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钱其昭:青原游(20)

 妙趣横生 2020-07-17

【连载】钱其昭:青原游(20)

“七星伴月”传奇

  走进王家头户,也一栋老旧的房子特别显眼,别看这栋房子破败欲倒,其实,它也曾辉煌过。从明朝到现在,已经历了四百余年,它就如同一位岁月老人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明朝朱元璋开国后,税赋特别重,老百姓建房子不敢把大门开在前墙正中。为什么呢?如果开在正中,就要年年增加税赋,老百姓怎么能负担得起呢?因此,凡是这个朝代做的房子,不是把大门开在旁边,就是把侧门当正门。

  明朝房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得又高又大。有的屋顶分两层盖,一是为了通风;二是为了采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篾织壁”。“篾织壁”是用竹篾编织成板壁,上面敷一层厚厚的稻草、石灰和黄泥的混合物,再用石灰光面。有钱的人家会请丹青手画壁画,经过装饰后的厅堂、内室,美仑美奂,冬暖夏凉,住得特别舒适。

  我们现在看到庭院中的这个小水池,就是 “七星伴月”中的七星之一。“七星伴月”的七星按天上北斗星的方位散落于王家、匡家、文家,一颗星星落在这里,主人当然非常高兴,不但用砖砌了池边,而且设置了雕刻精美的红米石栏杆。主人闲居无事时,站在池边观鱼赏月,倒也有一番乐趣。

  “七星伴月”是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有一位月华老人,他常年站在富水河边赏月,或对月吟哦,或对月抚琴。北斗七星看见月华老人有这般闲情逸兴,心里羡慕得不得了。大家觉得应该下凡去听听月华老人到底弹的是什么琴?吟的是什么诗?

  月华老人弹着弹着,发现北斗七星飞下来了,就瞪大眼睛想看清楚星星散落到哪里去了。可是,北斗七星一到凡间,立即散落到村子中间,变成七个清澈的小水池,月华老人哪里能找得见呢?

  月华老人抻长脖子找呀找呀,天长日久,就化作了一座高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月华老人,就在山顶上修了一座月形的建筑物,叫“月光台”,这七眼小池也就叫作“七星伴月”了。

  七星伴月,陪伴着富田人历经风风雨雨,走过岁月的沧桑。

 龙川阁怀古

  龙川阁座落在富田镇老街,面对天马山,看着清澈的富河水从脚下哗哗流过。阁的横额一块红米石上镌刻着“龙川阁”三字,字体遒劲厚重,并注明是“王仁心堂”建造。斑驳难辨的对联“遥接天马文峰,直吞川龙富水”写得气魄非凡,给世人无穷的回味。

  龙川阁是怎样建成的呢?

  王姓的祖先王季示以吉州得解进士身份授贵州通判,任上很有政绩,明光宗绍熙年间为了褒奖他的功绩,特地封了他九十九岁的老母亲邹氏为孺人,并赐予凤冠霞帔。家乡人民为了有个永久的纪念,便在富水河边建了这么一座“龙川阁”和一座“邹婆塔”。

  龙川阁之所以远近闻名,完全得益于文天祥。

  文天祥的家就在龙川阁右侧,他的父亲文仪在河边栽了几丛篁竹,并将居处取名为“竹居”。文天祥小时候经常坐在河边的码头上观赏风景,思考问题。

  文天祥就义后,到了明代,乡人在竹居的原址上建了座雄伟壮丽的“文丞相祠”,又名“大忠堂”。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一直三进,分成大忠堂,状元石坊两部分。祠堂匾额上“文丞相祠”四字为清朝探花王龙文所题,牌坊上有一副对联:“衣带空存,留取丹心还大造;幅巾肃拜,愧无籍手见先生”。状元坊两座全是跨街石坊:一座在富田老街横街口,邹婆塔旁;一座在祠堂左侧丈余许。帝制时代,朝廷官员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肃然起敬,徒步进街,亲临文丞相祠,晋谒礼拜,悼念这位民族英雄。

  据史料记载,大忠堂曾几度遭兵燹,以后屡毁屡修。清咸丰甲寅年重修后,一直维持到了1967年,最后毁于“文革”浩劫,现仅保存了一块“文丞相祠”的石碑。

  文天祥是死于元初,怎么到明朝才为他建祠呢?原来,文天祥是为南宋朝廷抗元而死,元朝自然不允许民间为其修坟建祠。所以,凡是民间有文天祥的纪念建筑物,都是明朝以后建成的。

  同时,乡人还在文丞相祠旁不远建了座忠义祠。刘洙,刘家人,文天祥的同窗好友。刘潼公唐代时由长沙丰陵迁入富田立基,子孙分居南街、锦溪、小江边、下江,宋代就成了富田的名门望族。刘斗圩官至上柱国,名声显赫。

  到了南宋时期,元军入侵,刘洙和文天祥一道招募乡勇抗元,结果在兴国空坑一役兵败被俘,被元军杀害。乡人为感念刘洙的高义,就在富水河畔建了一座忠义祠。祠堂旁边有一个地域性的纪念物,那就是“犁头尖”。这样的“犁头尖”有三个,正对着匡家的一坵田耕作,说是“犁头犁富田”。乡人希望刘洙的后代永远富裕昌盛。

