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孙长江:答《小说林》“文化焦点”访谈十问

 妙趣横生 2020-07-17

孙长江:答《小说林》“文化焦点”访谈十问

 答《小说林》“文化焦点”访谈十问

  1.以您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谈谈您对历年高考作文的看法,以及您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年年有高考,年年考作文。综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明眼人早已发现,在“写什么”的问题上,似乎已不是问题。这是由高考的命题原则,即“防猜性”、“可写性”,以及“可评性”所决定了的。

  防猜性,就是反押题;因为只有在所有的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之前均“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竞争”才是公平的。可写性,指的是任何一个高中生,无论你是在大都市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完成高中学业的,还是在大山深处伴着怒放的山花读完高中学业的,面对着一个陌生的文题,只要你自信,只要你潜心揣摩都会产生写作的动力与激情的,也就是说都会有可写的内容。可评性,更是原则的原则,指的是面对着成千上万份试卷,必须能够设定一个统一的、公正的、富有权威性的标准。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在高考作文的指导上,作为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审题训练,使学生们尽快地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之外,更应该在“怎么写”的指导上花大力气。不断地加大训练的力度,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的层次,因为“技巧与分成正比”。尤其是2000年后的高考作文正朝着“注重开放性”、“增强文学性”跃进的今天,尽快地帮助考生们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了。

  2.有人说“素质教育”首先应从语文课开始,您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这个说法,我不反对。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课,除了传授知识外,对于学生情感的开发,视野的开阔,认知的开通,乃至思维的活跃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能想象的是一个感情贫乏、视野闭塞、认知僵死、思维板滞的人,也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当然,这样讲,也并非是在说其他学科的学习就不重要了。只是想说,上好每一堂语文课,使学生在由文学作品构建成的一个又一个美妙的境界中,让心灵在温馨的浸染中变得美好,对人世间所有的真善美都充满热情。

  3.您认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得从两个方面入手,即阅读与写作。鲁迅先生讲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得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这话就是在告戒我们,想要达到“一支笔在手,敢和孙吴兵斗”、“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写作高境界,那好,尽可能广泛一点地去涉猎文学作品吧。切不可把目光紧紧地盯在教材里那十分有限的篇章上,以为跟住老师,把教材吃透了,就自然会写出好文章来。这实在是一种很有害的想法与做法。

  现在,确有许多家长怀着美好的愿望与动机,见孩子在看教科书则心喜不已,见孩子在读课外的文学作品则眉头紧锁,甚至下达“禁令”。殊不知这样做正是在“扼杀”着孩子的灵性于悟性。做老师的应该以教材为契机,引导学生们有意识地由课内向课外扩展。如,课上学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引导学生们课下读一下鲁迅的《白莽作〈孩儿塔〉序》等篇章;读了舒婷的《致橡树》,就引导学生在课下找来《双桅船》,进一步深一步地去体会舒婷那细腻中蕴着几分泼辣,含蓄中燃烧着深爱的风格。

  读书与写作,读书与修养,是相辅相成的。鲁迅先生还曾讲过:“只输出,不输入,不久就会枯竭的。”输出,指的是写作;输入,是在告诉人们必须要不断地读书,广泛地阅读。只读书,不动笔,那是“书虫”;只写不读,用不了多久,我们便会被灵性的枯竭感折磨着了。要嘛,无数遍地去重复自己,要嘛,涩涩的笔下再也流淌不出鲜活的思想与文字来了。

  记住朱熹的告诫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您认为学生作文和文学作品是一种什么关系?

  还是套用一下杜甫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好的文学作品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文学作品如同样板,用形象而直观的高度为学生们描摹着追求与努力的方向;它又如一座将所有的“技巧”都变成可与中学生亲近的好朋友一般的矿山。

  关键是引导与指导。引导学生们去认识那些前人和今人用智慧用热情,用因热爱着生活于是才有了的深切感受,而留下、而写出来的文学作品。

  指导者须要有眼光有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契机,让学生们于成功的范例中去感受“技巧”魅力。举个例子说,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对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指导者如果利用好它,就可以使学生们在环境描写中通过相应的技巧去实现环境描写的三个写作目的。

  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我又无聊赖地到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一部《四书衬》。”

  读过之后,我们立刻感到这是一个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的时代。何以会这样?只因为作者选用的都是带着那个时代烙印的特定物件来描写的。我们试着将那些特定物件换一下,比如这样写:“我又兴致勃勃地到案头去一翻,只见一部崭新的《现代汉语词典》,一本《花季?雨季》和一堆《人生十六七》杂志。”时代变没变?变了。这就是技巧,这技巧是在告诉我们:运用带有时代烙印的特定物件才能尽致地展示时代风貌。换个角度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的这些笔墨,我们立刻又会感受到有一种性格跃然纸上,那就是鲁四老爷的不学无术与迂腐。这又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呢?揣摩之余,我们会顿悟到,在环境描写中只选择到了特定物件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这些特定物件按照由人物性格所决定的了特定的“存在方式”描写下来,才能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

  这还不是技巧吗?例子俯拾皆是,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好的文学作品,永远是热爱写作、热爱文学的人最好的老师和朋友!

  5.您认为提高作文水平,应阅读一些什么书籍?

