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点,你挣多少钱都弥补不了

 windy天意晚晴 2020-07-18

最近在读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作者从自己多年的从业经历出发,结合自己心理学专业知识,深度剖析了现代人种种心理问题的诱因。读完此书,作为一个母亲,我深刻意识到,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在他三周岁之前,必须要做到高质量陪伴。


最基础的是不分离

还记得儿子一周岁的时候,我带着他去公园玩,碰上一个两岁半的宝宝,他见了我就喊妈妈,非要我抱抱。他爷爷尴尬地说:你戴的眼镜像他妈妈,可能把你错认为妈妈了。晚上要回家的时候,他不走,非要跟我回家,一心认定我是妈妈。

当时我只以为他喜欢和我玩,后来才知道他妈妈因为特别忙,他又是老二,生下他后就没怎么管过他。现在想来,他根本不是认错了妈妈,而是因为我给予了他母亲的温暖,满足了他对母亲的幻想,所以,情愿错认,也不愿回那个没有妈妈温暖的家。

随着儿子的逐渐长大,我越来越认识到孩子根本不可能认错母亲,母子之间那种血脉根本不是见与不见能割舍的。那个宝宝明知我不是他的母亲,却一心认我当妈,可知他的心理多么缺乏母爱。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就会寻求依靠,而一旦依靠不再,各种极端的问题就会产生。比如自闭,孤僻,抑郁等等。

所以,很多专家都主张妈妈亲自带孩子到三岁。因为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和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幼小的孩子往往认为他们能看到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存在,如果看不到,就认为此物不存在。所以小孩子在妈妈上班走时都会撕心裂肺的大哭,因为在他们心里,看不到妈妈就意味着没有妈妈。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时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只有妈妈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让他知道无论妈妈在与不在他身边,妈妈都是爱他的,那么他才可以接受分离。否则,他会将短暂的分离视为永远的被抛弃。


更重要的是高质量

有心理学家戏称,如果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与之有过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请攒下让孩子看心理医生的钱吧。

三岁之前的分离,会给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创伤,就算妈妈后来诸多补救,也会或多或少留下些影响。所以尽可能减少分离是非常必要的。可是,有些人,就算是三岁之前寸步不离的守护,还是让孩子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陪伴的质量。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观察了约六万对母亲关系,他提出:“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

他告诉我们,要减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三岁之前的高质量陪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你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原始母爱贯注。怎么做呢?

温尼科特认为,婴儿最初追求的是全能自恋感。即他想怎样,事情就会怎样发展。比如他饿了,妈妈的乳汁就会送上了,他冷了,就有妈妈的怀抱,他想玩,妈妈就会陪着他……甚至他认为世界、妈妈与他的心意是相通的,而且完全按照他的心意运转。

足够好的妈妈会很好的满足婴儿对全能自恋感的追求,而这种感觉一旦得到满足,婴儿就可以接受生命中的挫折。妈妈对婴儿的全神贯注,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所以,妈妈们,不要因为孩子还小,就可以轻易忽视他追寻爱的眼神。上班族妈妈也不用内疚,只要你在下班的时间全神贯注陪伴孩子就可以了。孩子们需要陪伴,更需要毫无条件的关注和爱。


更高级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大家应该都见过这样一些人,他们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很多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就是别人评价中的那个样子。这样的人,往往没有自我意识。别人的只言片语会将他们一点点吞没。他们甚至害怕与别人交心,怕别人看穿自己,常常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世界中。

这样心理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小时候的极端被忽视。每个人都有希望被别人看到的原始渴望,可是很多妈妈会忽视这种感受或者非要让孩子顺从她的感受。于是,渐渐的,很多人的感受被扭曲了,他们感受不到自己的感受,认不清自我,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小时候,我们会被教育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因为太危险了;幼儿园,我们被教导学习各种规矩;小学,我们又把老师的话奉为金科玉律。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在他们看来,我们的不守规矩、我们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都像是小树苗旁出斜逸的枝桠,需要修剪整齐了才能茁壮成长,殊不知,这样的梳理,压抑了我们的欲望和冲动,也让我们失去了创造的活力。

蒙台梭利曾说,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高质量的母子关系,需要让孩子的感受被看见,被母亲点亮,孩子与生俱来的活力,需要母亲去接纳,去感知。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活力或者欲望成为流动的生命之水,汹涌澎湃;而不是成为黑暗中的一潭死水,从生至死压抑着自己的欲望。

其实,我认为,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母亲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身为母亲,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发现自我,不断调整自己的爱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母爱质量。

当然,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没有一点心理问题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少一点,再少一点,然后等他们长大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自己的问题时更容易一些,解决起来更简单一些。

不要总觉得孩子小,什么也不懂。看看现在网络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你还觉得亲子教育那么简单吗?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可是错过了孩子心理成型和人格发展的最关键的三年,将来,就算你用多少物质财富,也无法弥补精神的创伤。


PS:国庆假期结束啦,大家过得怎么样?公众号日更又开始啦!明天周末是等等的专栏,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