来的香肠才不会那么硬。在众多的肉摊前选定一家,说明自己想买什么肉和大约需要的斤两,屠夫手起刀落,只几刀就能砍下一大坨新鲜的合乎买肉人心意的猪肉来。屠夫还会帮着把那一大坨肉剔骨、剥皮、切成小块,方便买肉人装进背篓背回家。

  湘西人不喜欢用灌香肠的机子做出来的香肠,所以有关香肠的程序都习惯用双手完成。

  猪肉用水稍做清洗,沥干,切成两指宽的薄片,然后用适量的盐、淀粉、花椒粉、胡椒粉、白糖、黄酒一起腌五、六个小时,喜欢吃辣的土家人还习惯把干辣椒粉也一起调进去。趁着腌肉的空档,再把猪小肠用菜油反复揉搓,洗干净,剥去肠衣,只留下薄薄的而又最有韧性的那一层。每次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湘西女人总是不甘寂寞,要约了亲朋好友、左右邻居们一起做,大家一边切肉一边夸夸自己的孩子;或者一边洗猪肠子一边说不伤大雅的荤话,然后把欢乐的笑声融进即将到来的新年里。

  真正开始灌香肠了,那更是要约了左右邻居一起,把矿泉水瓶子剪开,瓶口部分就成了一个小漏斗,湘西女人聪明着呢。在瓶口套上肠子,就可以往里灌肉了,一般都是两人配合,一个负责灌肉,另一个负责把肠子里的肉挤紧,并不时用针在灌好的香肠上扎一些眼,以便透气,免得肠子炸裂。大家总是先帮你家把香肠灌完,你再来帮我灌,或者你家买肠子时没计划好,那就到我家里拿一截去,他家肠子没用完,又送给我家用。如此灌出来的香肠因为有了时间的酝酿、双手的参与、朋友的帮忙,总是比街上买的要香上几百倍。

  香肠全部灌完后,让风吹一夜,吹干水份,然后再挂到堂屋的火坑上,让每天烤火时燃起的缕缕清烟慢慢熏制。十几天过去,一根根硬梆梆如干柴的香肠就熏好了,外表无奇,甚至还干干瘦瘦黑黑黄黄,与超市里的香肠根本不能比,但就是这样的香肠才是正宗的湘西农家味。取上一截,煮饭的时候蒸在上面,然后切成薄片,就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菜;或者把香肠切片然后和干红椒、大蒜一起炒,那香得啊,叫人都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了。是啊,香肠都被叫做香肠了,又怎么能不香呢?

  因为香肠容易清洗,吃起来方便,耐储存的特点,也成了湘西游子的心头爱。为了能离家乡近一些,为了能时常吃到家乡味,那些到外地读书,或者外地工作的人,总是要求父母做香肠时要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以便回家过完年后可以带着家乡的香肠走去外地。思念家乡时,系在魂梦里安慰自己的或许就是父母亲手做出来的美食了,吃一截从家乡带去的香肠,漂泊的心灵也可以得到一丝慰藉。


  赶年

  土家人过赶年的意思,就是在腊月29这天吃团圆饭。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朝廷令土司兵上前线抵抗倭寇,只是恰好赶上年关,土家人又特别重视过年,为了不贻误战机,土司王大手一挥,下令从此刻起土家人都提前—天过年,并把土家人自熏的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煮了,和士兵们一起吃了“合菜”才整装出发。从此以后,每年腊月29,土家人为了纪念征战的胜利,也为了怀念为国捐躯的勇士就过上了赶年。

  过赶年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杀完鸡鸭,男人就要带着家里的孩子去山里祭祀祖先,而女人则在家里开始办年(意思就是做年饭)。

  办年的女主人,会把已经准备好的腊猪脚、香肠、鸡、鸭、鱼做成非常丰富的大餐。用鼎罐炖腊猪脚和豆腐、蒸香肠、红烧鸡、水煮鸭、清蒸鱼、粉蒸肉、扣肉、大大小小做足12道,意味着月月都红火,生活圆圆满满。

  当然,在、这12道菜里还离不开用豆渣和青菜煮成的合渣。过去的土家人很穷,常常是“辣椒当盐,合渣过年,一条秋裤穿他几十年。”现在生活改善了,但喜欢吃合渣的习惯却没有改变,因为合渣清淡爽口,营养丰富,绿白相间,颜色诱人,过年吃合渣还意味着一清二白,过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幸福年。

  等到男主人归家,饭菜办齐,土家人就要开始过年了。吃饭前一定要先放爆竹,当然这也与神话故事里的赶年兽有关。从某处传来第一阵爆竹声起,窗外的爆竹声便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真是“爆竹声声除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正式开饭前,家里还要再敬一次神龛上的列祖列宗。家长发话开始过年吧,大家才开始过起了赶年。

  好菜好酒,觥筹交错,大家一边说着新年的愿望,一边大快朵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作者简介:

  杨涛,女, 70后,土家族,湘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12期学员,目前在乡村小学任教。曾在《青年作家》、《山东文学》、《湖南教育》、《黑龙江教育》、《奔流》、《散文诗》、《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中国教师报》、《中国妇女报》、《中央电视报》、《中国审计报》、《中国质量报》、《羊城晚报》等全国10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近百万字。出版过文集《缘来缘散》,有文章被选编进《东方作家文萃》、《2014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报纸副刊史》、《中国精短散文1949—2015》,《世界汉语文学经典微诗100家》、《文化范儿》。《像一朵水莲》获得第三届“鑫云杯”全国文学大奖赛二等奖,2016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荣誉称号、湖南省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第二届全省“书香之家”荣誉称号。



其他征文作品链接:

“记忆中的传统年味儿” 征稿启事

【年味儿征文作品展播】林秋:年味

【年味儿征文作品展播】贤哲:我小时候过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