  全国各地的仁人志士来“文丞相祠”和“忠义祠”凭吊英灵,都会到龙川阁来,在码头上坐坐,体验一下文天祥儿时的心情。文丞相祠和忠义祠毁后,龙川阁这座明代的建筑物就成了游人心中的标记了。

  竹居,文丞相祠、忠义祠、龙川阁,不同时代的产物,像是有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它们连结在一起,给人以思索,给人以启迪。

 匡家明朝建筑群

  富水河穿山越岭,在富田放慢了匆匆的脚步,饱览了一番古镇后,然后施施然北去。于是,在这美妙绝伦的湖光山色之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富田镇的明清建筑众多,形成了一个个群落。仅匡家村在明清时期建筑的祠堂就有11座之多,分别叫:崇孝堂、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节寿堂、仁亲堂、樵谷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26栋明清建筑的民宅由鹅卵石巷道串连在一起,“上世第”、“下世第”、“玄坛庙”、“娘娘庙”和3口古井穿插其间,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

  “大夫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富田匡氏族谱》记载:明神宗时,匡家村出了个匡常大,被皇帝敕封为奉政大夫,并御赐在村里建一座“大夫第”以光宗耀祖。

  由于明朝的税赋很重,老百姓很难承担建房的税赋,所以周边村庄的百姓都建不起房。而富田匡氏因有奉政大夫的庇护,税赋稍有减轻,才能够大兴土木,形成这么一大片明清建筑群。

  明朝建筑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用木板做壁,大部分采用竹蔑织壁,糊以稻草混合的黄泥巴,外表粉刷石灰,再绘彩画。二是房梁斜撑雕刻都是牛、马、羊等动物造型。三是大门不在前正中,而是开在侧墙,那是为了少交太重的税赋。

  朱元璋,一个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帝王,不但没给穷苦的百姓带来幸福安祥的生活,反而横征暴敛,对穷苦百姓敲骨吸髓,弄得民不聊生。这一栋栋的建筑物不知道代表的是明王朝虚伪繁荣的表像,还是控诉明王朝暴政的铁证?

古井醪酒的传说

  富田匡家村西面的印塘边上有一口井很古老,井沿都被打磨成一道道凹槽。关于这口古井,当地百姓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元大德年间(约1298),匡家村有一对夫妻,家里很穷,全靠打柴卖为生。一天中午,后生打柴回来,累得气喘吁吁,喉咙冒烟,很想喝水,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头子跟在他屁股后面向他讨水喝。后生看了他一眼,二话不说,就舀了一杓水过去给他先喝,然后才自己喝。老头喝完水后转身就走,连一句“谢谢”的话都没有。

  第二天,后生打柴回来,正要喝水,老头子又来讨水喝。后生心想:这个老头怎么啦?你没看到我累得喘不过气来吗?唉!算了,他人那么老,别跟他计较,还是先给他喝吧。于是,后生又给了老头子一杓水。老头喝完后,仍然是一声不谢,转身就走。

  没想到第三天又是这个时候,老头子又来讨水喝。后生心里非常恼火这个老头不懂礼貌,不选时候来讨水喝。可他转念一想,唉!跟一个老人计较这些干什么?不就是一口水吗?于是,后生仍然笑容满面地舀水给老头喝。这一次,老头子喝完水后开口了:“后生仔,你这人心肠挺好,不应该这么辛苦。这么办吧,你明天到前面的井里去挑水卖,在富田能卖多少就是多少,不要告诉别人。”

  老头子走后,后生哑然失笑:这个老头子,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真不懂世界上的事。富田近河,有的是井,叫我挑水去卖,岂不是叫人笑脱牙齿?

  翌日清晨,后生去井里挑水做饭,奇迹发生了:他站在井沿,一股醇香的酒味冲鼻而来,他不知道这股酒味从何而来?迷糊了好一阵才丢桶下去钓水,钓上来一看,桶里竟然是琥珀色的酒。后生欣喜若狂,他知道遇上神仙了,赶紧走街串户去卖酒。

  人们见后生卖起酒来了,都觉得非常奇怪:他家穷得开花,怎么还有糥谷做酒呢?后生经不起人们的盘根究底,终于说出了事情发生的来由。村人们不相信,就跟在后生的身后去挑水,众人钓上来的是水,而后生钓上来的却是酒。

  因为后生卖的是仙酒,人们争相恐后地买他的酒喝,别人家的酒反倒卖不出去了,慢慢地他就变成了独家经营了。几年以后,后生家就盖起了高楼大厦。望着滚滚而来的钱财,后生想,要是再有酒糟喂猪,再养一些猪,钱财就来得更快了。

  有一天,老头子来了,后生拜伏在地,千恩万谢,办盛宴款待老头。席间,后生提出:“老神仙!真感谢你!让我几年就发达了。我就是不明白,这么好的酒,怎么就没有酒糟呢?”老神仙问:“你想要酒糟呀?”

  后生答:“是啊!要是有酒糟喂猪那就更好了。”老神仙迟疑了一下,说:“好吧!我就给你酒糟!”

  第二天,后生再去井里挑酒,钓满两桶酒后,井底泛上一沱酒糟,随即又沉了下去。从此以后,后生所挑的再也不是酒了。

  呵呵!怪不得《增广贤文》里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