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问西东——品读王石染的山水画作品欣赏

 泊木沐 2020-07-19

王石染,毕业于北京矿业大学,修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杂志社画院院聘画家,九州画院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个人著作、画作集十五本。

无问西东——我读王石染的山水画

曾弗

我与王石染相识于太行山。我们一起从高家台走到三亩地,去看他的画。我看到的,是类似于眼前的这些画。

他的画,识别性高,不容易忘,或跟别人混了。一个画家,要做到这一点,很难。

我问他,你的画像谁,或者说,还有谁的画,像你这样。他说,没有。

他说,我面对一张纸的时候,就很清楚,是我自个儿坐在那儿。他把历代一些名家说了一遍,都学过。但在画的时候,就全忘了。眼前只有山川,和他,在对话。

在那满纸密密匝匝的笔墨里,可以看到石涛,看到黄宾虹、李可染或者陆俨少的影子,看到传统。

线条笔笔中锋,所谓用笔有篆籀意。可以看出他对书法的倚重,对传统的羁恋,整个画没有不地道。

但又极具个人面貌。

这种面貌,是石染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与探索的结果。这种面貌,与传统与时下塞满我们眼窝的那些庸常之作不同,后者让我们的视觉疲乏麻木。你觉得新奇。你还在找不同的时候,心里面已经在暗暗击掌了,并惊叹于艺术表现无穷的可能性。

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理论",像木偶提线那样牵引着石染画画,但我肯定他在思考,在琢磨。他不排斥自然,在他的作品里,画的还是眼前的东西。山,树,房子,河流和船,都看得见,摸得着。关键在于呈现方式,不是相机一般的"自然主义",相反,有着明显的"象征主义"倾向。

说明白点,具体点。那些表现山石肌理的皴法,不再是仅仅表现山石肌理。它们具有显著的符号化,是具象与抽象,是客观与主观,是外部世界与内心隐秘的部分之间转化演变的媒介。

这些符号的广泛运用,阵势化铺陈,带有很强的装饰性。墨色与明丽的赭黄、石绿等色彩互相冲撞、勾围、层叠,呈现出套色木刻版画的缤纷。其创作手法,让我想起奥地利象征主义大师克里姆特,甚至整个画面也有克氏的二维平面化倾向。

在宣纸上用丙烯颜料,跟克里姆特在油画布上贴金箔,异曲同工,一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繁复而堂皇,铿锵而悠远。

时间走到这会儿,21世纪过了有五分之一。一百多年前,西方艺术借鉴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艺术,说明我们的传统里有了不起的东西。那么人家有没有让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

艺术,无问西东。当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技巧方法,在高处,在深处,更要打通。

在石染的画里,我们看到他在这方面的努力。他的大局观极好,对中国画意境以及因水墨洇化而产生的墨韵不离不弃,对线条同样着迷。同时,他的作品里,具有西方艺术强调厚重、光感以及装饰性等方面的特性。

他没有刻意模仿借鉴,应属暗合,或者说是多方吸取营养潜移默化的结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