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坚持科研先行,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科研兴校”的实践与思考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要告诉孩子,有的知识有永恒的内在价值,有的只有半内在价值,有的则是具有习俗的价值。科学的真理是具有内在价值的,今天有,一千年以后也有。——斯宾塞

科研作为一种“软件”,着重在“智力投资”,对资金、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和资源要求低,只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开展实验与研究,做有心人,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我校通过多年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素质教育启动教育科研,又以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路。这不仅提高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取得了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经验,推动了学校高质、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我们还是始终觉得:由于我们把“科研”作为学校生存、素质教育长足发展的“支柱”,把“科研”作为教学质量提高的“第一生产力”,更把“科研”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增强的“加速器”,学校才走了出兴旺发达、蓬勃发展、创建名校的成功之路。

我们的体会是:科研管理是“基础”,队伍锤炼是“关键”,课题研究是“突破口”。

一、科研管理是基础:不断完善三种“机制”

科研是为了教育教学的改进或改革,但科研因其操作难度大、困难相对较多,更需科学的管理。科研管理除了人员管理和方法科学方法之外,我们认为更重要是建立完善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

科研管理的机制是什么?它是一个科研管理系统。是由科研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组织与周围环境之间形成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上管理的目标系统、动力系统、评价系统等组成的运动着的一个科研管理整体。我校作为一个农村中心小学,重点抓了以下三种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1.科研策动机制──切实抓好科研普及

科研普及是启动科研工作的基础,我们首先学校青年领导干部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组建教科组,并订立了有关组员职责。凡加入人员必须填写申请表,表示自己愿意自我加压,承担科研任务,这样很快健全了科研组织。其次,我们通过会议、谈话等逐步帮助教师克服科研工作中的侥幸幻想、畏难自卑、惰性无所谓等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逐步认识到:科研就在我们身边,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对科研最有发言权,也最易出成果。经过努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发表、交流自己体会、经验以及教学得失的机会,我校还创刊了校刊《教研星火》,宗旨是:教科研的“星星之火”,一定能燎原──带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经过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教研星火》至今已正常出版近四十期。就这样,科研在广大教师中普及开来了。

随后,学校又正式成立教科室。于是,教科室是教育科研的主阵地。它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学校教改实验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服务。为了抓好这个阵地,我们明确教科室的工作是:领导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专题学习,负责学校教育科学理论的普及;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的规划与管理,负责学校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研究与指导,以及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果的鉴定与奖励;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业务提高等。

2.信息传递机制──建立科研“情报中心”

为了帮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当今教科研成果及最新研究信息。我校努力保证科研经费的满足,作为学校“情报中心”的图书资料室订阅报刊40多种,并不定期编发《科研信息》及时介绍全国各地的研究动态。此外,学校多次派人参加上级各类科研讲习班、成果交流会等活动,广泛学习吸取学者专家的新的研究成果,并回校作讲座,使新的东西及时生根开花。之后,我校又添置电脑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对所有图书资料实施科学规范微机管理。学校每个教师的研究成果、发表交流文章也及时入档保存,以便资源共享。

3.科研保障机制──全程管理科研实验

对科研实验实施全程管理,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保障。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抓选题。课题,就是科研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努力指导教师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热点”、“难点”、“盲点”上去选题;二抓实验研究操作过程。从课题确定、计划制订、相关因素的界定、无关因素的控制、实验班与对比班的选定与检测等均一一到位;三抓科研阶段报告和终期报告的撰写;四抓科研资料的管理,努力做到项项研究有原始材料、有阶段计划报告,交流发表文章,科研获奖证书也都一一及时复印归档。五抓科研成果的评估考核与奖励管理。凡在科研中有重大成果的教师将按有关学校奖励细则予以重奖。

总之,我们象抓教学“六认真”那样,逐周或逐月对科研流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与记载,使之成为学校一项常规性工作。

二、队伍锤炼是关键:认真对待“三种心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素质教育的试点学校,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教育科研的展开,重要的是“有人去做”。教师只有在“科研”这个大熔炉中去不断锤炼,才能提高水平。所以,我们搞科研不是“科研而科研”,也不是为了给学校寻求一个美丽的“包装”。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研,让所有的教师都参与进来,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注意重要是“过程”!)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科研型”教师,这是科研任务得以完成,学校得以长足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我们认为,所谓“科研型”教师,就是“科研兴教”意识强,教育理论水平高,以改革求发展,以科研争质量,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在各科教学中形成独特的教学、教研、科研风格的跨世纪新型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我们以培养“科研型”教师为突破口。

