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在小暑与处暑之间,从今天7月16号开始就入伏了,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2020年三伏时间: 今晚《夜读》一起看看,聪慧的古人如何度过炎热的夏天!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 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古人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待盛夏之时取出消暑。莲藕是驱暑的良方,性凉甘甜,可多食。 炎炎夏夜,微风习习,手捧盛有冰块和莲藕的小碗,凉意沁入心脾,驱走热意。郎的情思虽长,却比不过藕丝长,怪不得闺人生怨,愁上心头。 《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 热字当头,且躺在清凉的竹床上读一读圣贤书,读累了,把书放下,小憩一会儿,在梦里倾听渔笛悠扬,沧浪咆哮,热意顿时散去。 石枕,竹床,顾名思义,是用石头和竹子做的,源于自然,返璞归真,是夏季休息必备良物。如今,石枕难寻,竹床倒很常见。 《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 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 露顶洒松风。 慵懒的摇着蒲扇,袒胸露顶,在青山绿林之中,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无拘于礼法,乐得逍遥自在。 在山中,寻一间茅草屋,在微拂的清风中畅游,在屋旁的溪流边垂钓,既可驱暑,又可养心。 《纳凉》 宋·秦观 携扙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携杖出门,寻一方绿茵之地,坐靠在胡床之上,好不惬意。寂寂明月夜,笛声萦绕,莲花盛开,目之所及,一片和乐景象。 古往今来,纳凉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纳凉方法。寻一处绿荫,布下棋阵,约两三好友,在绿意中“厮杀”一局,“热”中作乐也。 《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 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 一声笛起山前。 清凉的风迎面吹来,遥望天空,点点星光,照亮了浦口的船只,引得山前笛声作响,余音绕梁,令人心醉。 夏夜,搬着凳子坐在门前,看星星,数月亮,微风拂面,在月夜下寻一丝清凉,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宋·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 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乘一叶扁舟,在荷花池中划船赏游,荷香缭绕,酒香醉人,在烟雨朦胧中感受夏日的凉爽,酷暑何在? 划船游湖,船在水中,人也仿佛漂流在水面,目及之处一片波光粼粼,凉意入身,自在至极。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日暮降临,月亮东升,打开窗户乘凉,晚风送来荷香。想拿琴来演奏,却没有知音来赏。 乘凉的方法有了,知音人却不在,不失为一件憾事。朋友啊,夏日的炎热已经被我驱散,你何时过来与我一同享受这凉夜? 《忆王孙·夏词》 宋·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 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 针线慵拈午梦长。 雨后,荷香溢满小院,水草猎猎有声。将投放在井里用冷水冰镇的李子和瓜拿出享用,累了便躺在竹床上歇息,悠哉。 西瓜、李子等水果鲜嫩多汁,咬上一口暑气立消,十分见效,可以说是夏季避暑“神器”了。 古时候,虽然没有空调,风扇,古人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还是找到了许多值得借鉴的避暑方法。 “偶尔入山中避暑,地为床铺天为庐”,万物皆从自然来,且保持一颗质朴的心,与自然作伴,坦然处之,酷暑奈我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