  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瞎读,一是有意识有选择地读。一片沙漠,想使它得到绿化,可先不要问种什么好,哪怕是沙棘、野草,也会改变那里的土质;人的心灵有时也如同沙漠一样。初读书的人,必须有个瞎读的过程。抓过书来就读,读多了,心灵里就会出现一片又一片绿洲,此刻新的境界就开始了。古人讲的“厚积而薄发”,指的也许就是这吧?人,最忌急功近利。读了几本书,就开始期待奇迹的发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奢望。但对于中学生们来讲,实际情况又不容许“瞎读”。怎么办?此时,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指导他们读点唐诗,去体会那人生的况味是怎样通过“最小的面积”被“惊人地集中”在了一起的;读点宋词,去体味那长短不齐但却饱含着音乐般美妙的句子是如何将人的情绪情感说到了那般真切的境界;读点散曲,去品味那美妙的情致或感伤的凄婉,一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吐露竟是这般的奇妙……读点微型小说,三五分钟,卒读一篇,在拍案叫绝时,将那文字与文字的碰撞,撞出的竟是智慧的火花捕捉住,将这化作激发灵感的动力,将自己心中那对生活独有的感受释放出来,尽情地释放出来了,不就好文章吗!

  6.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应如何克服?

  学生作文曾经出现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这是由命题本身存在着的倾向性,以及为了应付考试又必将采用的“程式化”的训练造成的。因此,要克服这种现象除了要改变一下过于“程式化”的作文训练之外,更应在考试的命题方式、内容要求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令人兴奋的是“新高考”在作文这方面已经作了大的调整,而且据可靠消息,2000年的高考作文,在命题样式等诸方面,还会有更大的调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考生们在考场上,调动起自己对生活独有的感受,写出有声有色的鲜活作文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7.您是否参加过高考评卷,请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笔者曾多次参加高考阅卷工作。总的感受是除少数个别的考生在立意主题上确实还存在着偏题、跑题的问题外,绝大多数考生在这方面是早已“过关”了。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悬殊的落差呢?原因就出在语言上。语言不优美也就罢了,甚而至于生涩、晦涩,令评卷老师难以卒读的作文,可以说比比皆是。由此,笔者曾经撰文《浓茶?香烟及语言》,那是在有了高考评卷的切身体会后,从心底里涌出来的一些极想对即将进入考场的考生们的忠告:已经到了非迅速提高语言能力不可的时候了!

  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曾讲过:“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他又说:“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要想加强语言修养,加大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穿透力,首先就必须热爱生活,用热爱生活的热情去铸造自己的心灵;心灵美好了,情致悠悠而饱满,心底里自然就会贮存下“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音符,进而迸发出优美的旋律来。

  8.您认为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来?

  写出好作文的学生有三种类型。

  一是生活经历较同龄人多少坎坷一点的学生。尽管我们的奋斗并非是为了使下一代人的人生充满困难,充满不幸;但又有谁能不承认“苦难永远是一笔丰饶的财富”呢!事无巨细,父母统统包办,人生平静得就像微澜不生的死海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作文来的。

  二是生活经历虽不丰富,但敏于观察,勤于思索,一句话“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学生,写出的作文都很生动,优秀。巴尔扎克说:“生活,无非是一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所管制。”细小的情况,是极容易被粗糙的心疏忽、怠慢的。惟有时时处处留意于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捕捉到它,进而感受到其中的分量,并且深悟到:这细小的一切,对于写作来说,竟然是这般的重要!

  三是广泛涉猎知识,阅读面较宽的学生。他们虽写不出鲜活到足以使人喜、促人愤、催人泪下的文章来,但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都相当的干练,有时也清丽感人。

  9.作为老师,您认为应如何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平?

  多读书,勤读书,发奋去读书。永远不可停滞在自己曾经有过的积累上,尤其是在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这一点尤为重要。鲁迅先生说:“一天天满足着,一天天堕落着。”即使自己不“堕落”,飞速发展的生活,为每一个语文老师树立起来的新的高度与标尺,也会将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定格在平庸无为的落伍者的行列之中!

  10.请将您多年的教学经验浓缩为一句格言给我们的高中生读者。

  笔者是最不善于锤炼格言的人。但平时在作文课上,最喜欢讲给学生们听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没有平凡的事,只要平凡的心。情,是点燃平凡的火炬。让这火炬先在自己的心中熊熊燃烧吧!

  写于1999年11月17日故乡哈尔滨巴掌书屋

  完稿于2018年11月4日北京润千秋

  孙长江简介

  孙长江,哈尔滨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黑龙江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散文诗学会会员,《演讲与口才》杂志的特约顾问。退休前,曾是哈尔滨《新晚报》、《广播电视周报》、《学子》杂志的特约撰稿人,《作文通讯》的特约编委。曾出版过《跟我学写作文》《轻轻松松走进作文天地》《精品作文名师点评》等二十余部专着。小说集有《遗落在荒原上的记忆》《温暖的眼睛》等,曾经在国内和台湾发表过《台湾一路行》《有支曲子,惹我青衫湿》《年轻真好》等上百篇散文,还在许多报纸上发表过诗歌,如《幸福》《收藏》《洗衣曲》《虹之遐想》等几十首。

  现已退休,定居在北京,每天仍在孜孜矻矻地写着他在当老师的三十年里无法完成的夙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