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校领导和科研人员固然是科研队伍的核心,但没有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就没有广泛基础,就缺乏主力军。

但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在对待科研的问题上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不敢做。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一般教师,而教育科研领域又很神秘,自己没有能力涉足其间,教育科研难搞,那是学者、专家们搞的提高教学质量,还是吃“现成饭”,加班加点,多讲多练多批较稳妥,不敢去做;

第二种是不愿做。有的是对教育科研的作用体会不深,科研无非就是写几篇文章,与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习惯于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不愿去做;

第三种是不会做。有的是确实想搞教育科研,但没有点子,不懂路子,不会去做。

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关键是使学校全体教师增强科研信心,由不敢做到敢于做;具备科研意识,由不愿做而乐于做;提高科研能力,由不会做到善于做。

教育科研必须组建好一支队伍。依靠科研骨干,以青年教师为龙头,组建一支科研队伍,带动中年教师共同参与,形成科研氛围,以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对于“不敢做”的人,我们主要是帮助他们消除神秘,增强信心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科研学者、专家在实验室、研究所里做的事,对教育科研普遍带有神秘感,因此忽视对教育教学中一些困惑和矛盾的深入观察、思考、研究,从而容易形成简单、粗糙的教育教学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去发现教育教学不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学习、分析、跟踪、总结等。如我校91年投标承接的县级课题“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课题就是有这种情况产生的。再如,我校有一名代课教师,原来对搞教育科研也“不敢”,但后来经过我们的一番引导,终于对科研有了兴趣。于是,在参加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中获得了省三等奖,并在《江苏教育》发表,受到省有关领导的点名表扬。

2.对于“不愿做”的教师,我们主要是明确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

即有助于摸索出一套切合自己实际的科研路子,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摆脱教育教学内容“旧、窄、浅、死”的状态,使之“新、宽、深、活”,提高本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我校有一名中年教师,对科研工作不积极,认为自己教学不错,无需搞科研。但通过几次的会议交流,才深感自己“底气”不足,也“下海弄潮”了。

3.对于“不会做”的教师,我们则压担子,用交课题,辅以指导,实践锻炼

经过8年的努力,学校教师的科研参与率达100%,学校编制数22人,在县级以上发表文章的已达11人,占50%。八年共有86篇文章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45篇论文参加县以上各级会议交流,科研论文获国家级2人次,省级奖6人次,市级奖9人次,县级奖33人次。学校一个被评为市科研先进工作者,3人次被评为县科研先进工作者,一人被吸收为中国尝试教学法研究会员,一人被省陶研会会员,一人被吸收为市小学数学学会会员,一人吸收为市少先队工作学会会员,三个被吸收为县少先队学会会员。

三、课题研究是“突破口”:人人深入“三个层面”

课题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对象。没有课题,学校科研工作是一句空谈,没有课题,学校也创不成特色,不能加速发展。课题的选择很重要,既要适应国际国内的教改形势,又要切合本地农村学校的发展实际,还要利于调动全体教师都参与进来。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亲身经历所得。

科研管理实践终于使我们认定:只有“人人参考”的研究课题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课题。它的优势表现在:1.便于实现“教学、教研与科研的一体化”管理;2.人人有舞台,人人是“主人”,避免了“部分人搞研究,部分人说闲话”这种情况的发生;3.增强竞争力,活跃了科研气氛,也更易出成果。

我们选择课题的原则是:1.紧密结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2.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3.紧密结合学校的特长和优势;4.理论性课题与实践性课题相结合,以实践性课题为主;5.周期较长的课题与周期较短的课题相结合,以周期短的课题为主;6.整体大课题与单项小课题并行。这“三个紧密、二个为主、一个并行”是根据我校的实际而确定的。它保证了学校有影响有代表性课题的深入研究,也保证了教学微观领域课题的运行,更保证了学校多数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都在研究”,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也就得到落实。

为了实行“教学、教研与科研一体化”管理,近几年,我们通过行政人员的反复酝酿与商讨,构建了下列的框架:

●教学教研科研活动统称“教科研活动”;

▲理论层面上━━“业务学习”称“理论学习”;

▲实践层面上━━“教研课”称“教育科研实验课”;

▲理论与实践结合层面上━━“教学一得”记录称“教科研随感”。

这种改动,我们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看作是“换汤不换药”说法的改动,更重要是要从观念去认识它,并用自己的行动去一步一步地履行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