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独唱者 外国文化名人谈中国系列十——卢梭谈中国《中国的科学艺术并不有助于敦风化俗》
这段话出自卢梭的《新爱洛伊丝》,虽然是小说,但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不就是中国吗? 一个由少数人垄断着文化知识的国度绝非战无不胜当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风靡欧洲的时候,清王朝正处于“康乾盛世”的顶峰,拥有“十大武功”的乾隆皇帝足以成功击退来自廓尔喀和回疆的挑战,更雄视海上的荷兰、英国势力如同海盗、倭寇。乾隆时代,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32.5%,即使是今天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不能与康乾时代的清帝国比肩。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帝国,在卢梭看来已经日益腐化,而且即将走向衰落和崩溃。 卢梭预言清王朝必将垮台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中国竟然按照一个人是否能写得一手好文章来选拔官吏;第二,中国普通百姓缺乏读写能力,在中国,文化是一种特权并与劳动和劳动者相对立,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程度都落后于欧洲,换言之,一个由少数人垄断着文化知识的国度绝非战无不胜。
清王朝固然在经济上是首屈一指的,固然在文化和艺术上也是领先于世界各民族的,但是,这种令人骄傲的文化却与现实的生产活动无关,中国士大夫文化鄙视劳动者,因此,它就不能发展出欧洲那种立足生产实践又推动生产发展的科学。 士大夫文明,从本质上说是把人民培养成奴隶和乡愿的工具自汉董仲舒主张“独尊儒术”以来,中国即以周之“文饰”教育选拔社会精英,魏晋尚清谈文辞,至南朝梁武帝,则开创了以“诗文取士”的先河。隋朝立国,即看到这“重文”之弊,《资治通鉴》说:
李谔的这番话非常著名,只是他虽看到了问题,却不能纠正,而唐开“文辞进士科”,则进一步助长了虚文作风,可见风气既成,如江河日下,非有大力,实难以变革。 在这个意义上,卢梭的观察同样是敏锐的,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那种士大夫文明,从本质上说,如果不是脱离现实的,便是把人民培养成奴隶和乡愿的工具。 李谔所谓“未窥六甲,先制五言”,是指孩子还没有学会数数,便先学作诗,而这也便是卢梭这样沉痛地说道的: 你们的孩子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但却能说在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会作一些几乎连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诗。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诡辩的技能,把真理与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正直,什么叫谦和,什么叫人道,什么叫勇敢,他们全然不明白。“祖国”这个亲爱的名词,他们充耳不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