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对孩子“生气”有讲究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美好是属于自信者的,机会是属于开拓者的,奇迹是属于执著者的!

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升级到底是谁的责任,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案例:

10岁的成成正在滚动一只空只啤酒杯玩。妈妈提醒他说:“不好再玩了,你会打烂的。”成成说:“我不会。”妈妈说:“如果打烂了,看我怎样教训你。”妈妈话刚说完,浮瓜沉李杯掉在地上碎了。

妈妈开始指责:“叫你别玩,你偏要玩,还说不会有事。看你那笨样子,把家里的东西全打烂了。上次……”没等妈妈说完,成成就抢先说:“那你昨天洗碗时还打掉一只碗呢。”

妈妈一听,更生气了:“你还敢顶嘴,真是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成成也不甘示弱:“是你先说我的!”

妈妈脸涨红了,说:“真是气死我了,你走开,滚到一边去!”妈妈边骂,边开始收拾那些碎片。成成站起来,大声对妈妈说:“你走开,让我走!”

妈妈更加恼火,因为这是儿子对自己的直接的挑战。她忍无可忍,她抓起儿子的胳膊,生气地在儿子的屁股上抽打了几下。可是,成成因为避让与挣脱,却又不小心碰掉了旁边柜子上的金鱼缸。鱼缸也摔烂了。碎玻璃划破了母亲的脚。成成看见血,怔住了,接着又跑出了屋子。一直到深夜,家里人才找到他。全家一天都没安宁。

孩子摔坏了某件东西,或打碎了碗碟杯子之类的用具,这在生活中是常有的和不可避免的。但是,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的地步也是不可避免的吗?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到底如何生气,如何批评批评孩子,这是一个令许多家长的困惑的话题。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从来就没有谁教过我们该学会如何生气。人们总是被告诫说:生气不好,而大发脾气更是没有修养的表现。于是,在教育孩子时,一部分父母担心自己生气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这些父母在生气时总是竭力发挥极大的克制力,告诫自己:要忍耐,一定要忍耐。

而另一些父母在对孩子生气的时候,就像失去了理智一样,对孩子大喊大叫,用难听的话对孩子加以责骂、斥责,甚至挖苦、嘲讽。这时候,他们只想着让自己气愤的心情一泄为快,根本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彻底地成了出气和攻击的对象,甚至动手打孩子。而等发泄完了之后,父母们又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太过分了,觉得应该表现出更多的爱意以期对孩子所遭受到的折磨加以补偿,有时甚至痛心疾首,流下悔恨的眼泪。但事隔不久,他们又会故伎重演,周期性上演上述过程。

其实,“生气”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禅家就有“棒”“喝”的训导方式,但“棒”“喝”不仅仅是责罚、惩罚,更多是“爱之深,责之切”之意;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斯潘塞·约翰逊在他所著的《一分钟爸爸》、《一分钟妈妈》一书中提出的“一分钟惩罚”,也强调说:“惩罚孩子不仅仅是惩罚,更要让孩子体会到我是爱你的,我不满意的只是你的行为”。

那么,当孩子做错了什么,父母应如何生气,才能达到既教育孩子又不伤害孩子的奇特效果呢?

首先,父母表现自己生气,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

这一原则应该贯穿在父母生气时的言行之中,做到既让自己把气发出来心中好受些,又使孩子在体验父母生气的过程中有所收敛,这样对父母对孩子身心均不会产生坏作用。

2、言行避免粗暴

为了避免使自己生气的情绪恶化以及可能导致对孩子的伤害,就应该在值得生气的时候才生气,而不应该在不值得生气的时候生气。生气的时候,父母应力避语言激烈,行为粗暴。

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

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问题,父母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生起气来,甚至越说越生气,把孩子以前的令人不满的“过失”都抖落出来了,当作对孩子生气和指责孩子的凭据。这是应该杜绝的做法。

其次,为了避免气头上对让孩子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生气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实施下列三步骤:

第一步:大声说出自己的当时的情绪,给孩子以警告,使他们注意到你的态度,或使他们改正自己的言行。

第二步:表达愤怒之情,增强紧张气氛,语气可以加强。

第三步:说明生气的原因,表达内心的强烈的反应,表示自己已经十分忍耐了,但是忍耐是有限度的,以及想要采取的行动。

特别是那些生气的时候不容易控制情绪的父母,更要按照这三级步骤来表达自己生气的情绪,即可以从中领会如何恰当地表示生气。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在自己生气的时候不要引起对别人的伤害,使他们懂得如何泄气而又能不引发难以收拾的结局。同时,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一个人生气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但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必须是一种他人可以接受和忍受的。要让孩子明白:你生气是因为对他的错误行为感到不高兴;你不赞成和反对他的某些做法;你要他对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你希望他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标准。

下面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明明今年已经10岁,可真算得上是个“调皮大王”。星期天,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被单,收拾东西,忙得团团转。明明在屋子里玩得挺高兴,简直疯玩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他不停地跑进跑出,大喊大叫,吵得母亲头都疼了。母亲叫他安静一会儿,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母亲终于生气了,冲着明明说:“明明,你再不安静一会儿,我不高兴了。”

明明一听母亲说不高兴了,收敛了一点。但没一会儿,又跑到厨房玩水去了,把袖子也弄湿了。

母亲大声说:“妈妈今天这么忙,你还添乱子,真让我非常恼火,我已经非常生气了!”

明明看妈妈果真生气了,便小心翼翼地又里屋去了。可是不大一会,妈妈又听到明明在屋子里发了疯一样,一边玩着,一边大喊大叫,还扔着鞋子之类的东西。这下子母亲可气坏了。母亲放下手中活走进屋子,看到早晨刚收拾干净的房间,又被明明弄得乱糟糟的。明明手里拿着一只鞋子正准备扔。

母亲走过去夺下那只鞋子,非常生气地说:“看见你把鞋子、袜子、衬衣、汗衫扔得满屋都是,我就有气,要发火。我真想打开窗户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全扔到街上去。”她一边说着,一边动手整理被明明扔得到处都是的东西。

明明看到母亲真的生气了,害怕了,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母亲就不会再容忍了。母亲一系列生气的表示使他冷静下来,他确实意识到不能让自己已经过分的行为突破母亲忍耐的极限。于是,明明开始停下嬉闹,帮助妈妈整理房间……

以上事例,母亲在对孩子明明生气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按“生气原则”和“生气步骤”的要求去做,因而,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