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臂酸痛可从痰论治

 陈潮祖医学论坛 2021-04-17
茯苓丸(《百一选方》引《济世全生指迷方》)
[组成]半夏60g  茯苓30g  枳壳(麩炒)15g 风化朴硝8g
[用法]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3g,食后姜汤送下。
[主治]
1.脾不运湿,痰滞经络,两臂酸痛,两手疲软,舌苔白腻,脉象弦滑。
2.痰浊内阻之眩晕。
3.痰阻机窍之癫疾。
[证析]两臂酸痛,眩晕,精神异常,是本方主证;脾不运湿,痰浊内阻,是此证病机;苔白腻,脉弦滑,是痰浊内阻的辨证依据。主证兼见苔腻、脉滑,知为痰浊内阻,既属痰浊内阻,则就归咎于脾。脾不运湿,痰自内生,滞留少阳三焦,随气运行,阻于上肢,遂见两臂酸痛;筋膜松弛,遂呈两手软弱无力;干及心包遂呈眩晕;上阻机窍,遂致精神异常,出言无序。上述三证都是痰滞少阳三焦之腠,影响少阳三焦之膜的综合反映。
[病机]脾不运湿,痰浊内阻。
[治法]燥湿化痰法。
[方义]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基础,加枳壳和风化朴硝而成。小半夏汤为著名的燥湿祛痰降逆止呕方,以此为主,既消已成之痰,又绝生痰之源。茯苓淡渗利湿,导痰浊从前阴而出。痰滞腠理三焦,不似肺胃痰涎可以祛之使出,欲从毛窍外泄亦较困难,唯令黏涎清稀,才有可能下行肾系,随尿而出。配伍风化硝稀释痰涎,有令痰浊易于下行之意。再用枳壳通降少阳三焦气机,俾气行则痰行,气降则痰降。合而用之,可使脾运恢复,痰浊内消,随气下行,用于上述诸证,久服可能见效。
[应用]
1.两臂酸痛  此证与风湿痹痛颇为近似,当参合舌脉以资鉴别。大抵风湿为患,苔白不厚不腻,脉多濡而不滑;此证苔多厚腻脉多沉滑,且每兼咳嗽痰多,呕恶胸闷等证,为其不同点。
2.眩晕  眩晕属于痰饮为患十居七八,属于气虚、血虚、阴虚仅居二三。水液阻滞的眩晕,亦当辨其寒热。此方所治,寒热证象并不明显。
3.精神异常  当见苔白而腻,脉象弦滑才能断定是痰作祟。不偏寒热者可投此方。若偏于热则以礞石滚痰丸为宜。
 

编辑|任宇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