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论》卷下 (十八) 湿盛自汗 —【调卫汤】

 逸农农 2020-07-18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脾胃论译注》卷下
第十八部分 阳明病/湿盛(胜)自汗论—调卫汤


正文

(已译为现代汉语)


有人问,自然界的湿气与人体的汗液,属阴或属阳?自然界中,西南主坤土,在人指脾胃。人体的汗好似天地的雨,阴气滋养湿气,则表现为雾露、为雨。阴气、湿气、寒气实际上是下行的地气,汗出过多可致阳气脱竭,阳衰则阴盛,严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脾胃虚寒。湿气盛的人,讲话声音好像从瓮(大缸)中发出来的一般。湿气盛的人,好像是中水(毒)。古代测人吉凶的相术家有说,湿土的声音,好像深居瓮中,听起来声音隔得很深、很远,这是伤湿的明证。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湿与汗二者病机多属阴寒。《内经》说:气虚则生外寒,虽出现脾胃中热,蒸蒸汗出,汗多阳衰,最终传变为大寒。此病开始为脾胃中热,体表气虚,汗出得多而阳气衰竭,不能抵御外寒的侵袭,最终体内生寒,形成寒气阻痹之证。对这种类型的病人进行望诊,可以察看面部的五色,同时诊察脉象,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变化。从人的气色和脉象来诊察,就能于无形、有形的现象中得出正确的诊断。

【注】

1.阳气脱竭:脱,是流失的意思;竭,是尽的含义。阳气脱竭,实际上是人体的阳气流失殆尽的意思。阳气脱竭是一种危重证,这种证常见: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危欲绝等

2.中水:可以同“中暑”一样理解,暑气是自然界的外热之气;水,也是如此,被自然界的雨水或雾霭所笼罩,就会出现“中水”的湿证。

【小结】这一段主要讲的是病在人的阳明经(人体的阳经之一),其证有:湿气旺盛,容易自汗,以至脾胃虚寒、卫气虚弱(不能抵御外来寒邪入侵)。对这种病症的人,可以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式相结合的手段。其中,望病人面部五官,以断无形之象;听病人声音(是否有翁声翁气),问病人感觉,诊脉象,以断有形之象。一般湿气重的人会感觉自己身子比较沉,大便不成形;脾胃虚寒,表现为不能饮用寒凉食物,否则肠胃容易发出声响并拉肚子;而卫气虚弱,则表现为体外寒邪容易入侵人体,抵抗力弱,易患感冒等。下面,针对这种阳明病,湿气盛,易自汗的证,作者提出用【调卫汤】治疗。


调卫汤

组成

苏木 红花  以上各一分; 

猪苓 

麦冬 生地黄  以上各三分

半夏汤洗七次 生黄芩 生甘草 当归梢  以上各五分; 

羌活 七分; 

麻黄根 黄芪  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  七枚;

<剂量换算>:一钱=10分;一钱 = 今日3g; 一两 =10钱 = 30g;

这是单分剂量的成方比例,具体用药视病情酌情成倍增减

主治

治疗人体湿气偏盛、所致自汗,可补卫气虚弱,针对表虚不胜外寒之证。
中风证必自汗汗出多的不可再发汗,所以,禁用麻黄改用麻黄根节
   

用法用量

上药切碎,做成如麻豆大小,并作一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时饮服。 
<剂量换算>:一盏 = 今日150ml;
   

【注】用药需要对证分析,辩证准确后方可用药,仅有其中部分症状的患者不可以直接服用成方,需要根据方剂加减药物调整;而只有完全对症的患者才可在辩证后适量服用,如遇到不良症状应立刻停止用药,请明医诊治




所译书籍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