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享生活 · 安在山谷里的“陶”然田居,把自由和逍遥烧制成器

 正午文化 2020-07-17

过去的一年里,刘其奕和陈知音生了宝宝,山谷里的小房子因为添了这位重要的家庭成员,变成了真正的家。他们烧陶,制茶,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自给自足山野生活的副产品,每一件都融进了自由与逍遥的因子。

从曾经的柴窑,到后来的mini窑,刘其奕把自己当年大学雕塑专业习得的技艺又捡拾了回来,完美运用在柴烧窑上。他建造的窑造型很像生命体,这大概和器皿在窑里的烧成有关,一件器皿从黯然无光到光泽显露正是在这熊熊烈火中形成,仿佛有种“凤凰涅磐”的意味。

下个月,名为“出土”的展览将在杭州举办,有十多件mini柴窑雕塑作品会和大家见面,也意味着他制陶艺术风格的调整正式开始。

今年是刘其奕的“而立之年”,他成为了父亲,一天24小时里最重要的时段,都被他分配给了女儿“小茶叶”,因为这是他最重要的一件“作品”,也是他当初决定搬到山野乡村里生活,最好的“见证”。

他和知音的小家日常,是带娃,烧窑,做饭,洗衣,读书,简单而满足,在三家六口人忙活一个娃的时代,小夫妻两人选择独自带娃,把“小茶叶”照顾得安心踏实又舒服。有自然美好的生活坏境和耐心独立的爸爸妈妈陪伴,这样的童年真是实实在在的美好。

“其弈”并不是男主人的真名,他只是觉得以前的名字太普通,于是就在图书馆的书上根据自己喜爱的数字随机选了“其”和“弈”字。正是这种自由洒脱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爱人陈知音。

当年,在江南大学学工业设计的知音来景德镇采风,在市集上遇见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其弈,就这样一眼万年,简单的相遇变成久久地相守,她决定留下来和其弈一起创作陶器。

2011年,他们在景德镇湘湖村买下一小栋民房,把工作室和家都安在了这里。采茶,烘茶,做陶,享受静谧的田园生活。

出生在1987年的其奕和出生于1989年的知音,处在最有想法的年纪,并不是厌倦了都市,看破功名,所以归隐山林。他们觉得这里做柴烧很方便,可以拥有一个随性发挥自我的空间,慢慢去感受木柴、泥土、火苗的微妙变化。

一个人搭建一个柴窑,从取泥、制器、劈柴,生火,不同的泥土,不同的天气,雨天烧、雪天烧都不一样,干柴烧湿柴烧也不一样,烧的时长一点短一点都不一样,以及坯体迎火面背火面都会呈现不同的肌理,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着迷。

正是这份不故弄玄虚的诚心诚意,让他们可以慢下来,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种茶,耕田,脚踩在泥土里的踏实和与村民们单纯轻松的交往,让其弈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低,反而收获了越来越浓厚的人情味,也愈发让他在自己的创作里找到快乐和感动。

其弈和知音不愿意称自己为陶艺家。他们更喜欢匠人这个名字,代表着一种对手艺的长期执着,一种对器皿的态度。传统的一些手艺,比如烧大缸,烧瓦片慢慢消失,因为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与其发生联系。其奕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出现在人们闲适下来的时间里,比如泡茶读书,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柴烧因以木材为燃料烧制而得名,因为薪柴种类、泥土特性、烧制时间、空气进流量等的不同,会形成变化莫测的落灰与火痕,其中的不可预见性恰恰是柴烧的动人之处。其弈坚持自己建窑,把握从头至尾的每一道工序,每烧一窑都要和知音轮流熬夜。 

他的柴烧,每一个作品世上仅有一件,永远无法复刻出第二个,凝结着火、泥土、树木,那一刻的天地精华,留存的是同样不可复制、逝去的光阴。

为了更自由地创作,其弈和知音从不接受订单和定制,每年也只有六七窑的产出。这种诚意,也渗透到他们的作品里。

除了做陶器,家里所有的东西几乎都由其弈动手改造,残破的陶也成了装饰品。房子也像他们的茶和陶,不加雕饰,舒服就好,一点一点修葺,慢慢生长。挖野菜,做覆盆子果酱……山野间的天然食材加上知音的好厨艺,总能做出独一无二的美味。 

也许自己烧出的作品并不能成为惊艳世人的巨作,但每一件从窑火中历练而出的器物,都是一段细水长流的日常生活的记录,超乎物品之上的,是情分。

Q:你烧的柴窑陶器“牛”在哪?

A:(笑)我没有想做到多牛,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勇敢去做尝试,取得了一些小成果。2008年,我休学了一年,去了北京798画廊工作,学习,当时曾经以画廊助理的身份参加了一个有关柴窑的工作坊,在北京和西安两地,来自美国和台湾的柴烧艺人都参与其中。我在工作中了解到,原来每个人的窑,大小外观可以不一样,柴窑可以没有模式和标准。

第二年回到景德镇后,我做了第一个柴窑,这个窑参考了耀州窑博物馆其中一个窑的尺寸,直径大约70厘米。当时景德镇其实已有三个柴窑,但是它们都是机构所有,所以我造的这个柴窑成为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柴窑。

大概是因为这样,很多同行对我的窑比较好奇吧。

 

Q:你和知音曾经用了一年的时间出去旅行,看到什么了?

A:2014年我们从景德镇出发,途经安徽、江苏、浙江,再南下福建、广东,又一路向西走,旅途比较随意吧,沿途考察了很多当地的民俗和民间手艺,比如泾县的古法造纸,宁国的“泥条盘筑”等,专门进行了记录。

我们在车上装了一个移动的柴窑,一边走一边研究各地窑的结构,回来在车上自己摸索着烧,除了创作思想的变化,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生活方式也让我们觉得新奇。那次旅行回来后,我放下了自己过去的一些坚持,感觉工作自由度更高了。

Q:除了烧窑,听说你们还制茶,你们的茶有什么特别的名头吗?

A:我们俩做茶没有什么固定程式,很随意,只要耐泡、好喝就行,红茶、绿茶、乌龙茶都做过。喝茶也很随性,自由自在没有束缚的心境下喝茶最是痛快。我们的茶具外观相对于工艺繁复、装饰丰富的景德镇陶瓷来说,比较简洁而朴素吧。我觉得这东西很私人化,自己开心就好,就像我们给女儿起名叫“小茶叶”,正是希望她能快快乐乐,像随着微风在空中舞蹈的茶树叶片一样自由。

·

·

·

END

刘其奕,陈知音

其奕工作室创始人,以柴烧为媒介,

从事艺术和设计创作。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