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津散文 || 故乡的竹林

 溪云斋 2020-07-18

忆津·散文

故乡的竹林


xiyunzhaichupin

故乡的竹林

故乡的竹林里,弥散着童年许许多多的欢乐。

不大的村子,散落了几户人家,却有上百株合围的大树。林木交错,树影婆娑。这里家家种竹,房前屋后大都拥有一片竹园,大则数亩,小则几分。青青翠翠的竹子,根根修长挺拔,棵棵碧绿如玉,粗的赛碗口,细的如烟杆,枝连着枝,叶挨着叶。

去过山区的人,也许见过茫茫竹海。延绵数十里,绿波汹涌,荡漾起伏,烟云浩淼,逶迤磅礴。而家乡的竹林,尽管没有这么大的气势,但却清爽异常,透出一股雅逸秀气。

那时还不知道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也不知郑板桥四十余载“日间挥写夜间思”的情怀。知道文人多喜修竹,已是后来的事。

竹林很茂密,有许多鸟雀在上面做窝。掏鸟蛋、捉小雀子就成了件趣事。竹子太柔弱,不等你爬到竿顶,就连人带窝摔到地上,蛋也碎了。小伙伴们往往找来绳子,把相近的几根竹子绑在一起,让大伙儿在下面扶着,一人小心翼翼地爬上去。碰巧有麻雀、斑鸠蛋,便找来些柴火,煮熟了吃,倒也别有风味。

竹林里落叶很多,日积月累,地上铺满了厚厚的一层。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对脱惯鞋走惯乡路的我们,有股说不出的柔和。

没事时,大家常聚在竹林里,找块稍微宽敞点的地方,围坐在一起。林子里极幽静。只稀稀疏疏洒下几块太阳光斑,偶尔有一两只小麻雀在竹枝上跳来蹦去的叽叽喳喳。这个时候,听故事特别容易入神。


竹林也给我们的童年和整个村子带来了欢乐。这一大片偌大的林子,蕴藏着一笔可观的财富。需要竹竿编个什么,到竹园去一趟就成。那时我们常常用竹子做各种各样的玩具:水枪、弓箭、竹板等等。村里人大多会编竹器,家里用的篮子、簸箕、箩筐等都是自己编的。那时谁家拥有一张竹子做的桌、椅、席子什么的,该是多大的排场啊。我家有一床凉席,工艺十分精巧,用了三四十年,如今仍光洁如镜,夏夜躺在上面,凉得透心,甚是惬意。

竹林太茂密,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间伐。自家用不了,除去枝叶,就可卖给手艺人。

每到春天,淅沥的雨水宛如珍珠一样,一串一串的。雨中的竹林,笼罩着静谧,丝丝的雨声随风飘得很远很远。有时会传来一阵凄婉悲凉的竹笛声,仿佛在诉说一桩哀怨的往事。那是一位邻家小伙,常爱在雨中黄昏,凭窗对着箫箫竹影,倾吐着一腔心绪。

风雨里,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新笋裹着茸茸细毛,非常娇嫩,好似一枚枚包裹着褐麻色外衣的火箭,直冲云霄。笋子的外面包着一层壳,长大后自然脱落,可用来做织布的纱锭内芯。也有一些笋子被风雨刮断,大人们总是心疼得很:看,多可惜。那时,村子里很少有人把竹笋当菜吃,偶尔用来招待客人,也因缺油少盐而味道一般。也许是孩童时常吃竹笋的缘故,至今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对竹笋情有独钟。以前曾写过一篇《故园笋情》的散文,抒发了我对竹笋的一往情深。

离乡多年,竹林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发远了。偶尔回去,也难得有空光顾竹林了。听说周边村子有不少竹子因开花而死去,还有的竹林因土地的开发利用日渐成为了人们的记忆,而故乡的这一片竹林却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一方热土,茂盛依旧。虽然现在的竹子已没有先前用得多了,不会给人们带来太大的价值,但出于生态与环境的考虑,故乡又重新开始重视它了,并派有专人看护。可以想象,竹林还会恢复昔日模样的,还会给人们带来快乐与欢笑。

故乡的竹林,请接受我遥远的祝福吧!


END


作者简介

忆津,本名倪道辉,已发表文学作品1400余篇(首),出版诗集《驿路心雨》《青春密码》《诗意二十四节气》《心巢》,散文集《月迹》《永远的天籁》《灵魂的牧场》,散文诗集《穿越雨季》《一脉芳馨》及报告文学《境界》等,曾获中国散文精英奖、全国诗歌大赛奖、《中国作家》短篇小说奖等奖项。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邮政作家协会理事、泰州诗人协会副主席,先后任泰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协会主席。

 溪  云  斋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李立  冯岩   王相华   铎木   项见闻

总编策划:风剪云

编辑制作:风剪云  沙上舟

特邀主播:安心

朗诵嘉宾:水晶·简  天宝宝  李磊  三月 小暖

诚谢友情支持雪馡儿  豆丁 夕眉  翡儿

随缘用稿

随缘用稿:投稿作品需原创首发,以纯文本方式发送,并附100字内作者简介,投稿三日未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处理。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稿费70%与您,30%留于斋用,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赏皆作斋用。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斋用。朗诵作品赞赏稿费,平台留用30%后,余归作者、朗诵者均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