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教学要“以人为本”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也能替明日的信仰开路。——罗曼·罗兰

对于网络教学的意义,以前我的认识是间接的。自从尝试运用瑞博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三年级《空间与图形的复习》教学之后,才算是有了直接的体验来感知它的好处。

相对老师而言,可以方便地进行网上检测,快捷地进行批卷和及时反馈。而且,随着使用的教师越来越多,网上资源会越来越多,老师们则可实行校内资源共享,用于教学设计方面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就会有更多时间去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辅导。同时,教师通过整合有关教学资源、学习制作有关网络教学的内容,会学到了不少新的东西,如网上资源的上传与下载,Flash动画的简单制作,各个模块的相互配合与链接,等等。

相对学生而言,学生在新的学习平台上则可学习如何打开到指定的网页,如何搜索、浏览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如何在网上进行讨论以及如何更加快捷的进行电脑的操作等。他们不仅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在学习信息技术,这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都会产生深刻的、重要的、变革性的影响。

总之,网络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闭锁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趣”。

网络教法虽然好处这么多,但是如果我们在设计与教学不注重“以人为本”,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在实际的网络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网络教学,生疏的东西与操作很多,学生感到陌生,高不可攀,似有“阳春白雪”之感;有的网络教学,资源提供了一大堆,但知识信息却没有得到优化组合,学生面对着一堆繁冗的信息,无从下手;有的网络教学,纯粹把电脑当作“挪位的黑板”或一张作业卷,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本人的体会是教学横式的确定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讲,网络教学的模式不外乎以下三种模式:

·分布式教室模式──如视频连接,以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其优点是一个人可以教很多学生,单向传输,交互性差,无法控制。

·混合模式──既有网络教学,又有面对面的教学,是两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其优点是有交互、有控制,有面对面的指导和点拨,比较适当年龄较小的学生。

·超级学习模式──以网络教学取代面对面的教学,是一种远程的、不受时间地点和人员的限制的真正的网络教学模式。适宜成人学习,需要学习者有的自控能力。

很明显,相对小学生而言,我在进行三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复习》的瑞博平台教学设计时,是选择了“混合模式”。因为它不仅可能实施网络教学,又可以实施面对面的指点与控制,既有交互学习,又有即时反馈。

《空间与图形的复习》这一堂课的复习内容有“角的认识与度量”、“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模块”:

1、“自主复习”模块:即把相关的基础知识,做成静态或动态的知识板块,让学生自主进行浏览。静态板块主要展示定义、公式和解题方法,动态板块主要展示如“怎样度量一个角”、“怎样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如何判定平移或旋转”、“怎样判断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等等。

2、“辨析交流”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来辨析一些容易出错的说法,通过交流“为什么是对的或错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概念,把握其内涵意义。这些辨析题如“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把一个30°的角用放大镜放大5倍后,它就变成150°。( )”、“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从12点走到下午3点,时针顺时针旋转了150°。( )”等等。

3、“自由讨论”模块:主要是让学生进入瑞博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模块(类似网上的BBS论坛),让学生自由发帖,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或者跟帖回答别人的疑问。由于是自由讨论,大家可以大胆参与,畅所欲言。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大于90°的角一定是钝角吗?”,“大于平角小于周角的角,叫什么角?”,“我们怎样来画一个240°的角呢?”,等等,十分热烈。

4、“实践操作”模块:这一模块实际上网络教学关系不是很大,但考虑到教材与学生的特点,还是放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画出指定度数的角”、“画出一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画出平行四边形在不同边上的高”,等等,这些既是教材的要求,又是对网络教学的“软肋”的有力支撑。

5、“当堂检测”模块:主要是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教者在其中设计了标准化的试题,主要有口算题、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学生当堂检测后。瑞博平台可以马上判断正误,并给出每个答题者的分数。这时,老师则可以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及时订正,这样就可以达到“堂堂功课堂堂清”之功效。

6、“数学游戏”模块:如果学生在第五模块中通过自我检测和自我订正达到100分,并经老师同意后,就可以进行这一模块了。这一模块安排了一个游戏是“七巧板”,要求学生通过把七巧板中的七块彩色板进行平移、旋转,使之组合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看谁拼得快,拼得巧。在这一堂课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进入了这一模块进行游戏,与预期的设计差不多。

还有,根据认知心理学家的发现与接受、机械与有意义这两个维度来说。我们的网上教学的设计,是基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呢?还是基于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呢?我的做法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即主要是通过网络来浏览信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能适当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网上资源进行辨析与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的提供要基于儿童的经验水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预先没有任何形式的计划,便草率开始设计网页是一个错误。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前,我们要常常思考下列问题:

1、哪些学习资源应该放到网上?

学生学习资源包括学习目标(要求)、要分发给学生的印刷品、补充材料、问题的答案、网上测试、聊天室(自由讨论区),等等。那么,是不是信息资源越多越好呢?不是。网络教学决不是把学生扔进网络里,就万事大吉了。因此,我们冲破随时随地反问自己:这些学习资源对学生有用吗?对学生合适吗?通过反问,可以让我们反思教学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2、不熟悉互联网的学生是否能得到帮助?

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随时随地想一想:设计的学习模块学生操作起来方便吗?能不能很方便的找到?如果还有更差的学生一点操作也不会,又怎么办?

在设计《空间与图形的复习》这一课的课件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水平,为了让学生易用,我把原先链接到外网上的一些链接取消了,而是先由教者先精心选择,集中存放在内网的FTP”中,让所有的链接集中指向那儿。这样,就可避免学生链接到因特网后,点击其它链接而“回不来”的既尴尬又效率不高局面。

一个笑话说,一人要找一个宝贝,他打开一个精美的大盒子,发现里面有一个精美的中盒子。打开一个精美的中盒子,发现里面又有一个更精美的小盒子。再打开,里面还有一个更精美的更小的盒子,就这样打开一个又一个盒子……可当此人打开最后一个盒子时,却发现盒子里面竟然什么也没有。作为一个模块,我尽量做到短小、易用、有趣

有了明确角色定位之后,我们还要以“过程建构观、生成观”来组织网络教学的全过程。建构观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自我认识和活动的结果,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自我积极行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使教学活动成为具有高度选择性、探索性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则主要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而且,我们不仅仅要关心问题的结果,更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须能溶合学生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充实的背景下,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思考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会学习”这一教育思想才会得到真正体现。

无论是个别指导还是当堂教学,教师一定要记住:计算机、网络只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教师指导的关键是运用建构主义的观点,要引导、帮助学生用好这些工具,以“建构”自己的主观世界。

在《空间与图形的复习》这一课中,我始终记住自己的角色。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自我总结、自解疑问,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不仅掌握了大纲课程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还锻炼了自学能力。

(本文曾发表于《新教育》,略有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